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同一個新聞人物的多次采寫中,因為“比較了解”這個人,往往就會形成“思維定勢”,常常就懶得花氣力深入實際,采訪只是“蜻蜓點水”。如斯,寫出的新聞必然是:后一篇與前一篇仿佛禿子與和尚——大致一個樣。但如果采用“另起爐灶”的做法,繼續注重采訪環節,盡量多獲取新的素材,盡可能地把以前報道中已采用過的事例舍棄,并在標題、結構等方面仔細打磨,新聞報道無疑會讓讀者“耳目一新”。
關鍵詞:采寫;同一個新聞人物;“另起爐灶”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124-02
前不久的一次新聞活動中,我碰到“廣播迷”老周,他是位離休干部,整日收音機不離手,更是對江蘇揚州廣電總臺廣播節目主任播音員石翔主持的《綠楊城郭》情有獨鐘。石翔以出色的主持曾獲全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銀獎及“全國百優節目主持人”稱號,并連續四屆獲得江蘇廣電“十大名牌欄目”稱號。老周與我聊起,他對所有報道石翔的文章都做了剪輯,還曾對照過我采寫她的多篇通訊,發現竟沒有雷同之處。于是他稱贊道:“石翔主持節目全身心投入。你采寫她的新聞也舍得花氣力,每篇稿件都是‘另起爐灶’。”
誠如老周所言,對同一個新聞人物的再次及N次采寫,我常常都會采用“另起爐灶”的做法。這里就以多次采訪石翔為例,談談我是怎樣采寫此類新聞稿件的。
一、首次采寫:從一句格言切入,挖掘美麗心靈
石翔是由揚州市婦聯推薦,在2000年火熱的夏季去上海東方電視臺,參加“江浙滬賢內助電視大賽”,并一舉奪得大賽頭獎的。她載譽而歸接受采訪時,我提了多個相關的家庭話題讓她解答。石翔反應靈敏張口就來,顯得灑脫和干練。她說:“我認為,工作上取得任何成就,都不能代替家庭的幸福。在家庭生活中不成功的女人,不能算完整的女人。”“家是遮風擋雨的一把傘,丈夫是傘柄,妻子該是傘骨,夫妻共同撐起一方晴天,就能看見傘下孩子那張燦爛的笑臉。”石翔一氣說了好多,其中最令我心中一動的是她自創的一句參賽格言:“家是破浪前行的船,先生是堅實的舵,我愿做不辭辛勞的槳。”也就是受這句格言的啟迪,我確定通訊的標題為《不辭辛勞作劃槳》。我又到石翔家中采訪,獲取了一些新的素材。于是,我寫了石翔的先生也在廣電中心從事電視新聞工作,他倆是同行,作息時間都很不固定,但兩人非常注意進行及時溝通,盡量擠出一點時間給家庭。實在擠不出時間就打個電話問個好,為的是讓對方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特別是參加“賢內助電視大賽”,石翔征求先生的意見。她的先生拳頭一攥語氣堅定:“你放心去比賽吧,我做你的‘賢內助’!”僅一句話就讓她吃了“定心丸”。而在6月中旬的復賽中,石翔一大早去上海當晚便要返回揚州,因為她要趕排臺慶大型晚會《今宵喜臨門》的文藝節目。在這期間她的先生既要做她的“旅途向導”,又要做她的“生活顧問”,還要做她的“比賽參謀”,整天忙得團團轉還自嘲“正好減肥”。7月中旬石翔去上海參加為時兩周的決賽集訓,她的先生除一人在家挑起家庭擔子外,還練就了一些“家政小絕活”,準備在決賽中“露一手”。7月下旬石翔一家三口被邀請到上海東方電視臺,她和先生都有出色的表現:在規定的兩分鐘時間里,石翔以各色餐巾為材料,分別做了飛鳥、金魚、仙鶴、蝴蝶、花朵、風鈴等不同造型的6個折花,一展聰明主婦在平凡生活中所尋求的生活情趣;她的先生則調制了粉紅色、藍色兩杯雞尾酒,并分別起名為“紅粉佳人”和“海之戀”,其中寓意他們“夫妻恩愛像海洋一樣遼闊無邊”的話語,贏得了評委和現場歡眾的一片喝彩。石翔一家三口相互支持、共同闖關,終于從上萬個參賽家庭中脫穎而出了。
