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保障是和諧穩定之基。隨著我國、我省社會保障政策的不斷完善,各類人群參加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的政策、制度不斷推出,同時,促進就業的新政也是亮點迭出。發展為了什么,當然是為了讓人民得實惠、得幸福。因此,每每遇到這樣的消息出臺,幾乎每家媒體都不吝版面、時間進行報道。可是,相對于工業、農業和科教領域,就業和社會保障報道由于政策性較強,采寫過程中,可發揮的余地比較小。因此,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報道是一個需要不斷總結和研究的課題。本文將著重探討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如何使就業和社會保障報道出新、出彩,真正貼近民生,讓老百姓想看、愛看。
關鍵詞:就業和社會保障;慣性思維;含金點;連續追蹤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118-02
俗話說,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保障是和諧穩定之基。對于每一名老百姓來說,由于就業和社會保障與自己息息相關,因此相關的新聞報道格外受到關注。
作為一名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跑口記者,一定要站在“民生新聞”的高度,去看待該領域的報道。要知道,“民生新聞”的采制者,更要認清自己肩負的責任,以高屋建瓴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更需要有真知灼見,這樣才能使“民生新聞”真正做到“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1]。
相對于工業、農業和科教領域,就業和社會保障報道由于政策性較強,可發揮的余地比較小,因此,在新聞采寫過程中,要出新、出彩,真正貼近民生,讓老百姓想看、愛看,是一個需要不斷總結和研究的課題。
作為一名長期負責就業和社會保障領域的跑口記者,我認為,要從三個方面切實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報道的感染力和引導力。
一、摒棄“依葫蘆畫瓢”的慣性思維,寫讓老百姓看得懂的政策性新聞
隨著我國、我省社會保障政策的不斷完善,各類人群參加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的政策、制度不斷推出,同時,養老金、最低工資、失業金、醫保待遇等也在不斷上漲。發展為了什么,當然是為了讓人民得實惠、得幸福。因此,每每遇到這樣的消息出臺,幾乎每家媒體都是不吝版面、時間進行報道。
可是,對此類報道,由于政策性較強,在采寫時,往往出現記者圖省事,將文件直接搬上報紙的情況。如《我省將從2012年1月1號起實行新的最低工資標準》。既然是新標準,那么,是漲了還是降了;既然是最低工資標準,那到底是多少錢?顯然,從新聞的角度來講,這個將文件直接拿來用的“標題”沒有把讀者最關心的問題突顯出來。
另外,即就是“照搬”,也往往會出現“斷章取義”、要素不全的現象。如某手機報今年播報了這樣一則新聞:我省高齡老人生活保健津貼發放范圍從80歲以上擴大到70歲以上。根據《調整我省高齡老人生活保健補貼標準》,該文列舉了不同年齡段老人津貼發放的新標準。可是,看了這則新聞,大家其實更疑惑了:到底哪些高齡老人能享受到生活保健津貼、如何申請、找誰申請等等,文章并沒有涉及到。
為此,在政策性新聞報道上,記者一定要“換位思考”,把自己作為新聞的第一讀者或政策涉及到的人群,要摒棄文件語言、下功夫推敲,寫出讓老百姓能看得懂的新聞。
比如,我在參加“全省408名勞模生活困難補助金、特殊困難幫扶金和春節慰問金發放儀式”的采訪時,當時,主辦方只提供了發放的總錢數及一位副省級領導的講話。但是,這“三金”如何發,每一項是多少錢,其實才是大家最為關心的。所以,在采訪過程中,我詳細了解了“三金”的具體發放額和計算方法,然后,在稿件中用較大篇幅來介紹,讓人看了一目了然。
因此,記者,把自己看作是翻譯,這就找到一個好角度、好心態。你先要假設你的讀者不但對信息一無所知,就是對表達這信息的行話、術語也一無所知。你要設法用大眾化的新聞語言來轉述。這雖然是一個傳播過程 ,但實際上是同時做了兩件事,一是傳送了一件東西,二是傳送的同時給它換了一個包裝,就像我們出口商品用一個英文包裝盒。這個翻譯就算完成了[2]。
二、從會議發布的政策或文件中最大的“含金點”著筆
在就業和社會保障報道中,我們獲取新聞的主渠道是什么?當然是會議。以我發表的稿件為例,70%的線索都是通過會議獲取的。
但是,在對于就業和社會保障的會議報道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些標題:某地就業工作成績再創新高、社會保障水平步上新臺階、超額完成全年醫保任務等等,同時,文章內容則像“開藥鋪”一樣,“一二三四……”,將每一方面的工作都一一介紹。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你什么都覺得重要不想舍棄,而讀者卻什么也沒有記下。
其實,會議只是一個新聞掛鉤和由頭,是新聞發布的時間要素,而不是新聞本身。但是,看看中國媒體的會議新聞報道,越是重要的會議,導語越是雷同,越是沒有實質性內容,而且可以預先炮制出來[3]。
