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尼布孔支系是一個云南省人口較少民族支系,對于這一特殊群體脫貧致富存在的政策供給、產業發展、金融服務等存在的現實困境,當地金融相關主體,包括民間力量也對金融扶持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筆者認為:改善人口較少民族支系深度貧困的狀況,金融支持作用的發揮應當堅持政府規劃先導、依靠產業支撐、財政扶貧共同推進,并在優化農村信用環境和開展金融創新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
【關鍵詞】金融支持 民族支系 產業發展 脫貧致富
加快人口較少民族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鞏固民族團結的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如何發揮其對聚居在偏遠貧困山區的人口較少民族支系脫貧致富的支持作用,尤其顯得迫切和重要。筆者選取了主要聚居在元江縣因遠鎮的哈尼族布孔支系進行了細致的調查,并對改善人口較少民族支系發展狀況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況
元江縣是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縣區之一,是玉溪市扶貧攻堅的“硬骨頭”,“山區、老區、民族、貧困、滯后”集一體的縣情特點尤為鮮明。“山區”即:山區土地面積占96.8%,山區人口占91.23%,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地占61%;“老區”即:元江是全省47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撮科起義打響了滇南革命武裝第一槍,元江阻擊戰宣告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隊覆滅。“民族”即:區域內居住著哈尼、彝、傣、白族等26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6%;“貧困”即:各項主要經濟綜合指標,排名玉溪市末位。貧困人口數量龐大,據統計全縣貧困人口達10.6萬人,占總人口的52%。“滯后”即:產業發展滯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基礎設施薄弱。
元江縣境內的哈尼族布孔支系主要分布在因遠鎮因遠村委會的烏龍、北澤村委會的大浦、馬立坪、卡臘村委會的布孔寨、安木的、龍塘、烏布魯沖、拉哩、羅馬9個自然村,共777戶,人口數3274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7%。其生產生活狀況呈現出以下五個特點:一是聚居地自然條件惡劣。哈尼布孔支系多聚居在海拔為1600~1700米的半山坡地帶,坡陡箐深,河流湍急,暴雨、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極端惡劣。因遠鎮距離元江縣城42公里,少數民族的占比更大,條件更為艱苦;二是人均耕地擁有量少。哈尼布孔支系聚居地地處偏遠山區,呈現出“山多地少、人多地少、地多田少”的局面,布孔人總耕地面積3986畝,水利化程度為34%,人均產糧僅為186公斤。其中布孔寨、安木的、龍塘、烏布魯沖、拉哩、羅馬人均產糧均在45~90公斤,安木的、羅馬人均產糧不足50公斤,大浦水利化程度僅為13%;三是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不通暢。布孔群眾長年聚居于一地,與外界交流甚少,文化底子較為薄弱,傳統思想和陳舊的生產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對科技的推廣應用接受能力低,大大落后于社會形勢發展變化;四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為主導。在哈尼族布孔支系聚居區,布孔群眾生產方式較為落后,面臨著“地下無資源、地上無產業、勞作無機械”的局面,大多數貧困群眾從事的仍然是“種田為吃飯、養豬為過年、養雞養鴨換油鹽錢”的傳統小農生產模式,普遍生活貧困;五是人均純收入遠低于國家貧困標準。哈尼族布孔支系人均純收入2151元,比全國確定的貧困標準線2300元還要少149元。其中大浦、馬立坪人均純收入僅為500元,屬于深度貧困,扶貧攻堅難度極大。
二、實踐和探索
當地人民銀行、涉農金融機構在金融服務、信貸供給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些實踐和探索為我們尋求破解金融支持人口較少民族支系增收致富的難題提供了一些途徑。
(一)積極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針對因遠鎮哈尼布孔支系聚居區金融服務匱乏的情況,當地人民銀行、涉農金融機構等有關部門采取積極措施,提為布孔群眾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一是人行元江支行加強與當地農行、煙草公司合作,農行為因遠鎮數千戶農戶全部開立了金穗儲蓄卡,全鎮100%的烤煙收購款項通過電子兌付,結算總金額超過8000萬元,方便了廣大煙農大宗農副產品的收購結算;二是在人行玉溪中支的推動下,惠農支付服務點開設到了布孔人聚居區的卡臘村委會,便利了當地百姓繳費、取款和持卡消費。截止2012年10月末,卡臘村惠農支付服務點已累計完成持卡取現239筆,取現金額達19803.5元。
(二)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人行玉溪中支聯合市政府出臺《玉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玉溪市關于加快推進全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玉政辦發〔2011〕241號)文件,加強對農戶信用信息采集與信用等級評價,積極推進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截至2012年9月末,因遠鎮農信社建立1757戶農戶信用檔案,對447戶農戶進行了授信,授信額度達2894.6萬元,已經發放了1684.8萬元小額信用貸款。
(三)增加布孔群眾信貸供給
一是當地農信社積極開辦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貸免扶補等各類優惠貸款、貼息貸款。截止2012年9月末,因遠鎮農信社的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及貸免扶補貸款余額超過230萬元,畜牧貼息貸款余額達43萬元,有力的支持了布孔群眾增收;二是利用惠農卡這一發放小額信用貸款的便捷方式,為農戶核定規定額度,隨貸隨取。截止2012年9月末,因遠鎮農信社累計完成金碧惠農卡發卡1757張,累計授信達2894.6萬元;三是因遠鎮農信社探索辦理了自《云南省農村信用社農戶林權抵押小額貸款管理辦法》出臺后元江縣的第一筆林權抵押,為村民李某發放了80萬元的林權抵押貸款,實現了將“死資源”轉變為“活資金”,拓寬了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途徑。
三、發展中仍然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政策供給困境
