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新聞是歷史的草稿紙”、“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報紙承載著記錄當下成為歷史的責任,報紙與歷史是“近鄰”,但是,中國當代報紙修史的很少,《旗報——<深圳特區報>史稿》就是這“很少”中的一部著作,它面世本身就顯得有些特別。中國記協原主席、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邵華澤認為《深圳特區報》“以編修報史的方式來總結過去,著眼未來,不失為一著妙棋”。我覺得修史透出了《深圳特區報》領導人的眼光和勇氣。說有眼光,指《深圳特區報》把過往30年放在歷史的坐標中觀察,具有縱深的歷史自覺;說有勇氣,指把過往30年放在學術的維度中考量,具有反思的清醒。以史稿為30年來報人的奮斗做注釋,恰當而且厚重。
《旗報——<深圳特區報>史稿》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它是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當代新聞媒介個案史。
中國當代新聞史著作寥如晨星。中國有隔代修史的傳統,認為經過時間沉淀再反觀過往事實,更客觀和深入。新聞史通史一般寫到1949年,少數到改革開放以后,如方漢奇等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下至1978年,方漢奇、丁淦林、黃瑚、薛飛的《中國新聞傳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限是2000年。專門的新聞媒介當代史通史更加少見,目前影響較大的有吳廷俊主編、方漢奇學術指導的《中國新聞傳播史(1978—2008)》(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中國新聞史研究做通史的多,作個案史的少。方漢奇2007年接受訪談,期望中國新聞史學界“多打深井,多做個案研究”。這些年來,作個案史的成果慢慢多了一些,但主要集中在近代史范疇,除了隔代修史傳統的影響外,主要是修當代史存在諸多一時難以克服的困難,讓學者望而卻步。
在新聞當代史和個案史闕如的背景下,《旗報——<深圳特區報>史稿》的出現顯得彌足珍貴。這種珍貴不僅僅體現在“人無我有”上,更主要的是《深圳特區報》發展歷程的獨特性和典型性,以及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對被研究對象的個性與超越個案普遍性的均衡把握。《深圳特區報》是中國黨報中成立時間最晚的報紙之一,是改革開放中深圳特區的建設者和宣傳員,是深圳這座城市獨特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的產物,報社30年奮發作為的實踐為史稿提供了豐富材料,是史稿成立的根本。在研究和撰述過程中,作者以個案的發展路線為經,以社會宏大背景為緯,以個案的史料為表,以規律探尋為底,做到了《深圳特區報》個案與宏觀背景的有機融合,充分展現被研究對象的典型性。
該書緊扣《深圳特區報》發展歷程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為“大報地位確立(1982—1992)”、“報業艦隊起航(1993—2002)”和“新集團模式下的新探索(2003—2012)”,三個時段并非簡單的10年一個周期,而是深思熟慮之后的精當劃分,每個階段既充分尊重了報紙成長的歷史,又與社會進程呼吸相應。作者高度重視史料,特別是第一手資料,課題組多次進行調研、訪談,《深圳特區報》專人協助整理材料,提供了大量素材。本書為學術界以后進一步的研究《深圳特區報》提供了良好基礎。全書堅守“史稿”的編撰方式和行文風格,文本本身沒有關于新聞規律的討論,但從大量史料的陳述中,讀者分明能捕捉規律的蹤影。
《旗報——<深圳特區報>史稿》一個顯著特點是它是學界和業界合作的產物。不同于其他大多數新聞史著作,該書兩位主編分別來自學界和業界,張昆是我國有影響的新聞史學者,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陳寅是《深圳特區報》現任總編輯,他們有不同的經歷、背景和訴求。合作模式有其正面效應,如資料收集的便利、不同思考角度的相互砥礪、親歷者的“親切體驗”;但從新聞史的學術角度來看,這本書有多個因素容易讓讀者產生質疑,如《旗報——<深圳特區報>史稿》一書為慶祝《深圳特區報》成立30年而做,是否會出現溢美的可能?兩位作者中的其中一位是《深圳特區報》現任總編輯,大量資料由《深圳特區報》及其領導和員工提供,是否存在傾向性的可能?從文本來看,《旗報——<深圳特區報>史稿》以正面信息為主,全景描繪了《深圳特區報》從地方性媒體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從事業性單位到商業運作報業集團,從單一紙質媒體到全媒體的創業歷程,展現了該報作為中國開放報業窗口的風貌。同時,該書并沒有刻意回避《深圳特區報》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如書中42頁提到“‘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個國人耳熟能詳的口號,就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深圳。然而,當時的《深圳特區報》卻因種種原因,只在一篇叫做《從南山到大鵬灣——各省市外貿代表團參觀深圳紀行》的文章中有所提及。”該書134和134頁描述了在開辟境外新聞市場中,中國第一份合資日報《深港經濟時報》“流產”的經歷。該書作為學界和業界合作的產物是成功的,充分發揮了協同長處,而盡可能減少了其弊端,從史料的剪裁取舍、行文方式等方面堅持學術立場和方法,比較客觀公允。
《旗報——<深圳特區報>史稿》不僅為歷經30年發展的《深圳特區報》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中國新聞當代史留下了典型個案的研究成果,也為新聞史學界與媒介的合作探索了道路。
(作者簡介:劉潔,女,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媒介技術與傳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