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報是我們黨的重要執政資源,是我國主流輿論的核心成分。本文以《安徽日報》六十年間新聞報道的變化,管窺在現階段省級黨報主體性的嬗變和其宗旨定位的演進。認為黨報的功能定位應該是雙重的在做好黨組織的宣傳者、鼓動者和組織者,充當“喉舌”的作用的同時,也要傳播信息、整合社會,兼顧大眾傳播的“耳目”的作用。
關鍵詞:省級黨報;主體性;《安徽日報》
中圖分類號:G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037-02
報紙是時代的記錄。我國大多數黨報的報齡都已經超過六十年,黨報是建國以來報業體系中生命周期最長的報紙品種。它以其嚴謹、客觀的報道方式在受眾心中樹立起了權威性和公信力。隨著近些年黨報改革的深入和信息傳播觀念的演進,黨報在其新聞報道的策劃和操作上也日益體現出作為主流媒體的本位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本文以《安徽日報》為個案,分析從1952到2010近六十年間省級黨報其主流媒體定位的轉變與更迭,從中發掘黨報主體意識的弘揚和提升。
一、關于黨報的主體性和主流媒體的定位
作為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的機關報,省級黨報在轄區內肩負著組織、激勵、批判和推動的重任。其主體性不斷提高,作為主流媒體、宣傳風標的自我定位也日趨完善。關于黨報的定義,有學者給出了相關說法,認為黨報有著雙層含義,第一層是指:“黨報在種類繁多的報紙中居于主導地位,扮演著輿論領袖的角色,它在對決策層和廣大受眾的影響力上是最大的。黨報的這種辦報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它的權威性和指導性上”[1]。這一概念明確了黨報和主流文化的關系,黨報應與“與主流文化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既主導主流文化,又融入并豐富主流文化……”第二層內涵凸顯了省級黨報的自主性問題,認為省級黨報“擔負著貫徹省委意圖的宣傳任務,同時又要遵循新聞的客觀規律,保持其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黨報這種主體地位賴以存在的基礎是黨性原則和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規律。[1]”
二、1950年代《安徽日報》媒體定位:階級斗爭工具論
《安徽日報》創辦于1952年6月1日,在當時黨政經高度一體化的體制下,“黨報是黨和國家政治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居于絕對支配地位的條件下,承擔著整合社會意識形態的職能”[2]。初創刊時《安徽日報》的主要功能遵循當時黨報體系的一般功能,即政治宣傳和政治動員,基于此,黨的綱領成為黨報的靈魂指向,其新聞報道的主要任務是在黨委指導下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一點在文革時期表現最為突出,在對新聞業的管轄和控制上,處于新聞專制體制階段,黨報成為“階級斗爭工具”。如1958年和1959年間所有報道都有一個關鍵詞來統攝,即“大躍進”。例如“1958年全省工業總投資比上年增長500%,超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部工業投資總和的42%”;某中學“學生通過書本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語文課平均分從67分上升到83分”;“省軍區部隊全年技術革新發明39000余件,指戰員寫出詩歌達近百萬篇,建煉鐵高爐345座,生產1265噸鋼鐵”。戲評《一出風格高尚的好戲》反映“五位共產主義思想的婦女在躍進熱潮中的沖天干勁”,“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客觀形勢”使主人公堅決要種試驗田放衛星,“謳歌”大躍進的“偉大思想”;新建的安徽大學“師生熱情洋溢地投入煉鐵煉鋼勞動”,“煉鐵又煉人”,“做到理科系一個專業一個廠”等。