2011年6月20日,國務院轉發的國家民委、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及扶貧辦等五部委《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明確了在“十二五”期間國家支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特殊優惠的財政、金融等政策措施,但《規劃》確定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和云南省對應制定的《規劃》中并不包含以哈尼族布孔支系為代表的一樣深度貧困的少數民族支系。由于缺少國家和省級層面的支撐,哈尼布孔支系爭取享受優惠政策措施扶持的愿望變成“水中的月亮”。
(二)產業發展困境
帶動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依靠規模的產業支持是關鍵。而貧困地區群眾對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承受和抵抗能力相對較弱,“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的現象突出,脫貧致富的難度較大。以因遠鎮卡臘村委會為例,烤煙生產長期以來作為布孔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2012年村委會烤煙產值首次超800萬元,而受2009年以來4年連旱的持續影響,部分山區的烤煙種植已經難以持續,長期以來依靠粗放的農業生產模式亟待轉變。沒有穩固的實體產業做支撐,金融的支持作用難以得到很好發揮。筆者從因遠鎮農村信用社了解到:在當地農戶提交的貸款申請中,除在大春開播時節有總計大約200~300萬元的少量農業生產貸款外,超過八成的貸款用途均為農房改造建設。
(三)當地金融機構的經營困境
由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涉農金融機構在當地的經營發展也是面臨較大困境。集中表現為“存貸款規模相對較小、存貸比長期偏低、‘兩呆一逾’貸款占比相對較高”。據當地金融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9月末存貸比為41.19%;“兩呆一逾”貸款達到537.97萬元,占全部貸款比重為10.54%,其中的呆滯農戶貸款和呆滯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分別達440.74萬元和24.98萬元,占“兩呆一逾”比重的86.57%。
(四)金融服務需求的困境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金融的支持,布孔群眾對金融服務期望較高。因遠鎮屬于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鄉村經濟規模不大,缺少政策性金融和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力量的支持,基本依靠農信社“一社支三農”,力量的薄弱導致了金融服務水平相對偏低。加之因遠鎮山區村委會交通不便,最遠的伴坤村委會距離因遠集鎮超過50公里,大多為山鄉土路,金融服務面臨著“輻射面不大、服務不及時”的難題。山區群眾普遍缺乏金融知識,延續多年的現金交易現象還占據絕對主流。
四、政策建議
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支系發展是一項社會性、政策性都比較強的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推動,才能打破貧困山區發展困局。
(一)政府規劃是先導,加強民族發展的統籌
以哈尼族布孔支系為代表的人口較少民族面臨著深度貧困、發展困難的局面,與《規劃》確定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都較為近似,應納入國務院和云南省都制定了在“十二五”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中進行統籌,從政策上給予扶持,金融部門跟進,社會各部門共同參與,共同促進各民族事業的協調發展。
(二)依靠產業做支撐,引導培植基礎產業
抓住云南省著力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國家集體林權改革不斷深入的契機,在哈尼布孔支系為代表的人口較少民族支系土產經濟和森林經濟上做文章,主打綠色生態牌,通過發展優勢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借鑒成熟地區經驗開展優勢林木品種種植和森林蔬菜種植,發展“訂單農業”。充分挖掘本民族本地區存在的傳統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集群和“辨識度”較高的民族文化品牌或產品,推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壯大人口較少民族支系聚居區的規模經濟。
(三)探索扶貧新方式,加強財政和金融的合作
在目前基層農村政策性金融相對缺乏,農信社也面臨監管指標考核和承擔支農使命的兩難選擇的情況下,需要加強與財政的協調配合,形成合力。一是進一步落實扶貧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擴大貸款需求覆蓋面,更大程度發揮惠農作用;二是探索財政資金參與的涉農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在目前涉農貸款發放占比較低、不良貸款比例偏高的情況下,建立涉農貸款的風險補償基金,調動涉農金融機構加大資金支持的積極性;三是探索政府引導,銀農對接的合作模式,通過“一事一議”村民籌資和財政獎補等方式落實信貸還款的資金安排;四是加強銀保合作,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積極研究制定針對農業農村、經濟林果和森林資源等的政策性或商業保險,適當拓寬農業保險的參保對象范圍,實現銀行信貸與農業保險保障的相互促進。
(四)加大政策宣傳,優化農村信用環境
一是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宣傳金融知識,在偏遠山區農戶中普及征信及信用意識,引導山區群眾認識和珍愛信用記錄。二是依托征信系統和農戶信用檔案,建立起科學的貸款審核和內部考核機制,實現一次審核、限額發放、長期受益。對誠信農戶給予更多的信貸支持和簡便的審核程序,建立農村信用生態的正向激勵機制。
(五)加強金融創新,落實差異化的金融扶持措施
一是適當放寬基層涉農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限制,鼓勵基層金融機構貼近民族地區實際,因地制宜地為當地企業和群眾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創新貸款擔保、質押方式,拓寬抵押、質押擔保物范圍,進一步簡化林權抵押的資產評估、貸前審查等手續,根據當地信貸資金的節令性需求合理安排信貸投放;二是加大對偏遠民族山區的惠農支付服務點布設力度,利用趕集天為金融網點空白鄉村開辦“流動金融超市”,提高資金匯劃效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