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電子媒體大體劃分為四類:廣播,電視,電影,網絡。電子媒體雖然誕生的時間不長但發展迅速,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巨大。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子媒體市場迅速崛起,在市場機制下媒體獲得了空前巨大的影響力,電子媒體給我們塑造的“擬態環境”越來越難以識別,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現象正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在電子媒體盛行的今天,為大眾構建一個健康合理的擬態環境意義重大。
關鍵詞:電子媒體;擬態環境;健康構建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097-03
一、電子媒體下擬態環境的失實問題
現代社會電子媒體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視頻和音頻信息,是大眾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電子媒體的產生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形態,滿足了現代人們所需的安慰和愉悅感。同時也帶來了復雜的社會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電子媒體塑造 “擬態環境”的失實問題。
(一)網絡媒體假新聞的盛行
網絡媒體是假新聞的高發區,雖然大眾普遍對網絡新聞的可行度持懷疑態度,但是由于網絡信息的大面積和高密度傳遞,人們依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到虛假信息,并常常信以為真。例如,2009年環球網刊播奧巴馬送金正日iPhone和蘋果電腦,中國日報網刊播的楊振寧證實夫人翁帆懷孕3個月,2010年環球網刊播我軍數百戰機青島上空軍演,2011年的“李娜懷孕”、“武漢大三女生求職時被割腎”,這些都是曾在網上流傳甚廣的假新聞。
網絡媒體往往因過度的追求時效性而造成新聞失實,數量眾多的簡短新聞中隱藏了不少未經核實的信息。網絡媒體的監管比起其他媒體更為困難,也使故意造假變得十分便易,責任也難以追究。其他的電子媒體,如:電視媒體,由于對于新聞發布審核的監管比較嚴格,假新聞的傳播比起網絡來說相對較少。例如各省廣播電視局都制定了廣播電視宣傳工作的管理辦法,細化機構職能,建立起對宣傳事故的責任追究制度和懲處機制。
(二)電視劇失實誤導觀眾
電視劇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為原型,人們易于把電視劇為我們塑造的“擬態環境”當成日常生活。可電視劇所構筑的“擬態環境”與實際生活往往差距很大,而且電視劇的失實將會誤導觀眾。
以時下興起的穿越劇為例,從去年湖南衛視熱播的電視劇《宮》開始,一系列的穿越劇讓“穿越”成為時下的熱門詞匯[1]。早在2001年左右,我國就已經推出了穿越題材的電視劇,例如,影響比較大的《穿越時空的愛戀》和《魔幻手機》,2009年,央視八套推出大型穿越題材電視劇《神話》,穿越劇正式開始流行[2]。2011年1月31日,由湖南電視臺自制的電視劇《宮》播出,平均收視率2.49%,最高達到3.15%,收視份額最高時達到16.74%,成為省級衛視近五年來收視最高的劇集。之后湖南衛視再度推出穿越劇《步步驚心》,穿越劇的熱潮徹底向我們襲來。
穿越劇題材開創了影視劇的一片新領地,但是穿越劇的集中大量播放卻也產生了誤導觀眾的不良影響,畢竟穿越劇并不以史實為依據,劇情以及人物往往都是虛構的[3]。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對近期影視創作的亂象提出反思。他指出,“現在穿越劇毫無歷史觀可言,整體思想內涵沒有提升,只是好玩好看、新奇、怪異,而人物設置更是天馬行空,這類穿越題材對歷史文化不尊重,過于隨意,這種創作主張不足以提倡。”完全脫離歷史事實的穿越劇,為觀眾構筑的“擬態環境”只會是一種誤導。從少女夢想穿越喝下神酒遭騙,到小學女生相約自殺“穿越”,這樣的結果令人心痛。
二、電子媒體下擬態環境失實的原因