這一時期的很多消息沒有記者的名字,而掛以省煤炭廳通訊組、馬鞍山市委編寫組、省委交通部通訊組等等,甚至有些消息以“本報訊”冠之。可見當時的黨報除了作為黨委發動群眾的工具外,自身沒有什么主體地位,沒有“自己的”聲音,只能聽“上面”的,充當簡單的“傳聲筒”、“布告牌”。
意識形態領域的過火批判,經濟建設領域的過分幻想充斥在整個大躍進和文革時期的黨報版面上,在全國普遍隨口浮夸的大環境下,各地競放高產衛星。新聞記者基于這些原因和大時代的影響,無法細致調查深入分析,核實信息再報道。即便偶有調查發現實際成果和匯報的相差甚遠,也要但迫于政治壓力和當時的形勢虛假報道。浮夸風污染了當時的社會空氣,挑戰新聞真實性原則,黨報也完全喪失了自己的自主性,不能堅持最基本的事實是求的新聞報道原則,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結果導致了慘痛的后果。作為地方新聞報道主體的黨報在浮夸運動中,完全響應黨和政府的部分政策和宣傳導向,推波助瀾,競相報道不切實際的經濟建設成果。
從大躍進時期的浮夸報道,到文革時期根據政治風向決定報道內容,以報亂國、破壞社會秩序,省級黨報集體失語,不僅未能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功能和信息傳播的耳目作用,更缺乏認真的思考,沒有去質疑當時的新聞政策和報道原則,盲目服從,給新中國的新聞事業寫下了難以回首一筆。
三、21世紀以來新聞作品的解讀與評價
21世紀以來,傳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黨報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要認清黨報的優勢所在。而公信力和權威性是黨報最大優勢所在。省級黨報通過持續改革和有效創新,不斷強化和凸顯著黨報的這些優勢。“在我國以黨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作為社會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輿論的構建者與引導者,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表現和作用自然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3]而“黨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是由黨報在對黨和政府重大政策\"重大戰略等新聞資源的占有和發布上處于優勢和權威的地位所決定的”[4]。梳理和解讀《安徽日報》2000年以后特別是2010年以來的新聞作品,筆者總結出了幾條鮮明的特色,這些特色反映了新時期黨報作為新聞傳播者主體意識的弘揚和主體地位的提升。
(一)主流報道維護黨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黨報傳統優勢在于關注輿情輿論、社會熱點,以深度報道和評論來樹報格、立權威。做好主流時政經濟社會新聞,提高新聞報道的品質,凸顯黨報的傳播優勢,進而強化省級黨報省級紙質媒體領頭羊的地位和黨報的社會影響力。這一點我們從《安徽日報》近些年的新聞實踐來看,框架感強,報道全面準確的宏大主題宣傳深受受眾歡迎,逐漸成為其優勢所在,這一點也是省級黨報體現政治家辦報的重要取向。如《安徽日報》在2010年1月間宣傳沈浩事件的文章多達一百篇,比較有影響力的有《沈浩精神生生不息》、《向沈浩學習,當好農村帶頭人》、《永不過時的追憶》、《56名干部接替沈浩赴鳳陽》等等,分布在《專版》、《綜合新聞》、《要聞》、《重點新聞》、《特別報道》甚至《黃山副刊》等板塊,集中傳播力量報道了沈浩及其事件的方方面面。在當時全國媒體同時追蹤報道沈浩事件中,憑借扎實的采訪報道根基和地域優勢,真實、客觀、全面地反映了沈浩其人其事。這一系列的報道受到了省內外廣大讀者的好評。
(二)回歸新聞報道本位
黨報容易拘泥于自身的特殊性質而片面追求傳媒的事業性和輿論導向功能,片面地認為黨報僅僅具有宣傳政治性。認為黨報就是以國家政府官員和干部為讀者群的機關報,只是為黨和政府服務。在這個指導思想下,黨報就形成了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為重心,視普通百姓生活現狀的報道為邊緣化的宣傳報道模式,黨報頭版基本上都是政府的各種會議公告、工作報告等,其他版面也大量充斥了此類內容,而且沒有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讀,全部為千篇一律的公文式報道。
