摘要 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職業倦怠深入剖析,全面探討思政理論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成因,并針對課程特點從職業心理學角度,找出改進職業倦怠的對策和方法,從而提升教師職業勝任力,增強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 高職 思政理論課 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高職院校中,思政理論課教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核心力量,然而近年來,相當數量的思政理論課教師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現象,不僅影響了教師知識技能的正常發揮,而且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造成社會對思政理論課的普遍低評價。因此,探討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職業倦怠的根源,尋找有效的干預對策,不僅能增強教師的職業穩定性,而且能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1 職業倦怠的內涵及影響
1.1 職業倦怠的內涵
職業倦怠(job burnout)這一概念于1973年是由紐約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職業心理學》雜志上首次提出,用以描述工作中的個體所體驗到的諸如長期的情感耗竭、身體疲憊、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對待服務對象不人道的態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負性癥狀。
馬斯蘭琪(Maslach)將職業倦怠定義為:工作中的長期情感和人際關系壓力的持續反應,表現為耗竭、疏離以及無效能感。該定義目前被學術界廣泛認可。1980年,首屆國際職業倦怠研討會上召開后,職業倦怠正在被包括教師職業在內的眾多助人行業關注。
1.2 職業倦怠的影響
對思政理論課教師而言,職業倦怠主要表現為:身心疲憊、心煩氣躁;缺乏耐心、信心;自我評價低,自卑;個人成就感降低。它們會嚴重減少教師工作的驅動力,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學者型的無力感”。思政理論課教師承擔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重要任務,一旦產生職業倦怠感后,工作就僅限于勉強維持教學,教學方法落后、作風懶散、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就會大打折扣,無法喚起學生情感的愉悅和對美的體驗,助長了學生的厭學情緒,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和教師的職業的穩定性。
2 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造成思政理論課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結合目前高職教學現狀來看,社會環境、學校體制、課程特點、學生特點、教師人格特點共同造成了思政理論課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的產生。
2.1 社會環境因素
現實中,“泛政治化”所遺留的歷史問題尚未妥善解決,如今又處于市場化,信息網絡化時代,思政理論課被看作“劃劃課本抄抄書、講講新聞讀讀報”的可有可無的學科,常被人漠視。
2.2 學校體制因素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教育特點,思政理論課受重視不高,具體表現為:學科建設薄弱、經費難以保障、評價體系不合理、政策支持少、教師進修渠道少,久而久之,教師喪失了開創性和工作熱情。
2.3 課程本身因素
課程教材內容隨時政熱點不斷更新,大眾媒體普及使思政教師處于疲于應付的高負荷運轉中。同時今日的中國、社會日新月異,新問題、新現象層出不窮,這使思政教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因此,與現實的接軌進一步加大了思政教學的難度,思政教師在疲于應付的教學中品嘗不到工作的樂趣,心理自然產生一種倦怠感。
2.4 學生因素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文化課基礎弱,學習目標和動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注重實際效果,對思政理論課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產生冷漠消極心理,致使教師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感。
2.5 教師人格因素
高職院校中,擔任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年輕教師日益增多。根據人格類型學理論,人格類型和工作存在匹配差異較大時,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在年齡、性別、婚姻情況等人口統計學變量上,教師呈現出職業倦怠差異。據相關調查顯示,年輕女性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已婚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可能性要高于未婚教師。此外,典型完美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對工作過于投入,一旦遭遇挫折,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3 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職業倦怠的干預對策
職業倦怠的客觀存在,嚴重影響了思政教師個人的身心健康,制約了高職教育的發展。根據思政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分析,需要從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三方面采取措施,幫助思政教師預防、緩解和擺脫職業倦怠,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展。
3.1 社會加大宣傳,消除輿論偏見,擴大支持
從社會層面看,應加大宣傳力度,消除社會偏見,制定相關政策,穩步推進高職思政教師隊伍職業化、專業化進程,逐漸營造公共支持和信任的社會大環境,增強思政教師的職業認同和自尊感;暢通教師職業發展路徑,在進修、學歷提升、職稱評定和晉升等方面提供均等機會,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氛圍。
3.2 學校增加經費投入,減輕教師工作負荷
根據職業倦怠的工作要求—控制—支持理論模型分析,高工作要求(指工作負擔、時間壓力)、低社會控制(指情感、信息、工具支持)的工作環境容易使員工產生工作壓力感,滋生職業倦怠。因此,從學校層面看,高職院校要增加教學投入,組建專業的教學設計團隊,不斷更新教學資源,完善教學資源庫,為教師提供充分的社會支持和情感支持,減輕思政教師由于工作負荷過重而產生的疲憊和無助感,保持其長期的工作熱情。此外,高職院校要豐富教師的業余文化生活,完善健康保障機制,認真對待思政教師隊伍中出現的心理挫折和職業倦怠問題,必要時需要配備專業心理咨詢者重點幫助職業倦怠嚴重的教師,使他們盡早步入心理健康正規。
3.3 引導教師進行自我調適,減輕和消除職業倦怠
思政教師要加強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學習,學會利用社會學相關知識豐富教學內容,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新形勢需要,不斷增強教學工作中的自我效能感。同時要學會利用心理學知識,提高自我認知水平,科學認識人格類型及缺陷,強化自我調適及自控能力,形成一套完善的自我心理調適機制。同時,要經常走出校園,廣泛接觸社會,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網,努力成為智慧型思政教師,避免職業倦怠的滋生和蔓延。
參考文獻
[1] 徐大真.職業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2] 蔣兆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倦怠研究回顧與展望[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3] 鄒國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業倦怠心理與干預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