通訊初稿完成后,我覺得結尾部分尚不理想,就又向石翔發問:“你先生也認可你的這句參賽格言嗎?”她聽后發出一串銀鈴般的笑聲:“不,我先生認為我是堅實的舵,而他甘愿做不辭辛勞的槳呢!”再次受到啟迪,我馬上修改了結束語:“爭著做‘不辭辛勞的槳’,推動著家這只船‘破浪前行’——這大概就是一些幸福家庭之所以幸福的真諦所在吧。”《不辭辛勞作劃槳》見諸《揚州廣播電視報》后,又被《上海家庭報》摘登,還獲得了全國城市廣電報優稿評選通訊類二等獎。
二、再次采寫:從一個群體觀察,展示和諧環境
進入新世紀以后,石翔主持的《綠楊城郭玉人簫》榮獲了中國廣播文藝節目“專家獎”一等獎,這使我感到詫異。平時收集了她的許多資料,我知道她擅長主持文史類節目,她榮獲的全國、省級獎項也都是文史類節目。帶著疑惑深入采訪,還真發現有“不尋常”之處。原來,這檔節目最初確實屬“文史類”,石翔從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說開去,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讓人們從中了解了許多有關簫的知識,節目在揚州電臺月度好稿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當時電臺的文藝部主任很有慧眼,建議石翔把“文史版”改成“音樂版”,并指出:“用吹簫聲貫穿節目的始終,這樣既可以挖掘傳統的維揚文化寶藏,又能豐富電臺音樂節目的內容,還能展現當代人對民樂簫的鐘愛和追求呢。”
后來,有多人參與了“音樂版”《綠楊城郭玉人簫》的創作。大家分析了簫這種樂器所包含的音樂特性有“簫韻”、“簫情”、“簫性”和“簫品”,分別用《春江花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鳳凰臺上憶吹簫》、《梅花三弄》等膾炙人口的揚州吹簫名曲來演繹這些特性,力圖讓聽眾透過優美的簫聲旋律,仿佛置身于微波輕蕩、櫓聲如歌的春江月色中,宛如跨進了“青山繞綠水,明月當頭照”的二十四橋,去體驗那“洞簫清吹最關情”,去感受那“天地山水人,渾然成一體”。
《綠楊城郭玉人簫》的主創人員不畏盛夏赤日炎炎,還先后采訪了戈弘、王漢華等揚州本土的著名音樂家,采訪了有“維揚第一笛”美稱的叢星源和著名廣陵琴派傳人梅曰強,甚至連畫簫成名遠在北京的揚州籍畫家李鼎成也不放過,請他們談簫、品簫,獲取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在去叢星源先生家中采訪時恰逢38度的高溫,在這種狀況下,節目主持人提出將叢先生小小的客廳閉上窗戶、停開電扇,以防室外蟬聲和室內電器聲干擾,確保談話錄音的清晰。采訪結束時,大家都像剛從水里爬出來一般。而在做畫家李鼎成的錄音專訪中,因北京距揚州較遠,電話里雜音多,前后聯系多天,才找到被采訪者,又分別錄了三次音,最后終于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后來節目里所用李先生的講話還不足一分鐘,但主持人卻為此辛勞了數天……
筆者將上述“音樂版”《綠楊城郭玉人簫》的創作情況作了忠實記錄,并注意在報道石翔的同時,更把目光投向了她所置身的節目創作群體。“集中大家的智慧,終于登上了全國廣播文藝節目最高的領獎臺”——這一主題串起了我采寫的《玉人簫音 今最動聽》。這篇新聞見報后受到好評,還獲得了全國城市廣電報優稿評選通訊類一等獎。
三、N次采寫:從一件新事著筆,凸顯與時俱進