因此黨報要深刻理解新聞宣傳的真正內涵,將傳統的新聞宣傳理念轉變為新聞報道理念,凸顯其傳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在對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的報道上,通過真實的細節事件,展示所處時代背景下的真實變遷,在對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時,注重具體化,而不是拘泥于政策本身的長篇宣傳。
(三)文本的表達形式豐富多樣
如對于數字報道的問題,1959年的一篇成就報道《祁門財貿工作“滿堂紅”》180字、18行的短文有16個百分號。而2004年整版的數字特刊,由于充分發揮編者主動性,運用編輯手段,讓數字在版面上活起來,達到化枯燥為神奇的效果。編者抓住數字,點評其背后的意義,并配上相關圖片和圖表,使讀者能利用形象感官理解抽象數字。數字源自省統計局而不是各部門單方統計,增強了權威性和客觀性。另一點也體現在標題的安排、圖片的位置上。隨著辦報主體性的推進,報紙編排陳規被打破,過去通欄被視為大忌、大字號被視為有壓迫感、文與文間隔大一點被視為浪費版面,如今被編輯們在版面編排中廣泛運用。而自由度的擴大并非意味沒有一定之規,在莊重大度的同時體現出黨報作為主流媒體的氣勢。《2004 崛起安徽》的頭版配圖《蒸蒸日上》是黃山云海日出,喻為安徽崛起和安徽人精神的象征,版面語言運用恰如其分。2003年主題是“以人為本”,2004年是“崛起安徽”,主題體現著編者的思想和目的,體現著報紙的主流化傾向。
(四)平民化的視角,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和想法,體現深切的人文關懷
王中教授在1950年代就批評黨報“鐵青的面孔,一片機器呼隆聲[5],這凸顯了黨報多年來新聞報道的通病,即在反映重點工程建設、城市發展等硬內容方面濃墨重彩,但對觀念更新、生活方式變化等軟內容則略顯不足。如《2003,我們感受以人為本》一文,以2003年出現的高頻詞“以人為本”為切入點述評年度重大事件和政策,賦枯燥的單向傳播文件以立體的雙向互動的意義,使讀者可以直接觸到時代的脈搏。兩個整版《我的2003》中,沒有大文章,而是擷取十幾例民間故事,讓人物自己說話,通過展現人物工作和生活的原生態來折射社會,其中有碩士村官、洋講臺上的土專家、為總理作匯報的農民等,從側面反映安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的巨大變化;而2004年《聲音》專版中既有書記省長的聲音,又有下崗再就業明星、種糧大戶、大學校長、金融精英的聲音,營造了“一張報紙,多種聲音”和諧氛圍,同時發揮了省級主流報紙弘揚主旋律、引導輿論的功能。
對比前后近五十年《安徽日報》新聞作品,筆者以為除了客觀環境變遷促成新聞作品變化外,記者主體意識的參與和介入、黨報自為空間的不斷擴大、黨報創造意識和策劃意識的增強都使報道擺脫了單純宣傳黨的政策和建設成就的束縛,從軟內容中報出硬成就,使讀者既看到建設成就的巨大,也感受到生活所發生的變化,在紛繁復雜的輿論環境中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省級黨報欲加強自身主體性,要做到報道視角從民生視角解讀政策、用實踐成果讓民眾理解政策,進而推動政策的實施開展并最終予民實惠。具體而言是要豐富宣傳報道的內容,提高新聞采寫的質量和輿論引導水平,使省級黨報在競爭中權威公信、報格高尚,為受眾所喜所賴。
參考文獻:
[1]郭正凌,閆思慧,孔祥科等.論省級黨報的主體地位[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3).
[2]胡思勇.媒介的市場主體意識——再談黨報改革轉型的理念前提[J].新聞前哨,2010(8).
[3]謝天勇.黨報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研究——以《安徽日報》為個案[J].江淮論壇,2009(3).
[4]廖運建.深化改革 不斷提高黨報影響力[J].新聞戰線,2008(5).
[5]趙凱主編.王中文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