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眾多關于食品安全的報道中,新聞媒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電視作為大眾傳播的龍頭媒體,結合自身的傳播特性,運用多種報道方式,對打擊違法犯罪,揭露事件真相,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成為大眾消費選擇和安全保障的風向標。
關鍵詞:電視媒體;食品安全;報道方式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027-02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國家從以前的計劃經濟轉為今天的市場經濟體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目光短淺的商家在利益的驅使下,在產品制造和經營的過程中,不惜做出危害廣大消費者權益的事情。而在這些事件中,當數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質最為惡劣。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系到每一個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特定情況下,甚至會影響到國家和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威信。2004年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開播,這個本不起眼的節目因為持續關注和追蹤隱匿于我們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問題,而被廣大消費者所關注,收視率節節攀升。也因為這個節目,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到了一些之前被自己忽視的食品問題,吃起來清脆香甜的桃子有些是因為被含有高致癌物質的明礬浸泡過,使原本沒有成熟的生澀的水果變得新鮮水靈;透白優質的粉絲中有些竟然是因為加入了氨水。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讓人震驚,一個個鮮活的實例令人發指,透過電視鏡頭,通過記者的現場直擊,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更加關注和了解食品安全,《每周質量報道》也因此成為受眾心目中食品安全的保障體。在食品安全事件爆發之后,電視媒體通過及時的采訪報道參與到事件當中,利用鏡頭把事件的真相第一時間傳遞給受眾,展現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受眾可以最快地了解事件的進程,以便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去應對和防范。電視對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一、追蹤調查
追蹤調查的方式是指記者在了解到某些線索,掌握了一些證據之后,主動出擊,以直接采訪或暗訪的方式,深入到事件的第一現場,掌握切實可靠的證據,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巨大社會影響力將事實向社會大眾公布,從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引起有關政府部門的重視,最終通過輿論監督促進事件的解決,使不法分子得到應有的懲罰,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應有的保障。食品的銷售過程一般來說比較公開,而相對隱秘很少會對外公開的是食品背后的制作和生產過程,作為消費者一般是不可能有機會了解到的,而食品安全的隱患恰恰就在不為人知的環節里。怎樣了解到這些背后的細節,幫助消費者維護自身的權益,就要靠電視新聞工作者的主動出擊。
2001年9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曝光了南京冠生園把陳餡舊餡再加工制作成新的月餅二次銷售的消息,節目一播出馬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銷量急劇下跌。這次節目的素材是記者歷時一年冒著各種危險隱形采訪而來。早在2000年8月,《新聞30分》的記者就得到了有關南京冠生園翻新舊月餅重新上市的新聞線索,在進行第一次暗訪和拍攝后,記者感到掌握的資料不夠充分,之后的兩個多月,記者堅持不懈地努力接近廠區,拍攝到該廠在當年月餅銷售季過去之后把月餅餡剝出,翻炒、入庫的畫面,但是由于月餅的生產具備階段性,當年的中秋節過去,月餅的制作就暫時告一段落,記者并未拍到最后陳餡制作月餅的關鍵環節,為了掌握最后一擊的證據,記者靜心等待了一年的時間,一直到第二年6月,新一年的中秋節即將到來,新一輪的月餅銷售大戰即將拉開,南京冠生園再次開工,記者又一次來到該廠月餅生產的廠區,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拍到了南京冠生園用舊餡加工新月餅的全部環節,十幾盤錄像帶,700多分鐘的現場直擊,完整清晰地再現了南京冠生園把去年餡料翻炒、入庫、一年后出庫,加工成新月餅銷往全國各地的全過程,時間橫跨一年,為揭露冠生園陳餡事件提供了鐵證[1]。
2003年11月16日,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播出了浙江金華一些企業為防止火腿放置時間長后變臭招蒼蠅,竟然用敵敵畏滲泡火腿,延長反季節火腿的存放時間。這起事件同樣是經過記者的暗訪,才使骯臟的加工環境和惡劣的制作過程最終曝光在攝像機鏡頭下。
二、新聞發布
新聞發布是媒體的一項重要職責,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媒體像一個橋梁將各方的信息匯集、篩選、公布。通過發布質量監督部門檢測的信息數據,既可以為媒體自身提供線索素材,又可以為受眾傳播信息,受眾借由媒體發布的信息,了解食品安全的動態,及時獲知變化,以便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新聞發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專業部門的權威數據結果
食品安全問題的界定要通過相關專業部門的科學數據認定,質量監督部門的檢測結果成為最終是否認定為食品安全的關鍵。質量監督檢測部門會定期不定期地對相關食品企業進行檢測,并公布檢測結果。能否通過檢測成為合格產品,也是電視媒體需要密切關注的新聞點。
2009年7月,國家質檢總局對6月入境的進口食品進行了質量檢測,并公布了不合格食品和化妝品的名稱。知名食品企業上好佳“榜上有名”,根據公布的數據,上好佳食物中含有轉基因成分,這一成分來自從日本進口的濃縮蛋白質,長期食用含有這種轉基因蛋白質的食品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極大的威脅。我國法律明文規定,進口轉基因食品應向質檢部門申報,通過嚴格的審核,最終批準后尚可使用。消息播出后,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很多媒體開始跟進調查,協同質檢工商部門查究此事。
