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西藏電視臺《西藏新聞聯播》近期播出青藏鐵路通車6周年系列報道“天路6年,行進在高原”進行了剖析。作為《西藏新聞聯播》欄目的一個亮點,筆者對其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對同類節目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青藏鐵路;電視系列報道;亮點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072-02
西藏電視臺《西藏新聞聯播》從2012年6月24日至7月1日,連續8天播出青藏鐵路通車6周年系列報道“天路6年,行進在高原”。報道組集結了中央電視臺援藏干部及西藏電視臺、那曲電視臺的精兵強將,兵分三路,精心策劃制作了為期八天的電視系列報道。系列報道通過衛星直播車傳送信息,以格爾木、可可西里、風火山、唐古拉山、安多、那曲、當雄、拉薩為八個報道點,每次播出時間長度5分鐘30秒左右,成為近期《西藏新聞聯播》欄目的一大亮點。
一、青藏鐵路通車六年電視系列報道亮點
(一)報道結構嚴謹,特色突出
青藏鐵路通車6周年系列報道通過體驗式報道,以列車內外相關人物采訪和沿路主要站點實地采訪。公路、鐵路、列車內三路記者報道相互輝映,通過多角度的采訪報道,使系列報道內容豐富視點多元,格局立體形式多樣。記者以平民視角的現場見聞,切身感受,采訪列車乘客、乘務員、列車司機等青藏跌路一線工作人員,透過青藏鐵路通車以來續寫這一奇跡的各類普通人,小見大達,展現青藏線開通6年來,西藏經濟、物流、交通、旅游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報道從實際切入,貼近生活,角度好
電視系列報道主體,多是宏觀龐雜的重大事件,不同的切入點可以產生不同的新聞意義,收到不同的傳播效果。而電視新聞報道對象卻是普通老百姓,對新聞事件和社會各類現象,電視策劃制作團隊需要選擇、梳理。電視系列報道,需要尋找和選擇好切入點,編導要樹立以觀眾為核心的思想,否則報道容易假大空,或流于俗套,觀眾不買賬就會跳臺。此次電視系列報道的角度,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去切入,記者采訪的也是基層第一線工作人員。通過展現這一群體他們怎樣堅守荒漠高原,他們如何工作,如何生活,他們關心什么,需要什么等方面,深化了報道主題,啟發和感染著觀眾。好的切入角度,往往給受眾以思考空間,能使受眾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加以分析,認識揭示事物的本質。
(三)親歷者講述自己的經歷感受,真實可信
青藏鐵路通車6周年系列報道關注事件當事人、見證者(鐵路建設者、維護人員、列車司機、鐵路站長或旅游者)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通過采訪交流,講述了青藏鐵路通車六年來,西藏社會發生的跨越式發展變化,高原鐵路給人們出行帶來的便捷及生活觀念上的改變,都,真實可信。系列報道中畫面細節的描繪,體現出媒體所具有的厚重內涵。
電視系列報道形式,以列車行程為主線,把沿線記者現場采訪報道串聯起來,富有感染力。報道突出了青藏鐵路沿線特殊的建設維護狀況,關注高原艱苦環境下,鐵路乘務人員、跌路維護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的改善,生態環境的保護。
(四)報道普通人細膩豐富的情感,親切自然
青藏鐵路通車6周年系列報道中,攝像機畫面多次聚焦常年工作在青藏跌路線,藏漢各族高原勞動者的工作生活細節,如工作站的吸氧裝置,休息室桌上擺放的全家福等。通過鏡頭渲染,真實描繪出高原鐵路工作的艱苦環境,形象直觀地表現了青藏鐵路工作者細膩豐富的情感世界,給觀者以強烈的視覺印象。青藏鐵路通車6周年系列報道,通過真實具體的群體視覺形象,以高原天路人的品格與奉獻精神,承載起此次報道恢宏的主題。以特有的人文關懷,傳播出青藏線上人們的堅韌執著,揭示了人性真善美的光輝。
在以李嘉誠為楷模,以巴菲特為偶像,以創作財富為核心價值的時代,太多人在追求個人故事的精彩,都在尋求發財致富,功成名就。青藏鐵路通車6周年系列報道中那些守護著高原,離太陽最近這一群體,給在不斷地規劃著自己未來的人們,一次矯正的機會,本次報道電視媒體擔當了該擔當的角色。
二、青藏鐵路通車六年電視系列報道不足
分析青藏鐵路通車六年系列報道的亮點,并不避諱此次系列報道的不足。通過回顧央視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直播及系列報道,對比中就可發現本次系列報道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英語頻道對慶祝大會進行了同步并機直播,這也是央視在高原地區首次進行跨度最大的一次大型直播報道。2006年7月1日直播,央視在格爾木至拉薩1142公里鐵路沿線設立了格爾木、楚瑪爾河、唐古拉山、安多、拉薩5處直播報道點。為展示這一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跡,央視在各點設置了30多部機位,在格爾木火車站主會場就有15部。7月1日至2日,新聞頻道推出青藏鐵路相關特別節目、紀錄片及新聞報道時長達到12小時38分鐘。大型直播特別節目《天路》分5個時段對“青1次”進藏列車給予全程動態關注,總長8小時48分鐘。與5個直播點實時報道同步,新聞節目中心專門派出報道組,隨“青1次”進藏列車展開體驗式報道,通過記者現場見聞及采訪,介紹青藏線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
青藏鐵路通車前后《新聞聯播》推出新聞特寫“見證偉大的穿越”,以首趟進藏列車行程為主線、記者現場報道為串聯,突出現場感。央視新聞節目中心從2006年3月起歷時5個月,派多路記者深入青藏高原,制作了40 余部專題片,分別以“歷史背景”、“人物介紹”、“記者目擊”為主題,并套制播出了3個版本的MTV“天路”, 呼應通車主題,優化節目視聽效果。
