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如何根據自身特點和讀者需要與新媒體緊密結合成為了文藝副刊實現突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資料收集和內容分析的方法對《光明日報》、《新民晚報》等各大報紙的文藝副刊運營新媒體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出文藝副刊具有紙媒上網、利用新媒體突破內容瓶頸、利用新媒體增強版面靈活性三種主要的利用形式,提出文藝副刊利用新媒體應形成固定的品牌欄目、注意版權問題、加大對新媒體的重視程度,才能實現成功轉型。
關鍵詞:文藝副刊;新媒體;微博
中圖分類號:G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104-03
21世紀以來,隨著傳媒技術的更新,互聯網、3G手機等新媒體進入大眾生活,我國也逐漸邁入了信息海量存儲、高效傳播的時代。在實現傳播效果的同時,傳統平面媒體也深感危機,而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報紙版面之一的副刊,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文藝副刊具有內容深入、語言生動、讀者群穩定等優勢,而新媒體具有存儲空間大、傳播迅速及時、互動性強的特點,文藝副刊如何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各種報紙的文藝副刊在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做了哪些嘗試?在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如何處理版權問題?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才能實現文藝副刊的成功突圍,這也是本文的出發點所在。
一、文藝副刊運用新媒體現狀分析
(一)紙媒上網,文藝副刊與新媒體共舞
文藝副刊開設內容更豐富的網絡版。許多文藝副刊開設了相應的網絡主頁,利用網站多媒體、海量存儲以及信息獲取便利等特點,努力實現報網的互補和融合。作為《文匯報》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版面之一,《筆會》副刊經過60余年的發展,今天在中國主流報紙副刊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筆會在線”是該副刊創辦的對應網絡主頁,相較于報紙副刊有限的版面,“筆會在線”可以說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對《筆會》的內容作了大幅的延伸。除了轉載報紙上的文章,“筆會在線”還設有“文會講堂”、“博客部落”、“深呼吸”和“信息雷達”四大板塊,匯聚文化界的各家觀點和各方信息。同時還邀請有實力、有人氣的作家組成“筆會作者群”,使得筆會得以佳作不斷,同時使得讀者有機會對文章背后的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全國副刊界有較大影響的文藝副刊《文萃》是《光明日報》的傳統專刊之一,每周一期。主要刊發散文、隨筆、雜文、詩詞和書畫作品等,該版面歷史悠久,名家薈萃。光明網的“文萃頻道”就是借助文萃影響力創辦的副刊頻道。與“筆會在線”不同的是,除了轉載《文萃》副刊的文章外,“文萃頻道”同時也選摘《書摘》以及光明網等其他集團內品牌的文章。如此一來,將《文萃》積累的讀者吸引到線上,擴散到其他自有刊物及網站,提高整體影響力和競爭力。
文藝副刊開設微博。隨著一系列公共事件的推進,微博的價值不斷凸顯,逐漸成為重要的輿論信息傳播平臺。微博對舊傳播方式的改變使得作為傳統媒體之一的報紙倍感壓力,副刊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在部分副刊還在擔心新媒體的侵蝕時,另一些副刊已經開始對其加以利用,實現副刊與微博的優勢互補。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南方周末》的副刊(包括文化與副刊兩版)也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準和格調。2011年2月“南方周末文化”在新浪開設實名認證微博,該微博以報紙副刊內容為主,用微博形式對內容進行編輯,并給出母網站的鏈接。