我們所說的擬態環境一般是指由大眾媒介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而大眾媒介無疑在當代社會擬態環境塑造中占據著最為核心的地位[4]。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李普曼在《輿論學》中提出了“擬態環境”一詞,并逐漸成為了新聞學、傳播學的重要術語。李普曼認為擬態環境不是對現實環境“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對新聞和信息進行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所展示的環境。擬態環境是伴隨著人類成長就己誕生了的一種環境,它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和對事件的看法,進而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當今社會,電子媒體無疑是擬態環境的主要營造者,我們對電子媒體深信不疑,我們總以為眼看到的才是真的,可是電子媒體卻并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真正客觀真實,電子媒體為我們塑造的擬態環境中包含著大量的虛構因素,可以說擬態環境源于現實環境但卻遠遠不同于現實社會。
電子媒體塑造的擬態環境失實主要源于主觀故意,技術失誤,認識局限性。前者是失實最主要的原因,而后兩者卻也是難以消除的。
(一)主觀故意
當今社會電子媒體大多以企業的形式發揮作用,企業處于社會之中,無法避免的受到利益集團和政治集團的影響,不論紙質媒體時代還是電子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故意失實大多源于政治影響和經濟利益。正如網絡媒體假新聞的盛行,無非在于虛假新聞能夠迷惑人們的視野,吸引讀者關注,從而使媒體獲利:假新聞報到時,容易引發大面積的迅速傳遞,從而增加點擊率,吸引廣告商。之后可能還會產生附加行為,如電視節目曝光假新聞,進行連續報道,專家點評。過程越曲折,媒體獲利越多。電視劇的失實也有利益原因,電視劇的創新或加工不也是為了吸引觀眾嗎?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使穿越劇的跟風和失實受到了人們的大批特批,可穿越劇還是大賺一筆,捧紅了不少明星。
(二)技術失誤
因技術失誤而造成的媒體失實現象是常見的。新聞傳播技術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技術失誤,這一點在網絡媒體上尤為突出。媒體由于在采集,制作,傳播過程中的技術局限,信息時常發生失實,誤傳,以及受眾的誤讀。而互聯網的信息采集和發布出口都是多元化的,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更造成了網絡新聞傳播中無把關人、無中央控制的局面。技術無疑是網絡媒體塑造真實可信的擬態環境的一道障礙。
(三)認識局限性
就傳者角度而言,媒體工作者自身對于事件的認知理解以及抱有的傾向性,都會影響受眾的認知理解。如果媒體工作者不能夠客觀真實的認知世界,媒體提供給受眾的擬態世界又怎么能夠真實。在當前社會,媒體工作者往往受到媒體企業的影響,以媒體企業的傾向來進行認知和工作,但作為媒體工作者,他的認知局限性還受到其思想素質、文化知識、業務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的影響。
三、電子媒體下擬態環境的新特點
當今社會,電子媒體作為當前最主要的大眾媒體,它給我們塑造的擬態環境成為我們認知世界的主要窗口,從生活,學習到工作,它早已滲透進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這個擬態環境和我們的現實生活已難以分割,兩個環境間相互作用,同一性越來越明顯。可以說電子媒體所塑造的這個擬態環境力量強大,且異常復雜和難以掌控的。
(一)電子媒體下擬態環境的融合性發展
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各種電子媒體不再像以往那樣相對孤立而是向著高度融合發展著的。以往劃分清晰的廣播網、電視網,如今都在網絡的整合下相互聯系起來,各電子媒體共同構建著我們的信息環境,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形成相對分散的受眾群。
以往各電子媒體有著相對獨立的受眾群,在其傳播影響下各自為受眾塑造著擬態環境。這時各媒體塑造的擬態環境可能會有所不同,就如一個人只看電視新聞與一個只聽廣播新聞的人對該新聞事件的理解可能并不相同,如果兩種媒體的受眾相對獨立,差異也會越明顯。