從2001年到2005年,石翔主持的《綠楊城郭》連續3次榮獲江蘇廣電“十大名牌欄目”稱號,我也先后采寫了《揚州,有座“空中博物館”》、《給〈綠楊城郭〉添新“綠”》和《瓊花吐艷》等通訊發表在《揚州廣播電視報》上。經常收聽石翔主持的節目,又不斷寫她的新聞稿件,可以說我已比較了解她了。生活中常有這種情況,因為“比較了解”某人,往往對某人就會形成“思維定勢”,再寫某人新聞時常常就懶得花氣力深入實際,采訪只是“蜻蜓點水”。如斯,寫出的新聞必然是:后一篇與前一篇仿佛禿子與和尚——大致一個樣。我這樣提醒自己:《綠楊城郭》能連續幾屆獲得殊榮,一定是節目常播常新、與時俱進的結果。我報道相關內容,也要有創新意識,努力寫出與名牌欄目相匹配的新聞來。提高了寫稿要求,我繼續注重采訪環節,盡量多獲取新的素材,并在新聞標題、結構上仔細琢磨力求出新,還對新聞內容反復遴選,以前報道中已采用過的事例堅決舍棄。這樣做無疑會增加新聞寫作的難度,但它卻能保證新聞稿件的質量。
在《揚州,有座“空中博物館”》中,我作了這樣的開場白:“你想了解名城揚州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嗎?查資料、去博物館當然可以。不過,有個地方你只須用耳朵聽聽,也同樣可以達到目的,它就是被許多市民贊譽為‘揚州空中歷史博物館’的《綠楊城郭》欄目——該欄目一直致力于挖掘揚州優秀的地方文化,它通過無線電波將歷史帶近聽眾,讓聽眾走進歷史,增強了揚州人對故鄉的認知,也使外地人對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加向往。”由于此段文字比較準確地描繪了《綠楊城郭》欄目的作用,加之敘述也有點形象化,因而后來它常被人在說事時有所引用。
在《給〈綠楊城郭〉添新“綠”》中,我寫了許多年來揚州電臺的節目一次次改版,可局、臺領導始終把《綠楊城郭》排上節目單,并經常為它策劃選題;許多年來該節目的采、編、播人員也換了一任又一任,但文史專家和聽眾朋友一直對它呵護有加,主動配合節目采訪、錄音。如同石翔所說:“當《綠楊城郭》‘接力棒’6年前傳到我手上時,我感到十分幸運。我的同行辦這檔節目的許多經驗,都成了我所擁有的財富。”她不敢懈怠,每做一檔節目都要使出渾身解數。我還對石翔獲獎節目的制作過程重點介紹,比如:她抓住北京老山漢墓的發掘由央視現場直播的契機,及時制作了反映揚州漢文化的《千年回望說漢墓》,這檔專題把來揚訪問的法國總統以及我國考古專家對揚州天山漢墓的高度評價等一并收入其中,提高了節目的品位;她還對一首江蘇民歌追根溯源制作了《綠楊風吹茉莉香》,揭示出綻放于揚州民間三百多年的《好一朵茉莉花》所呈現的是揚州文化的內核,能讓人觸摸到揚州文化藝術之魂……這些事例在加深讀者對廣播節目主持人了解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通訊的知識性和可讀性。
《揚州,有座“空中博物館”》先后獲得市優秀報刊新聞、專稿評選通訊類一等獎以及省優秀報刊新聞、專稿評選通訊類三等獎;《瓊花吐艷》通訊還被收入廣陵書社出版的《綠楊城郭》一書。
最近讀到石翔寫的《筆錄前行步,顯影心歷程》一文,文中記述了她與《揚州廣播電視報》所結下的情緣:“我幾乎無法找準某個詞匯來涵蓋自己對這份報紙特殊的感情,15年來,她見證了我在這個行業中行走的深深淺淺的腳步。當我主持的音樂節目第一次獲得全國一等獎,是她的《玉人簫音 今最動聽》回望我們辛苦創作的全過程;當我歪打正著地獲得了‘江浙滬賢內助電視大賽’的冠軍,是她的《不辭辛勞作劃槳》展露那些充滿快樂與溫情的幕后故事;當我主持的文史專欄《綠楊城郭》兩度獲得省‘十大名牌’,是她的《揚州,有座‘空中博物館’》、《給〈綠楊城郭〉添新‘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節目的風格特色與創新。這些文字,每一次都讓我汗顏不已,而每一次又都讓我警醒:我該怎樣工作才能對得起這些文字?對得起信任我的聽眾?”讀了上述內容我真切地感到,給同一個新聞人物續寫新聞時采用“另起爐灶”的做法,還是蠻有意義和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