《杭州日版》的《西湖副刊》也在新浪開設了官方微博,相較于“南方周末文化”,“西湖副刊”的微博更加活潑,個人色彩也比較濃。還利用微博發起活動,實現報網的互動,如2012年3月21日的微博:“拯救民勤,綠色傳遞——十元錢去荒漠種梭梭2012援種今天開始正式啟程……具體活動請見今天杭州日報B1、B2版,參與途徑見一下條微博”。
《嘉興日報》的“江南周末”微博將副刊內容的文藝性與微博形式的多樣性有效地結合。例如舉辦了多次微博網友免費觀影的活動,之后再收集網友的微影評,充分實現了與讀者的良好互動,豐富了微博內容的同時也有利于提升讀者對母媒的好感度。
文藝副刊開設論壇、討論群組等。論壇歷來是廣大網友交流信息、發表觀點的網絡平臺,也是容易在重大問題上迅速形成輿論影響力的多元言論空間。傳統媒體在搶占網絡領地時,自然也瞄準了論壇這快高地。由于傳統文藝副刊內容和形式的特殊性,合理的利用論壇不僅有利于作者與讀者間的交流,同時對編輯發現高質量的稿件源也有很大幫助。如北青網青年論壇中的“天天副刊”版塊,就是都市報新興副刊的代表《北京青年報》副刊《天天副刊》的投稿專版。廣大讀者在版內發文和交流,編輯在版內及時發布征稿信息、與讀者互動,為母報的副刊提供稿件,報網聯合增加影響力。此外,天天副刊雖然沒有官方認證微博,但是2012年3月在新浪開設了“天天副刊”微群。可以說是微博領域的小論壇,為讀者的交流討論提供了新的空間。
《三湘都市報》的副刊·情感板塊在華聲論壇開辦了“微話題”欄目的討論群,針對每期副刊出版的內容在新媒體上與讀者進行直接的互動,同時為讀者提供更無限的交流平臺。
此外,新媒體的出現還加快和增強了讀者與文藝副刊互動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除了在論壇發文外,許多文藝副刊還提供了多樣的電子投稿方式,如郵箱、QQ等。如《大河報》悅覽·讀書版面的投稿郵箱(dhwhyl@sina.com)、《江城晚報》副刊“博客看吧”的征稿郵箱(xiangneier6677@163.com及QQ:57363997),《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投稿郵箱(zmh@wxjt.com.cn)等都在報紙的相應位置做了標注,改變了原先副刊以書信為主要交流互動手段的局限,降低了讀者書信投稿的遺失率,時間上的縮短也就意味著同樣時間內信息量的增加。
(二)文藝副刊利用新媒體突破內容瓶頸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文藝副刊的稿件來源從以讀者來信為主向讀者來信、網絡選摘、約稿等多元化方式轉變。2012年1月2日《羊城晚報》的副刊“花地”中的“微小說”欄目,所選摘的文章《大冒險與真心話》、《藍色妖姬》、《整容的愛情》等七個片段均來自網絡[1];
2012年4月9日《參考消息》“副刊天地”刊登了標題為《“美國衰落”:不屑與恐懼》的文章[2],摘自于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網站(2012年3月24日,原題為《請不要走——幾本樂觀與恐懼的書籍》),文藝副刊利用新媒體從國內、國外的網站獲得內容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摘選的文章甚至未經任何修改,直接引自網絡。
2012年4月26日《參考消息》“副刊天地”刊登的名為《馬克·波羅確實到過中國》的文章,包括標題,全文來自奧地利《標準報》網站(2012年4月21日),只做了普通翻譯;這些時效性強的文章打破了副刊原本僅限于抒發情感的局限。
文藝副刊還與新媒體中的網絡作家形成合作關系,為他們開辟專欄。《北京晨報》就為網名叫“藍寶石別墅”的網絡作家開辟專欄,每期刊登從她博客中摘選的文章,將網絡作為自己穩定的信息源。
就副刊文章的內容而言,增加了對新媒體本身出現的文化現象進行評論的寫作角度。