可是當代網絡信息社會下,人們通過網絡的便利條件和各電子媒體的融合技術,很難獨立的只成為一種媒體的受眾。也就是我們在了解一個新聞信息時,已經很難做到不同時去使用幾種媒體了,我們在閱讀網絡新聞時會自然的點擊視頻鏈接看看電視報道,而當我們看到電視新聞時,也常常會為詳細了解而上網閱讀。
現代各電子媒介所形成的相對范圍較小的擬態環境,正日趨于融合和統一,形成一個覆蓋全社會的擬態信息環境。可以說現代人幾乎不可能脫離這個由電子媒體構建的信息環境,這個擬態環境的影響范圍是空前的,因而影響力巨大。
(二)電子媒體下擬態環境依然被統治階級所掌控
自大眾媒體發展的初期,觀點和意見自由便一直被媒體和受眾所強調,但是事實上這卻是難以達成的。媒體始終掌控在少數人手中,大眾的意見難以得到傳達。
當電子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似乎得到了更多的“自由”:我們在廣播里點歌,向其他聽眾傾訴自己的觀點;我們參與電視節目的投票,向節目提出我們自己的意見,甚至我們可以自己錄制電視節目,播發消息。網絡的出現將以往的電子媒體進行整合,傳遞我們自己的觀點似乎更加便利,意見主體具有了廣泛性和草根性,各種意見在網絡論壇上可以得到充分自由的表達。
網絡時代可以給大眾一個表達自由的平臺,但這個平臺的作用真的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嗎?現代社會,人們的身邊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由于信息眾多我們實際上接受的往往只是那些可信度較高的信息。研究表明,現代受眾選擇接受信息時,主要是選擇主流媒體的觀點而部分的接受“雜音”(即可信度不高的信息)。一個人可能更相信電視報道而不是網絡報道一樣,那些已經得到社會認可的主流媒體,具有的可信度是巨大的。電子時代下主流媒體是塑造擬態環境的真正源泉,非主流的信息觀點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這種信息大多很快消逝,被人們遺忘。
在當代,不論是廣播,電視還是網絡主流媒體,幾乎都掌控在政府或利益集團手里,并且主流媒體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以往更加緊密,它們相互影響共同為我們塑造著擬態環境。
(三)電子媒體下擬態環境的環境化更加迅速和便易
電子媒體時代,信息的傳遞更加迅速暢通,信息的選擇更加廣泛,信息也往往給人形象真實之感,媒體塑造的這個擬態環境讓受眾難以把握,而這個擬態環境的環境化也越來越迅速。當前最為典型例子的便是網絡語言的傳播和流行。網絡詞匯往往源于網絡,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最終得到主流媒體和整個社會的認可。“給力”、“傷不起”、“囧”,幾年前我們還聞所未聞,可今天早已是耳熟能詳。
網絡詞匯的出現和流行就典型代表了電子媒體塑造的擬態環境逐漸轉變為我們的真實社會環境。近年來,幾乎每個月都有很多的新詞匯在網絡上得到廣大網友的推廣和使用,這些詞匯從網絡的創造物成為了社會通用的詞匯,進入了我們的語言,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如此迅速,便易。在電子媒體下不僅僅是網絡詞匯塑造的擬態環境可以迅速環境化,這樣的環境化運用在新聞事件上也是一樣的,受眾經常會把虛假的網絡人物當作真實存在的,將虛假的網絡新聞信以為真,即使我們不愿意如此,媒體卻不知不覺的影響了我們的認知和判斷,電子媒體下的擬態環境塑造和環境化更加容易并且迷惑性更大。
四、電子媒體下擬態環境的健康構建
電子媒體時代媒體塑造的擬態環境不僅覆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擁有巨大的影響力,而且這個擬態環境卻又是難以分辨,難以把握的,我們就身處在這樣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當中。可擬態環境終究是人類的意識創造,電子媒體時代如何構建這個擬態環境,讓人們正確認識世界,讓社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一直是我們所需解決的問題。
(一)從大眾媒體自身方面來看
1.媒體要做到真正的客觀真實。當前電子媒體在構建擬態環境上的首要問題便是失實的問題,虛假新聞泛濫,媒體誤導大眾視聽。客觀真實是媒體構建健康的擬態環境最重要的原則,一個個由歪曲的事實和信息所構成的擬態環境是無法讓人們正確認知世界的,也是對世界的不負責任的反映。
我們從大眾媒體出現的早期就一直強調媒體的客觀性,真實性,認為客觀真實是新聞媒體得以存在的第一生命。可現實是我們的媒體往往不能做到客觀真實,胡編亂造的信息屢見不鮮。如何才能做到客觀真實呢?
