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型口述體文獻紀錄片《大魯藝》最近在中央電視臺熱播,引起強烈反響。該片以百位平均90高齡的耄耋老人深情口述為線,真實再現了難忘的延安歲月,生動反映了延安魯藝的成立、發展過程及其在我國文藝發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本文從傳播理念和創作特點上對該片進行梳理和總結。
關鍵詞:紀錄片;《大魯藝》;口述體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074-02
2012年5月,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發表70周年,中央電視臺從19日開始在晚上黃金時段熱播了5集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大魯藝》。該片以百位平均90高齡的耄耋老人深情口述為線,真實再現了難忘的延安歲月,生動再現了延安魯藝的成立、發展過程及其在我國文藝發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并以獨到、新穎的視角,全面、準確、深刻地反映了毛澤東同志《講話》的歷史背景、主旨和精神。作為主流媒體紀錄片創作“大視野、大手筆、高投入、好效果”的典型代表,《大魯藝》在傳播理念和創作特點上呈現了“史實準確、內涵厚重、風格創新、價值獨特”的品格。以下從該片所展現出的具體特點進行簡要分析。
一、多維影像震撼呈現
就《大魯藝》而言,視覺影像是以“多維”的形式呈現的,從切身感受說歸結為一個詞,那就是“震撼”。它所呈現的影像至少有三種是值得記憶的,那就是“紀實影像”、“歷史影像”和“藝術影像”。
(一)歷史影像:真實可信
歷史影像就是在當時歷史環境下所攝制的珍貴影像。大型紀錄片如果沒有歷史影像的重新修整和記錄,其歷史縱深感會大打折扣。《大魯藝》里有許多多非常珍貴的歷史鏡頭,很多文獻資料細節捕捉得恰到好處,令人拍案叫絕。據說攝制組在中央電視臺資料庫中下載了18小時46分的視頻資料,并在每一次的采訪中收集第一手素材,搶救性地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相片和視頻。
例如在第二集《延河春曉》中介紹了當時延安困難生活的珍貴影像,還有,介紹毛澤東思考“陜甘寧邊區和中國文化發展究竟如何走”和“新民主主義論演講”“毛澤東給魯藝學院講課”、“抗戰艱苦時期魯藝師生堅守理想和信念”、“丁里帶學生寫生”等珍貴歷史影像都真信可靠的呈現在觀眾的面前,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大大地增加了影片的歷史厚重感。
(二)紀實影像:發掘內涵
紀實影像是紀錄片在創作中為了需要所拍攝的真實影像,紀實影像能夠拍攝一些時空環境的細節很好的再現崢嶸歲月中的人和事。《大魯藝》中的紀實影像在很好的說明問題上是下了功夫的。據《大魯藝》總導演閆東介紹,攝制組奔赴全國各地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并著重對革命圣地延安的寶塔山、棗園、楊家嶺等標志性地點進行了全新視角的拍攝。如:介紹延安橋兒溝的哥特式教堂、魯藝學院當年生活過的窯洞、朝陽和夕陽中的寶塔山、魯藝音樂系舊址等等,這些紀實影像的拍攝與恰當組接在畫外音的配合下很好的還原了過去,對于人物、事件和一些細節具有很好的發掘創作意義。
(三)藝術影像:為表現服務
藝術影像又叫做“紀實的升華”,它指的是在紀實的基礎上對畫面有所設計,或是通過音樂、文字、旁白等方式予以輔助,從而使影像更具美感和沖擊力。如:當孟于老人介紹最美好的時候“延河散步”時,隨著老人的深情演唱“延水濁,延水清,情郎哥哥去當兵……”出現了當年延安生活的場景,真實的鏡頭印證了詩人何其芳“我想,延安的人們那樣愛唱歌,大概由于延安生活太苦,然而我錯了,剛剛相反的是由于生活太快樂”。還有介紹歌曲《延河頌》鄭律成和莫耶的創作過程時所呈現的影像,延河的紀實影像、鄭律成指揮的歷史影像在解說、音樂、象征圖片的配合下,型、光、聲、色、景、物、人渾然一體整合有致,呈現出令人震撼的影像效果。
總之,三種影像的完美呈現構成了電視紀錄片的“立體化影像”,經緯交織、縱橫交錯,極大地豐富了片子的感染力、表現力和藝術魅力。多維影像以“真實的身份、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態度、真切的語氣”完美呈現,強化了媒體的導向和服務意識,讓人們在流動的時空中,在不知不覺的聲畫觀賞中品讀主流媒體傳播帶給我們的震撼,不僅體現了紀錄影像的“真實”本質更感受到了主流媒體話語的“真誠”。
二、敘事視角創新獨特
(一)老人口述——“真實”
為了最真實地還原歷史,《大魯藝》采用口述歷史的紀錄方式。為了給老百姓真實,在長達10個月的創作期間,攝制組在全國各地艱難地找到了80多位耄耋老人,老人們的口述增強了片子的“厚重感”,老人們一出現就很有“氣場”,拉近了藝術作品與廣大觀眾的距離。他們飽含深情的講述讓70年前的歷史驟然生動起來,那一字一句都是他們的青春過往,那一顰一笑都勾起了最美好的回憶,老人們是歷史的最好見證。不僅如此,還有華君武等20多位已故的老一輩文藝工作者的珍貴影像也被集中再現。最終,個體的故事構成了一部鮮活的集體記憶,使作品豐滿厚重、真實可信。
(二)百姓評價——“公平”
該紀錄片的獨特視角還體現在對普通百姓的采訪上,這種藝術特性可以歸結為一個“公”字。當地老人采訪中流露出了“平和心態、平實語言、平民視角”,如老人們介紹的“魯家秧歌”和“版畫系學院土窯遺址”、“秧歌劇的排演情況”、“版畫陰陽臉不接受情況”等使紀錄影像更加的公正可信,道出了人民對藝術的理解與期待。俗語講“旁觀者清”,在紀錄影像敘述中引入了旁觀者的敘述話語,能夠大大的增強可信度與參與度,無論是從受眾互動接受層面還是宣傳導向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三)策劃編播——“巧妙”