2012年1月8日《羊城晚報》的人文周刊·廣角刊登的文章《微博是怎么煉成的》、《微博進入疲勞衰退期》、《微博的本義就是拿來玩的》等一系列文章就是對微博這一新媒體本身進行討論[3];2012年4月13日《光明日報》副刊刊登的四篇文章《從杜甫爆紅網絡想到的》、《狂歡的網絡詩歌》、《網絡時代,我們怎么說話》、《網絡之輕與生命之重》則是對新媒體事件進行評述;2012年5月3日《解放日報》副刊“朝花”,刊登《瀏覽網絡不能代替深入生活——寫作<兒女請更長>有感》、《網絡是一份資源——由長篇小說<銀行行長>說起》則是對網絡文學進行評論[4]。
新媒體的出現甚至引發了一種全新的寫作形式,即直接引用網友言論成文,從而表達人物性格和個人的意見、看法。
2012年3月11日《三湘都市報》在副刊·悅讀刊登《郁悶之根源在于“文化缺席”》,直接引用了作家梁曉聲在新媒體中對于微博事件回應的話語表達人物的觀點和性格[5];2012年4月11日《新聞晨報》文章《“穿漢服上學網上引發漢服熱”——萌漫畫趣說你不知道的漢服》一文中直接引用了網友的話(“風水梨”、“海闊天空tt”、“西南空心竹”等),表達人們對事件的看法;2012年1月17日《信息時報》的副刊“享生活”的“微爭議”欄目文章《@葵2爺是不是天才?》,全文就是一篇由微博網友的言論組成的文章;如FT老愚、雎鳩等。
文藝副刊利用新媒體改變了原本從現實生活找素材的選材方式,擴大了文藝副刊采訪對象的來源。
2012年2月22日《新快報》的新副刊·視點版面刊登了文章《薛蠻子,用我的網絡關注影響他人思考》,就是以微博紅人薛蠻子為起點,以追蹤他的的首個微博衍生電子雜志的推出過程為內容的文章[6];2012年5月5日《成都商報》大周末板塊刊登的微博紅人“老樹畫畫”的專訪,采訪對象就是從網絡很火的微博中尋找到線索而展開的,并以微博中的“畫”為主線安排版面。
(三)文藝副刊利用新媒體增強版面靈活性
許多新媒體的典型形象被嵌入傳統文藝副刊的版面編排之中。
《燕趙晚報》副刊花溪·精讀的刊頭插入了“鼠標”的設計;《江城晚報》的副刊“博客看吧”,整版版面都采用騰訊QQ的空間樣式,讓讀者猶如走進了老友的空間,聆聽老友的生活感悟;《深圳特區報》副刊人文天地·前海版面中,“誠心誠意”這一欄目運用了網絡“光標”的設計,清楚地反映了欄目所涵蓋的內容;《羊城晚報》副刊人文周刊·專欄的“微語錄”欄目,就將欄目正題設計成一個“手機”媒體的樣式,在形式上吸引了讀者的眼球。
文藝副刊從新媒體中獲得欄目開辟的新思路。
《北京晨報》副刊·連載版面,“曬在邊上”板塊開辟了類似于網絡聊天功能的“簽名檔”,將網絡所特有的功能與副刊板式嫁接,使讀者眼前一亮;《三湘都市報》開辟的好書推薦專欄,直接命名為“微書情”,既利用了新媒體,又體現了欄目的特色;《深圳特區報》副刊人文天地·文學苑的欄目“微語錄”,將微博中的名人語錄搬到了報紙上;《新快報》的新副刊·藝術周的欄目“微展廳”,刊登各類藝術圖片。
有些文藝副刊甚至還專門開辟了版面,選登新媒體的內容。
《新聞晨報》副刊專門有一版“微博”,主要刊登網絡上引起熱議的事件、一周新聞熱點的排行榜等;《信息時報》開設了“享生活”的版面,下設“微生活“、“微語錄”、“微文學”、“微段子”命名的欄目;《羊城晚報》的副刊花地,開辟專門的“博聞周刊”。
有些文藝副刊將新媒體的形式穿插在文章內容中(但并未形成穩定的版面欄目)。
2012年2月12日《三湘都市報》副刊文章《作曲家魯頌之子深情回憶——我父親這輩子唯一的愛好,就是音樂》,在需要對作曲家魯頌稍作介紹時,直接穿插了“人物百度”這個小板塊,生動形象[3];2012年5月9日《濱海時報》副刊“濱海潮”以“微博”的口吻插入了“圍脖一下”的小板塊,純新媒體的用語改變了欄目單調的缺陷。
二、文藝副刊利用新媒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人們對其特點、本質的認識并不深刻。因此,在報紙副刊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不足。
(一)文藝副刊對新媒體的利用仍僅限于表層
