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側重于實際應用與工程研發,是對我國原有碩士培養模式的重要補充。本文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中的重要因素與注重要點進行了系統的論述,進一步深化了我國專業學位教育制度改革的研究。
關鍵詞 全日制 工程碩士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1 大連理工大學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概況
在2009年至2011年間,大連理工大學每年全日制工程碩士招生數分別為270人,381人,456人。全日制工程碩士學制2年,在校學習年限最長不得超過4年(含休學時間)。達到畢業標準的課程總學分不低于28學分,其中學位必修課不低于16學分,選修課不低于6學分,實踐環節6學分。在培養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試點過程中,學校始終準確定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堅持以“強化工程應用、實踐及創新能力訓練”為核心,做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所學知識和技能與行業(執業資格)要求緊密結合,讓學生逐步達到學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行業執業資格的對接。下面從全日制工程碩士課程設置,導師情況,學位論文等方面介紹培養狀況。
1.1 課程設置考核模式
課程設置包括:學位必修課、選修課、補修課程、實踐環節。選修課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研究生在學期間需在校內外企事業單位進行不少于半年時間的實習、實踐環節訓練。學生實習前提交實習、實踐計劃,實習后撰寫實習、實踐報告,學生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對學生實習、實踐環節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可獲得相應學分并申請論文答辯。
1.2 內外聯合導師制度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實行雙導師制,其中一位來自學校,另一位導師來自企業的與本領域相關的專家。導師負責研究生日常管理、學風和學術道德教育、制訂和調整研究生培養計劃、組織安排開題、中期考核、指導科學研究和學位論文等。此外,還可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及較好理論水平的企業人員到高校授課,重視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
1.3 學位論文實踐環節
學位論文選題應來源于工程實際或具有明確的工程技術背景,可以是研究生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難度的專題研究、工程設計、技術開發或實際管理課題,也可以是高質量的調查報告、企業診斷報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報告。論文應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和工作量,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具有先進性、實用性。
2 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因素
2.1 制度建設與培養方案
大連理工大學積極探索培養模式,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提出了“學校+企業”兩大主體、“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兩個階段、“知識+能力+素質”三項內容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方案,旨在面向行業發展人才需求構建跨專業學位類別、跨工程領域的交叉型、復合式培養模式。
學校進一步深化與行業企業的密切聯系,結合國家工程科研項目與重要課題,以產學研合作為紐帶聯合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在課程設計和教學中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充分結合行業需求,在學生實踐過程中納入校外導師制度,從而實現了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體系的不斷完善。
2.2 課程設置與實踐基地
針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突出實踐性、協同式培養特色,培養應用型工程人才”的教學理念,許多高校都在課程設置與實踐基地上進行了創新與深化。大連理工大學在課程設置中提出“滿足工程需求、突出工程應用、面向產業需求、強調實踐教學”的著重點,試圖實現“學術性、專業性、職業性”的統一,建立起“隨課實驗、系統綜合實驗、實習實踐”流暢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多個學院與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達成了實習基地合作意向,并通過實踐考核環節檢驗學生在實習期的實踐報告、實踐計劃、實踐單位評價意見等。實習基地的建立不僅保障了學生實踐環節的有效開展,更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
2.3 日常管理與論文要求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為規范全日制工程碩士管理,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多次組織校內專家和聘請企業代表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管理進行詳細研討,并詳細制定了《大連理工大學全日制工程碩士管理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目前已形成基本適合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管理體系,有效保障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培養工作順利開展。
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論文選題應著重強化應用導向,結合實踐中的具體工程問題,有明確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論文形式可不囿于傳統的學術論文,能夠體現工程特色并達到相關要求的工程規劃、工程勘測、工程施工、工程設計、工程/項目管理、產品研發、應用研究、調研報告等均可形成論文提交;論文的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預答辯可在實踐基地進行,由導師和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參加。評審與答辯根據專業學位特點,應有行業實踐領域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參加。
3 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中應注重的要點
3.1 強化師資隊伍
大連理工大學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建立起適應于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改革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質量保障體系,在同一個學科平臺中滿足學生實驗、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不同要求??茖W地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專兼結合、具有專業技能的特色師資隊伍,強化校內專職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和工程型教學團隊建設。
3.2 加強校企合作
學校充分發揮科研優勢,與國內外的多家知名企業建立起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合作方式包括講座課程、聯合培養、創新項目、技術研討會、獎學金、學生活動等多種。校企合作能夠有效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努力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和研究型教學的開展,保持較強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學校在校企合作中也不斷探索校企結合、項目牽引、共同培養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
3.3 創新評價機制
學校改革傳統的以知識考核為指標的評價體系,建立以“知識、能力、素質”為評價指標的多層次綜合評價體系。踐行學思結合,將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考問式的教學方法貫穿整個培養過程,重視批判性與創造思維的訓練。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在科研實戰中提升學術水平;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
4 結論
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具有“全面優化研究生教育類型和結構,完善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增強研究生服務社會能力”的重要意義,近年來也成為許多研究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次研究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對其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體系中的主要組成因素進行了系統、詳細、全面的論述。文章認為:制度建設與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與實踐基地、日常管理與論文要求,是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因素。強化師資隊伍、加強校企合作、創新評價機制等工作的同步開展,是我國有效推進全日制工程碩士生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任務。文章對于進一步推進我國高校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體系的構建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智.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模式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6.
[2] 宋平,楊連茂,甄良.淺議全日制工程碩士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3):61-64.
[3] 張樂平,王應密,陳小平.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以Z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