2011年7月,北京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公布了上半年違法的14家企業名單,其中北京知名品牌全聚德因出售無證驢肉被罰款一千元。同年,思念三鮮水餃、三全白菜豬肉水餃、灣仔碼頭上湯小云吞分別被檢測出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現行的《速凍預包裝面米食品衛生標準》中屬于“不得檢出”的物質。速凍食品深陷病菌門。
這些經過權威部門檢測的、經證實過的消息來源,成為電視媒體食品安全報道的又一方式。在發布權威部門的結果后,媒體記者會根據這一結果對事件的起因做深度剖解,走進超市、賣場、商店觀察售賣食用狀況,并督促經銷商檢查自身的產品,使不合格的、有害人體健康的食品遠離群眾。媒體深入地參與到事件當中,相比權威部門僅僅公布檢測結果,能夠更全面、更大限度地洞悉事件的全貌。例如速凍食品病菌門曝光后,經過多家媒體的報道和追蹤,成功地完成了二次監督的任務。
(二)事發后企業的反應和措施
當電視媒體揭露了一些企業或行業的食品中存在安全隱患,該企業或行業必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和對象,并陷入到嚴重的信任危機。危機之后如何去應對,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媒體,也成為媒體報道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積極補救,誠懇認錯,還是不理不睬逃避譴責,曝光之后的反映態度,也決定了這個企業還有沒有機會重新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電視不僅可以通過后續的追蹤,報道企業對外發布的聲明或采取的措施,而且可以通過同期聲畫面,展現當事企業相關人員解決問題的誠意和態度,面對鏡頭,一個眼神、一個表情都是掩飾不住的,語氣的細微處更可以真實表露內心深處的想法。
2005年5月,浙江省工商局對市場上的兒童奶粉進行了抽樣檢測,被廣大消費者一直信賴的知名品牌雀巢公司生產的金牌成長3+奶粉被檢測出碘超標,在消息報道出之后,很多媒體與雀巢公司聯系,這也是雀巢公司可以通過媒體這個平臺向公眾解釋或道歉的機會。結果,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記者電話連線雀巢中國有限公司商務經理孫經理時,孫女士一直用沉默應對記者的提問,并且三次冷漠地要求掛斷電話結束采訪,最后孫女士以“我該說的已經說了”,“我認為已經結束了”這樣生硬的態度掛斷了電話,拒絕進一步采訪。如此強硬的態度讓原本對雀巢報有希望、等待解釋的觀眾非常失望,進一步影響了雀巢公司的形象。
2005年3月15日,全球知名連鎖快餐企業肯德基出售的新奧爾良系列的漢堡和烤翅被檢測出含有“蘇丹紅1號”,蘇丹紅在動物的實驗中被實證會對動物致癌,16日上午,肯德基所在的百勝餐飲集團立即發出公告要求所有肯德基門店的新奧爾良系列停止銷售,下午五點,百勝集團總裁蘇敬軾公開向消費者道歉,表示一定徹底追查相關供應商的責任,之后連續發表聲明詳細公布了調查肯德基食品中蘇丹紅來源的具體方案,最終查實原料的來源地和供應商。
肯德基面對食品危機事件的認錯態度得到了媒體的肯定,并且在整改之后,主動配合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和《每周質量報告》欄目的采訪,在節目中承諾所有產品都不會再含有蘇丹紅,可以放心使用,并現場品嘗整改后的肯德基食品。對于企業事發后危機公關的報道,可以讓受眾從多方位了解此事,并更客觀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三)職能部門的行政問責
行政問責制,是指一級政府對現任該級政府負責人、該級政府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在所管轄的部門和工作范圍內由于故意或者過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確履行法定職責,以致影響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貽誤行政工作,或者損害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給行政機關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行為,進行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的制度[2]。
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媒體在監督食品行業的同時,也要監督相關職能監管部門是否存在失職的現象,行業制度是否存在問題,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否缺失,是否需要改進。
2008年讓人震驚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被媒體曝光,在協助相關部門深入調查事件過程的同時,人們開始思考,三聚氰胺事件不是一家奶粉企業,而是整個奶粉行業的問題,這么大范圍大規模的行業違規事件,食品檢測部門為何一直沒有查究,在常規工作中為何沒有發現蛛絲馬跡,食品監督檢測部門在這次事件中是否存在失職的現象,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是否有官員玩忽職守,一場問責的輿論風暴在多家媒體的推動下轟轟烈烈地展開。黨中央、國務院成立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在這場輿論風暴下,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引咎辭職,石家莊市長冀純堂被免職,三鹿集團黨委書記田文華被免職并刑事拘留,食品安全事件引發了全社會的反思和深省[3]。
在近幾年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新聞媒體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并對事件的發展和結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眾多不同的媒體中,即使在網絡的不斷沖擊下,電視媒體的主流位置依然不可撼動,CMMS2010年春季調研數據顯示,電視依然是人均收視時間最長的媒體,所占廣告份額也最重,作為受眾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媒體,在食品安全事件揭露、曝光、處理、解決的過程中,電視充分發揮自己的傳播特性,一次次擔當了先鋒角色,發揮了重要的輿論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寧.透視中國重大食品安全事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孫迎.行政問責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應用[J].中國經貿,2009(18).
[3]朱佳賢.對三鹿奶粉事件中輿論監督及媒介角色的思考[J].新聞知識,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