很多文藝副刊只是簡單的將新媒體的語言、樣式合揉于實踐中,雖然短期內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但畢竟不是長遠之策。同時,許多報紙也并未利用好報紙副刊與網絡副刊在刊載信息上的內容量和時間差的錯位,反而使讀者產生“網絡什么都有,無需再看副刊”的觀念,這樣一來,新媒體不僅未給文藝副刊帶來質的飛躍,反而由于空間的無限性給文藝副刊帶來了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藝副刊應該探索出新的寫作樣式和種類,不能只流于表面的簡單嫁接。另外,作為一種深層閱讀的版面,文藝副刊也不應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而盲目追求新穎性,減弱深層閱讀的功能。在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文藝副刊根據自身定位打造新形式的品牌欄目,保存副刊本身深度閱讀、引發思考的本質,才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利用新媒體的過程未處理好版權問題
很多文藝副刊在引用網絡、微博等新媒體文章時并未考慮到版權的問題,由網絡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帶來的轉載、轉發問題,導致副刊和新媒體之間的沖突十分普遍。另外,文藝副刊在網絡上開辟博客、電子版時也未考慮收費的問題,如上文所述,雖然許多文藝副刊在新媒體領域大展拳腳,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哪家紙媒公開表示在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確實獲得了可觀的收益。普遍的現象是,這些高額的投入,的確方便了讀者,但短期內卻未給紙質母媒帶來經濟收益,甚至本身入不敷出,成為母媒的負擔。
由于傳播載體和方式的不同,新媒體與傳統紙媒應有一套全然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因此,文藝副刊在開設博客、微博等新媒體后也需要配備相應的人才進行管理,面對諸如侵權糾紛等問題時能夠在第一時間提出對策,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新媒體運營之道。只有在新媒體領域打造出成熟的品牌,才能在此后的經營中有機會為母媒帶來經濟上的良好收益。
(三)對新媒體重視不夠,未充分發揮其價值
一些傳統的文藝副刊雖然趕上了新媒體熱潮,開設了相應的網站、微博等,卻沒有善始善終持續更新下去。如《吉林日報》的副刊《東北風》創建了隸屬于中國吉林網的副刊主頁,但是最近的文章止于2011年12月8日,并沒有及時更新2012年的文章。《新華每日電訊》副刊《草地周刊》的新浪博客則從2011年2月起就沒有了后文。對新媒體如此的利用,不僅不能吸引更廣大的受眾,為母媒創造經濟效益,反而可能影響其多年經營的良好形象,導致舊有讀者的流失。
三、結 語
新媒體給報紙傳統的文藝副刊帶來了挑戰,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利用網絡的傳播優勢,實現新老媒體間的有效互動,在更寬廣的平臺上發展傳統品牌,是文藝副刊發展的新契機。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及時更新信息、重視網站經營,才能使新媒體的價值得到有效發揮。因此,傳統紙媒應對新媒體給予更多的重視,配備相應的人力物力資源,在這個寬廣的平臺上吸引更多讀者的關注,打造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副刊”。
參考文獻:
[1]大冒險與真心話,藍色妖姬等[N].三湘都市報,2012-03-11.
[2]副刊天地[N].參考消息,2012-04-09.
[3]人文周刊[N]·廣角.羊城晚報,2012-01-08.
[4]朝花[N].解放日報,2012-05-03
[5]新副刊·視點[N].新快報,2012-02-22.
[6]副刊·悅讀[N].三湘都市報,2012-03-11.
[7]濱海潮[N].濱海時報,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