從采訪策劃來看,對百位耄耋老人采訪的成功與前期所做的大量準備工作、精密思考提煉問題不無關系。此外,從電視臺導向和引領的角度來看,該片的編排播出策略是很巧妙的,重視故事情節理念、節奏感和觀眾接收心理。片子的每一集在主題的限定下先使觀眾“入境”,隨后在老人的講述中慢慢展開對當年生活的追憶,每一集都是一個整體,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靜靜的欣賞接受,敘事中重視故事情節設置,如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和張魯創作《白毛女》時采用故事化的手法,節奏上非常流暢,頭尾呼應高潮迭起。
三、技術藝術高度融合
在制作上,動畫特技內涵豐富且具有特色。《大魯藝》的片頭,隨著一道木刻線的有力延伸,一幅生動的延安風情畫卷徐徐展開,眾多當年的人物和景物以版畫的形式呈現,那些都是魯藝美術家的作品,紅黑的色調之下,當年的魯藝美術大師們和當今的電視工作者們,進行了一次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這種動畫效果長達1分鐘,把魯藝成立的歷史背景、名字淵源、發展歷程、主要貢獻等都生動的有力呈現。這種動畫的高科技運用不是“為技術而技術”,而是緊緊的為“內容服務”、為“藝術表現”服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透析技術影像使我們深刻反思藝術文化素養在高科技影像創作中的重要意義。片尾在白云飄過的晴空下寶塔山靜靜的矗立守望,色彩寧靜而肅穆,別有一番象征韻味。該片使用了大量的動畫制作,占全片總時長的五分之一,有和老資料相得益彰的效果。其中,一段命名為《紅唇綻放》的動畫匯集了多幅當年的老照片,風格鮮明,引人關注。這些特技的使用不是追求感官刺激、不單一追求讀圖時代的“炫目”,而是真真正正地為藝術表現服務,體現了技術與藝術的高度融合。
四、視聽元素厚重和美
從紀錄片的畫面來看,光線、色彩、景深、影調、構圖、拍攝角度、靜止與運動攝像均能夠很好表現。如采訪老人畫面的設計、橋兒溝教堂內鐘的特寫與柳條相映影像的“虛實”表現、窯洞內的運動攝像、俯視拍攝地貌的大場面、空鏡頭的象征意義、不同光線下的延河和寶塔山等等,這些藝術化處理使普通事物增色,給觀眾帶來了“陌生”感,“真實”與“假定真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再創造體現了電視藝術的獨特魅力。
聲音角度上,片頭伴著男聲小合唱沙可夫、呂驥創作的魯藝校歌“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的戰士。用藝術做我們的武器,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解放獨立,奮斗到底!”激情流放,唱出了魯藝的靈魂,聲畫和諧、賞心悅目有歷史的厚重感。原創音樂也成為了該片的亮點,《陜北情》、《陜北高原》等長達一個小時的9首原創樂曲和《延安頌》《五月的鮮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若干首作為配樂的經典老歌作為背景音樂,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感情。解說創作注重口語化交流感、注重故事情節發掘的創新特點是本片聲音表現的一大特色,中央電視臺著名播音員主持人趙忠祥為《大魯藝》進行了旁白解說,70歲的趙忠祥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深情配音給片子增色不少。他親切細膩、儒雅大方、深沉厚重、自然灑脫的播音風格集中體現在片子里,他以講述的口吻讓人們在美的欣賞中關照歷史與現實。
總之,《大魯藝》在恰當的時候播出,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很多觀眾評價最大的缺點就是“太短”了。中國傳媒大學胡智鋒教授從紀錄片創作層面提出了“三力”“三個臺階”衡量標準。他強調,“三力”第一是“說服力”,即紀錄片的真實性,片中事實要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第二是“感染力”,包括故事情節的感染力和情感的感染力;第三是“震撼力”,指的是思想藝術層面的升華,能給觀眾以啟迪。從戰略層面來講“三個臺階”,首先,紀錄片要成為好的宣傳品,對外展示國家形象;其次,再往上一個臺階,紀錄片要成為好的作品,贏得觀眾和業內人士的好口碑,具有較高的藝術品質;再次,在最高的臺階上,紀錄片要成為好的產品,才會具有市場競爭力。我想,這些標準《大魯藝》都做到了,這部紀錄片不愧是“近年來反映延安文藝界最全面、最深刻、最豐富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并對當下文藝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智鋒.紀錄片“澳門十年”的創作特點及傳播理念[J].電視研究,2010(3).
[2]胡智鋒.澳門回歸的真情詠嘆——評紀錄片“澳門十年”[J].中國電視(紀錄),2010(2).
[3]張同道.2011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J].現代傳播,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