青藏鐵路通車六年系列報道,雖不如首次全線通車重要,但報道手法還是可以借鑒。青藏鐵路通車六年系列報道連續8天分8段播出,以每天5分30秒時長的系列報道,通過列車從格爾木站開始到拉薩站終止,分8段行程對青藏鐵路各站的領導、一線工作人員、列車乘務人員、青藏線旅游者的采訪,從經濟發展、交通便利、環保的保護等方面,展示了青藏鐵路通車6年給西藏乃至全國人民帶來的巨變。但由于電視報道前期準備不足,倉促上陣,單打獨斗,致使系列報道相對單薄,節目之間也無法相互呼應。由于制作時間原因限制,只有現場畫面,缺乏對比,節目深度有限。
三、深化電視系列報道的策略
針對重大事件,欄目策劃要樹立立足西藏,面向全國的主導思想。以人物切入新聞,以情感吸引觀眾。深化節目內容,凸顯欄目人情味與感染力。綜合運用欄目資源,通盤考量,在有限的時間策劃制作出有一定影響力節目,通過多欄目連續集中播出,形成漣漪效應,擴大傳媒影響力和知名度。
(一)重視欄目前期策劃,欄目之間形成合力
1.旅游類欄目策劃制作系列報道:旅游業大發展。近六年來,青藏鐵路客運量由2006年的640多萬人增長到2011年的1000多萬人,僅西藏自治區2011年就接待游客860多萬人,是2005年的7倍。到“十二五”末,西藏將實現年接待游客1500萬人次,旅游年收入達到180億元,旅游業就業人數30萬人;青海將力爭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年接待游客20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184億元[1]。作為世界海拔最高、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沿線經過的青海湖、昆侖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等地,是我國及世界著名的景區景點,是一條難得的黃金旅游線。近六年來,青藏鐵路公司累計運送旅客4900多萬人,客運量年均增長率為10.3%。旅游類欄目可以策劃探險、登山、野營等多種體驗項目,展示被國家確定為重點發展旅游項目的青藏鐵路沿線以其神奇、獨特的風貌。通過節目,強化依托青藏鐵路,發展世界屋脊天路之旅等系列品牌的重要性。
2.服務類欄目策劃制作六年系列報道:民生的改善。據統計,僅2011年,青藏公司完成旅客發送量65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9%;貨物發送量3800多萬噸,同比增長8%。統計數據顯示,青藏鐵路全線運營以來的2006年至2010年間,自治區GDP由342億元增長到500多億元,年增長均在10%以上。服務類欄目可以策劃拉薩市商家的訪談或經商故事,反映青藏跌路開通前后從事貨運生意的專題。專題報道以小見大,體現青藏鐵路給全區各族人民帶來的福祉[2]。
3.生活類欄目策劃六年系列報道:學生出行方便。青藏鐵路開通6年來,給進出藏的學生帶來極大的便利,大多數到內地上學的學生都是乘坐火車往返。青藏鐵路優先安排學生進出西藏。西藏的在內地就讀大、中、小學生,坐火車進出藏既實惠,又方便,受益最大。生活類欄目可以策劃在內地上學的學生、家長訪談節目,通過學生、家長親身體會,展現青藏鐵路通車對學生出行帶來的方便實惠。
4.旅游探險類欄目策劃系列報道:天路守衛者。在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為保障青藏鐵路的安全暢通,青藏鐵路武警戰士日夜駐守在無人荒漠,他們是莽莽昆侖山“天路”的守衛者。旅游探險類欄目可以策劃以青藏鐵路守衛者為主題節目,通過跟蹤拍攝,報道守衛者們不畏嚴寒酷暑,舍小家為大家,克服種種困難的高原駐守生活。
(二)綜合運用有限資源,針對報道主題,節目制作形式多樣化,播出時段要相互疊加
青藏鐵路運行6年系列報道,可以依托歷史影像資料,策劃制作專題片、新聞系列報道、系列訪談節目、西藏行旅游節目及雪域探險節目和MTV,內容涉及西藏政治、經濟、文化、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等方方面面。青藏鐵路運行6年系列報道,欄目組可以實行套拍組合,新聞組、系列報道組、專題組、訪談組實行合拍套拍,既省人省財省時間,素材利用率也高。節目播出時段相互交錯疊加,實現傳播累積效應。
(三)針對重大事件的策劃報道,強化互動,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實現新舊媒體合作共贏
2012年艾瑞咨詢數據顯示,面多新媒體的沖擊, 以北京市為例,電視機的開機率僅為30%,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了電視。因此,青藏鐵路運行6年系列報道,為擴大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可以實行臺網合作,節目可以強化觀眾和網友的互動,打造新舊媒體互助雙贏的格局。在西藏各網站設立專題網頁,征集網友在青藏鐵路運行6年來的與之相關的各種視頻故事,旅游照片,通過互動,增強受眾參與感。也可以通過網絡專題、視頻直播(點播)、圖文直播、論壇互動、博客等多種報道形式,挖掘人物故事,突出個性化報道,以個人歷程折射青藏線運行來當地社會的發展變化。
參考文獻:
[1]何偉,肖文君.青藏鐵路通車近六年客運量超4900萬人[OL].中國西藏新聞網,2012-05-09.
[2]王莉.青藏鐵路:一條致富路幸福路生態路[OL].中國西藏新聞網,2012-03-09.
[3]馮旭宏,葉曄.中央電視臺圓滿完成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報道[J].電視研究,2006(08).
[4]彭蘭.網絡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