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問是實現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文章首先剖析了目前課堂提問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課堂提問設計的有效性策略,最后提出化學課堂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 化學課堂 提問策略 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提問是實現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是引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方式,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學習的核心內容,充分掌握課程內容,并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與熱情。提問也是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重要紐帶和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有效的提問,不但能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反饋教學信息,提高教學質量。
1 課堂提問現狀解析
多年來,在校內外的聽課過程中發現,由于有些教師不理解教學原則,常常進入課堂提問的誤區,影響了教學效果,使課堂質量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自問自答。一方面是學生的自問自答,主要是部分教師認為新課程理念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不再由教師設計問題,而是由學生不斷地提問題,然后自己找尋問題的答案,對學生的各種結論都給予全盤肯定,大加贊揚,這樣就造成了課堂教學沒有了主心骨,學生也學得很茫然。另一方面是老師自問自答。有些老師在課前設計好問題,就按部就班地帶著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教學,總是怕打亂自己的教學思路,不允許學生產生半點其他問題和想法,造成學生思維得不到任何的發展,甚至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造成學生上課收獲很小。
(2)隨意提問,沒有針對性。有些教師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根據教學實際,靈活機動,不該受教案的束縛,因此,上課時,想到什么就問什么,想在什么時候問,就在什么時候問,想問誰就問誰,使課堂提問缺少針對性、實效性。
(3)問題模糊,學生茫然。有的教師不能具體、準確地向學生傳達自己所要問的問題,學生根本不能理解老師是在讓他們回答什么問題,因此課堂表現很茫然,無從回答。
(4)問而不啟,啟而不發。教師只管提出問題,不能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只等著學生回答,結果是學生要么保持沉默,要么答非所問,即使是點名回答,也無法回答出問題的答案,教師只好自問自答。
(5)問題缺乏層次性和藝術性。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問法,效果是不同的,有些教師不思考怎樣把一個問題給學生提出來,而是平鋪直敘,無法激起學生回答問題的愿望,也就更不愿意去思考了。有的教師設計問題要么過難,要么過于簡單。難了,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參與到教學中來;太簡單,學生也提不起興趣,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思維消極。
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
2 化學問題設計的策略
問題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提問的有效性。一節化學課中提問可分為三個階段:課前提問、課間提問、課后提問,即講授新課前為了鞏固上節課所學知識進行的復習提問;在授課期間為了督促學生集中精神、認真聽講、勤于思考,幫助教師組織教學進行的督促性提問;授完新課后為了檢查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接受情況進行的檢驗性提問。教師能巧妙地進行提問,對上好一節化學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針對性、探究性。主要是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為基點來設計問題,使問題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只有那些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才更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具有啟發性。
(2)問題設計要具有一定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種開放性問題的設置對任課教師要求很高,在課前備課中要充分預料到學生可能考慮到的角度。選準提問時機。如在某些實驗中出現反常現象,可問學生為何有這些現象?在《鈉的化合物》一課中,可設計如下開放性問題:“鈉的氧化物具有哪些物理性質?”“你還想通過什么途徑知道更多的物理性質?”在教學中應根據提問的內容選擇提問方式。
3 化學課堂提問的策略
正確的課堂提問對化學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它像一把多功能的鑰匙,能啟動思維的馬達,打開智慧的寶庫,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保障。成功的、科學的化學課堂提問在實踐中往往要講究一定的藝術性和技巧性,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1)對疑難點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教材中難于理解的字、詞、句進行提問,如:在學習同位素時,復習元素的概念時,可問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難點在哪里,學生思考一下,異口同聲回答“一類原子”。由此,筆者舉出:1H、2H、 3H 和12C、13C、14C的例子,在講解什么叫一類原子的時候,也“順手牽羊”地解決了同位素的概念。
(2)對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提問。如1mol粒子所含粒子數、阿伏伽德羅常數、0.012kg碳——12所含碳原子數是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回顧、整理之前所學知識,找到了這三個問題的關系,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3)在學生預習前提問。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學生預習課文前,先提出一些概括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深入學習課本知識,提高預習效率。
(4)當個別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提問。課堂上,當教師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可向這些學生提問,目的是把他們重新轉向課堂學習。
(5)對學生分層次提問。由于學生基礎、聽課反應快慢不同。可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提問,綜合性強的問題提問接受能力強的同學,基礎性的問題提問思維滯后型的同學,這樣,可使不同層次的同學思維得到提高和鍛煉,增強學習的信心,也能讓老師根據學生的反應反省自己的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進程。
(6)承上啟下式的提問。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時教師再提出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既總結應用了本節課所學知識,又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新的問題,達到鞏固舊知識,承接新知識的目的,為下節課所學內容做好鋪墊和準備。古人云“學則須疑”。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有不同的教法,對課堂提問的要求也是不盡相同,要取得尚佳的教學效果,還應根據教學要求靈活掌握有關各種課堂提問的技巧和藝術。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核心,以培養能力為重點,以有效的課堂提問為向導,將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掌握與能力形成,也能使課堂教學做到更加實用、有效、充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