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災害新聞報道對于民眾及時了解災情真相、有效地監督政府救援工作、穩定民心、樹立政府形象等起著重要作用。文章通過對目前我國災害新聞報道中時機延誤、內容錯位、焦點模糊等常見問題的分析提出了災害新聞報道尺度把握的相關建議,時效性與適宜性相統一;客觀理性還原新聞原貌、揭示真相;樹立責任意識,科學理性地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選準新聞視角,尊重事實,突出重點,以人為本,弘揚人性真善美。
關鍵詞:災害新聞;報道尺度;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114-02
災難事件對新聞媒體既是提升媒介公信力的絕佳契機,又隱含多重危機。災難新聞的報道是否迅速準確、全面充分已經成為檢驗媒體應急反應機制、新聞敏感性甚至是媒體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標準。
一、災害新聞報道的功能
災害性事件的突如其來以及造成的巨大危害使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大眾傳媒對災害新聞報道的把握水準直接關系廣大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通報災情,揭示真相,認識災難
災害新聞報道能夠使民眾在災難發生時及時了解災情,掌握信息,發掘真相,規避因對災難事件的無知導致的流言,澄清對災害的認識,及時做好減災防護,掌握相關知識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并有計劃地配合開展救災減災工作,民眾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是順利開展抗災救援工作的前提。
(二)監督救援,提高效率
災難發生后政府能否及時做出反應以及救援工作是否有效不僅是抗災救援的工作的關鍵,也是政府在公民面前展示執政能力和執政形象的關鍵。災害新聞的報道能夠幫助政府第一時間獲取相關信息,及時做出反應展開救援工作,通過災難新聞的跟蹤報道,民眾能夠及時跟進,有效監督政府救援工作的開展情況,對承諾兌現的狀況做出合理的評價,提出改進意見。
(三)穩定民心,激勵反思
由于突發性和破壞性,災害性事件很容易導致謠言四起,造成社會恐慌。大眾傳媒及時參與災難新聞報道,通報災情,普及減災常識,積極傳達政府賑災的措施,這些報道可以增強民眾團結作戰的斗志,堅定戰勝災難的決心和信心,鼓舞士氣,激勵人們總結教訓,奮起應戰,攻克解決災害危機,促進抗災減災活動順利展開。
二、當前災害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一)時機延誤
目前,由于要考慮宣傳紀律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報道要求,我國部分媒體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不敢介入報道甚至對一些重大突發災害新聞隱瞞不報,釀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借機造謠生事,弄的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嚴重影響民眾正常的生活,甚至造成群體性事件,危及社會安定,更使政府形象及公信力大打折扣。2003年“非典”事件就是典型,由于對最初發現的新型肺炎病毒及其病例的報道延誤,導致錯失控制疫情蔓延的最佳時機。
(二)內容錯位
在災難新聞報道中許多媒體信息提供不均衡,過分重視重災區新聞提供而忽視或延緩其他災區報道;報道焦點圍著組織救援者和領導慰問轉而忽略災區民眾的自救或捐款捐物具體落實情況等其它重要信息,致使民眾無法全面了解災情發展及救災信息。同時,不少媒體面對災難缺乏基本的人文關懷,注重客觀性,把慘烈的、震人心魄的圖片、災難事件的恐怖性等災難細節作為新聞主體,大肆渲染,罔顧傷者、生者的情感。
(三)焦點模糊
以何種眼光看待災難,用怎樣的視角解讀災難,用何種方式報道災難是災難新聞報道面臨的第一個重大問題。有些媒體片面追求“轟動效應”,渲染災難細節,刻意煽情,刺激人們的感官和情緒,在信息選擇上本末倒置,置災難的主體事件和群體于不顧,刻意尋找一些花邊內容嘩眾取寵。
三、正確把握災害新聞報道尺度
災害新聞報道尺度的把握尤為考驗媒體工作者的集體智慧和業務能力,“過”與“不及”,都直接影響災害新聞報道。
(一)發布時機要做到時效性與適宜性統一
新聞的本質在“新”,災害的發生突如其來,無法預期,災害新聞報道更加追求時效。災難往往能導致嚴重的生命及財產損失,甚至威脅人類生存。災難面前大家會時刻關注災區的點點滴滴,期望及時獲得客觀真實的現場信息。只有災難新聞報道必須反應迅速,以最及時的報道,最全面的信息才能幫助人們厘清認識,消減恐慌,滿足需求。
災害新聞報道應該把握最佳發布時機。具體來說,是指以新聞事實為依據,結合事件背景、傳播環境、受眾對象來選擇災難新聞的最佳發布時機,時效性與適宜性相統一。將災難事件和新聞事件放在發生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綜合判斷衡量報道的時機和方式反映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捕捉、報道選擇、形勢判斷的能力與水平,充分體現媒體及新聞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感。災害新聞報道時機的把握是一項高超的藝術。災害發生后,新聞是搶是壓,既是報道技巧,又是宣傳策略,更是政治謀略。這里度的把握,關鍵是從黨、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整體目標出發,堅持時新性與時宜性的統一。
(二)內容要客觀真實與人本精神統一
新聞的生命力在于真實全面。災難的發生出人意料,連鎖反應千頭萬緒,如何應對災難必然會牽涉社會的方方面面,災難新聞報道需要媒體合理運用“我在現場”的特點,全方位、多角度真實有效地傳播信息,及時關注新變化,注意挖掘事實真相,全面報道,讓受眾掌握足夠的、必要的信息,使其能夠對事實及事態發展作出客觀的判斷,全力投入救災工作。