對于電子媒體來說,現代電子媒體的運營往往需要大量資本和技術投入,媒體自然受到了政府和利益集團的掌控,信息的采集和發布主要是由主流媒體進行的。我們的主流媒體應盡力減小外界的壓力,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報道。首先,新聞報道要以事實為基本出發點,絕對不能主觀臆斷或故意滋生謠言,堅持客觀準確的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要有真情真景。其次,要對新聞報道內容進行核實,新聞報道在迅速的同時,絕不能放松了對報道內容真實性的核實,一但發現有誤或失實,不能怕麻煩,怕損失,必須及時更正,對所報內容負責。最后,還要重視新聞報道時的整體真實。新聞報到時,有時單個事件的確是真實的,但由于不恰當的組合或搭配,也造成了報道的失實。時下,有時媒體會在短時間集中報道某一事件,比如關于暴力犯罪的報道,這樣就會給受眾造成社會不安定,不安全的印象,而實際上真實的社會卻不是這樣的。
2.媒體要做到真正的服務于民。我們媒體的報道只有貼近人民大眾的生活,其所構建的擬態環境才能有效的為人們服務,才能讓大眾對于社會和自身生活形成正確合理的認知。
我們的媒體要做到服務于民,必須要做到兩點。首先,媒體應加大報道中的群眾性內容[5]。媒體應向群眾提供包括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娛樂和各種社會生活信息等在內的全面的信息服務。當前的媒體報道在內容的設置上是存在著不合理之處的,比如政治、經濟、娛樂方面的內容要遠遠多過醫療和食品衛生方面;而后者要比前者更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市民可能更關心的是醫療費用,食品安全、就業指導、物價漲跌,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此外,我國的媒體關于農業生產,農業技術的相關報道較少,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缺少農業技術的指導,缺乏足夠的科學知識,需要關于農業技術的相關報道來推進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應用。其次,媒體在報道中要多給大眾發言權,讓受眾參與到新聞事件報道或節目制作之中,傾聽群眾的意見。在電子媒體的今天,民眾有條件獲得與媒體更多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向節目提出建議和看法,而是可以直接參與節目的制作,媒體提供普通民眾一個自由展現的舞臺。
(二)從政府管理方面來看
1.規范電子媒體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媒體法規。電子媒體時代,尤其是互聯網誕生后,信息量遠遠超越以往,并且難以把關規范,這嚴重的影響著媒體為我們塑造一個健康的信息環境。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媒體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媒體法規。改革開放帶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潮,我們的媒體管理制度也建立在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基礎之上,放松了對大眾媒體的約束,使得我國的媒體向著越來越媚俗化的傾向發展。我們需要對大眾媒體進行有效管理的約束制度,包括政府對媒體的規范,監管和媒體自身的監督管理。
同時,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新聞法,不僅對網絡媒體的法律規范比較寬松,即使是對傳統媒體的法律規范也很不完善。許多新聞糾紛的裁定往往缺乏可靠,適當的法律依據,造成了當前我國信息環境相對混亂的局面。將對新聞失實的管理納入法律的范疇,對于虛假新聞和新聞失實行為進行適當的法律限制和處罰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強對媒介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媒體為我們塑造的擬態環境主要是由各種信息構成的,一條條的信息經過媒體從業人員的篩選加工,最終影響大眾對新聞事件,對社會的認知。可以說媒體從業人員與擬態環境的構建直接相關。
當前,媒體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方式主要是 “在職培訓”和“在校培訓”兩種。以往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往往是在實踐工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逐漸積累經驗。新記者或編輯在老師傅的帶領下開展工作,但容易造成每一代徒弟都局限在師傅的工作經驗范圍內,缺少對工作的前瞻性和預測性。同時,整個傳媒業的平均教育水平也較低。近年來,媒體主要采取“在校培訓”的方式,定期將媒體從業者送到專門的學校或新聞學院接受正規教育,以提高媒體從業者的理論水平和知識水平。
雖然現代社會信息的取舍標準主要是由媒體集團決定的,但是媒體基層從業者素質的高低無疑會直接影響到信息社會的構建。媒體從業人員的文化,道德,技術能力與擬態環境構建有著密切的聯系,加強對媒體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可以說是媒體構建健康擬態環境的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王嬌嬌.關于穿越劇熱播原因的分析——以《步步驚心》為例[J].今傳媒,2011(12).
[2]李勝利,郭音.2011年穿越劇年終盤點[J].當代電影,2012(3).
[3]寇曉潔.穿越劇熱播背后的冷思考[J].今傳媒,2012(3).
[4]姚化成.擬態環境及其網絡大眾傳播的建構與控制[D].大連理工大學,2006.
[5]何麗.信息時代媒體擬態環境建設與社會健康發展[D].東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