因此,在長期對就業和社會保障會議的報道中,我總結出,應該用排除法,選擇“含金量”最高的一個新聞點來報道。比如一次我參加“全省職業培訓暨高技能人才工作會議”。在厚厚的一摞材料中,我認為,其中的一個文件——《我省高技能人才考評將實行社會化管理》最有新聞價值。也就是說,評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不再由單位論資排輩,任何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都可以通過社會化考評這一渠道獲得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資格。于是,我舍棄就會議寫會議傳統模式,而是寫了篇《打破名額限制 加速人才培養 我省高技能人才考評將實行社會化管理》,最后,在陜報一版報眼位置刊發。
2008年,原副省長吳登昌來到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現省人社廳),聽取大家對勞動保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會議過程中,廳領導給吳登昌的匯報內容特別豐富,其中,提到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全省勞動保障領域將進行若干方面的探索實踐。如果把這些政策方面的探索實踐一一報來,盡管有一定新聞性,但涉及的方面太多,篇幅太長。結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農村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我認為,在這些政策的探索實踐中,有關“小三農”即農民工、失地農民、務農農民的社保問題最有新聞價值,于是,撰寫出《我省規劃“小三農”社保新藍圖》文章。由于這篇消息非常契合當時的工作重點,因此,陜報在報眼顯著位置刊發。隨后,新華網、國家政府網站等近十家網絡媒體都進行了轉載。
三、“連續追蹤”挖掘深度好稿件
作為一個行業的跑口記者,經常會參加一些廳局、部門舉辦的活動。這些活動,雖然很多新聞價值不大,但卻舉辦得轟轟烈烈,邀請多家媒體報道。同樣,每天,我們也會面對不少群眾針對自己個人參保、就業、退休等問題反映情況。
對于這些大大小小的新聞事件,作為新聞記者,一定要避免新聞碎片化。因為,媒體在連篇累牘地報道事件當中,無暇分析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4]。
如果說,我們僅滿足于就活動寫活動,或就事寫事,那就成了政府的政務簡報或百姓瑣事,根本出不了獨家的好新聞。這就要求記者做個有心人,在做好“一時一事”的報道之外,對一些典型的事件進行持續地關注和追蹤,寫出有深度、能反映群眾真實情況的好稿件。
我認為,對一個行業越熟悉,發現和思考的問題也就越多,也就越容易獲取新聞線索。例如,在跑了幾年勞動保障口后,我發現部分事業單位職工、農民工及城中村農民游離于養老保險之外。這些人如何來養老?為此,我將這三部分人分頭采訪,又了解了他們在參保過程中遇到瓶頸,同時,采訪了交大社保系的教授,請她從專家的角度談談對于這三類參保辦法的設計。最后,我撰寫了《莫讓他們游離于社會保障之外》這篇調查,由于切中問題要害,又有深度,當年,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現省人社廳)還把我提出的觀點寫入了廳長的年終總結報告中,表示要加緊研究相關政策。
再比如說,省政府曾向我省200名下崗職工無償提供了200臺充電柜及充電電池,以用來幫助他們在社區進行電池租賃業務。大半年過去了,這些充電器有沒有發揮它們應用的作用?帶著這一疑問,我又進行了回訪,結果了解到200臺充電柜只有1臺被下崗職工正常開展著租賃業務,其余則塵封在角落里。于是,我寫了篇《大“援助”何以“小結果”――無償提供200臺充電柜援助下崗職工再就業追蹤》,并且特別加了編后語。稿件見報后,引起了勞動部門的重視,廳長還專門做了批示。可以說,該文對我省如何開展針對下崗職工的援助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借鑒作用。
2002年10月,西安市政府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了3300個公益性崗位,但是直到2005年底,還有近兩千個公益性崗位無人問津。時隔四年多,也就是當西安市政府再次推出1.3萬個公益性崗位后,竟出現了三人爭搶一個就業崗位的火爆場面。由于我連續5年多對這一事件的持續關注,很快就找到了新聞點:同樣的招聘,為何這次的公益性崗位如此火爆?于是,采訪之后,我寫成了《原來備受冷落的公益性崗位緣何成了“香餑餑”?》一文,從崗位范圍廣、安置條件寬,財政補貼到位、工資待遇提高,下崗轉失業、觀念大轉變三方面作了全面分析。由于是獨家報道,被搜狐網等多家網站轉載,也受到了西安市勞動保障部門的好評。
參考文獻:
[1]遼寧大學新聞系電子傳播媒體研究小組.小析“民生新聞”現象[J].北方傳媒研究,2005(3).
[2]梁衡.總編手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李希光.新聞學核心[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4]劉志杰.警惕民生新聞的“唯民眾化”[J].青年記者,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