面對災難的發生受眾急于獲知信息,了解真相,獲取相關減災知識,評估災難的影響。同時,民眾會自覺關注災難中遭遇不幸的人,對他們寄予同情,施與援。因此,災難新聞報道既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又要在報道中注入人本精神。對于將災難新聞娛樂化的做法要堅決摒棄,追星、獵奇、渲染無度的方法當然就更要不得[1]。因此,新聞工作者在事故現場應勇于直面災難,及時傳遞事實真相,讓人們認識災難的本質,反思悲劇的發生,激發責任感,呼吁大家共同行動,與黨和國家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抗擊災難,撫慰創痛。
每條災難新聞都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可以讓媒體用自己獨特的新聞視角,有意識地介入報道,用理智的方法傳播,實現記者、事件與讀者“三點一線”的共鳴[2],用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受眾,讓民眾理智的對待災難,增強他們對災難的承受力、應變力和防范能力,這是災害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堅持災害新聞的客觀報道是新聞工作者不容褻瀆的職業準則,是尊重新聞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面對災難造成的巨大創痛時,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必須自覺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將人文精神融入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關注災難,關注受難者,直面悲劇。以人性、人情審視災難,關注災難中的生命,關注生存困境,審視精神危機,將人文關懷融入新聞采訪、報道方式、新聞語言、版面編輯等每一個環節,充分尊重、關愛每個生命個體。
在災害新聞報道中盡量做到客觀性與人本精神統一,災難事件的報道要走出“災難不是新聞,救災才是新聞”的認識誤區,數量上疏密有度,幅度、力度上要充分考慮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宜炒作煽情,過分渲染血腥、暴力場景。以免造成對公眾的二次傷害。因此,新聞媒體更多地應以人為本客觀報道災難事件,關注災難對人本身的創傷,讓受害者走出傷痛陰影,還他們一個安寧的恢復空間。
(三)傳播功能要告知性與導向性統一
災害新聞報道首先是通告災情,繼而借助報道凝聚人心,救災減災,戰勝災難,因而災害新聞報道的導向性是其最終目標。災難新聞報道的導向性就是不能讓報道停留在就事報事的膚淺層面,而是要挖掘和反映事件所蘊涵的警醒社會或啟迪人生等方面的價值。報道應從社會進步、人文關懷的角度,為人們提供有社會價值的思考,形成科學而人文的媒介理念。災難新聞報道的重要價值在于喚醒人們對生命觀的重新認識,對生命的珍惜,對所創造的現實積累的珍惜,對人類崇高道德的珍惜,即在于其導向性。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品格,也是新聞工作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要求。
災害新聞報道告知性與導向性的統一要求媒體要合理平衡報道,有的問題要“濃墨重彩”,有的則要“輕描淡寫”,做到緩急有別,輕重得當。如對在災難過程中趁火打劫等行為不宜大肆渲染,否則客觀上會對某些不良分子起到“傳授”和“提醒”的作用。由于災害事件的發生經常會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對此,媒介的報道應保持冷靜的頭腦,有些可適當突出,有些可適當弱化,有些應當持續關注,究竟怎樣處理還要根據不同情勢,不同報道意圖和目標進行判斷和選擇。不注重報道影響,不講究報道技巧盲目搶新聞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人心渙散,破壞社會穩定,可能產生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災難事件本身的沖突反常和悲劇使某些媒體驚喜,似乎發掘到了抓人眼球的寶貝,大肆炒作。某些媒體甚至罔顧人性,利用災難的慘烈,大肆渲染受害人的悲痛,刻意煽情,吸引受眾,攫取利益。
大眾傳媒應該不諱言災害,勇于直面傷痛,機智勇敢地應對災害,積極主動地傳播國家和政府以民眾抗災減災的事實和信心,堅定戰勝災難的信念,在災難新聞中融入科學和理性,給民眾以正確的輿論導向,激發起民眾的希望、力量和信心是災難新聞必須高揚的時代主旋律。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報道、2011年甘肅甘南泥石流報道、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報道真實客觀地報道了災情,又堅持弘揚社會正氣,這給我國災難報道提供了有益的啟示[3]。
總之,面對災難公眾的知情權毋庸置疑,這賦予了大眾傳媒無上的權利,讓其擁有發揮巨大社會影響力的機會。然而,無上的權利和機會也意味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和風險。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媒體才能在面對災難時對受眾負責,對百姓負責,對社會負責。正如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錢鋼所言:“媒體在追求眼球的時候也應該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4]”
參考文獻:
[1]趙士林.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徐迅雷.該反思時就反思[OL].中國石油報(網絡版).http://dzb.zgsyb.com.cn/syb/html/2008/02/01/content_28194.htm,2008-02-01
[3]戴邦.論社會主義新聞工作[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
[4]錢鋼.以和諧理念采寫黨報社會新聞的思考[OL].人民網,200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