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對2002至2011年十年內我國新聞攝影教材進行抽樣,最終抽取了《新聞攝影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作為樣本。然后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樣本內容制定了分類框架,再進行分類編碼和統計,分析闡釋了兩個版本教材內容的結構和變化,使人們對新聞攝影教材的內容有了全面認識,揭示了新聞攝影教材內容的變化趨勢。
關鍵詞:新聞攝影教材;內容分析;變化趨勢
中圖分類號:G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133-02
一、引 言
在新聞專業本科課程中,新聞攝影是一門重要專業課,其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新聞攝影的理論、掌握相機的使用技術和新聞圖片的拍攝方法,為今后從事新聞報道打下扎實的基礎。在讀圖時代,高校新聞院系都非常重視新聞攝影的課程建設,而教材自然就成為了課程建設的重點。本文主要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新聞攝影教材的內容進行定量分析,以描述和揭示十年來(2002~2011年)我國新聞攝影教材的內容結構及發展趨勢。
二、內容分析法概述
內容分析法是誕生于20世紀的一種文獻研究方法。拉扎斯菲爾德和貝爾森認為:“內容分析是一種對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術。[1]”其基本特征是將文字的、非定量的內容轉換為定量的數據,通過測量和數據運算從而對文獻內容進行研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已成為傳播內容研究的主流方法。內容分析法要求對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的和定量的描述與分析。研究者必須根據預先設定的計劃,采用科學的規則,按規定的步驟進行研究?!岸康摹泵枋稣f明了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性質,其基本目標是某項內容的頻數或某一類別在整體中的所占的比重等。故此,研究的結果不會受研究者的主觀態度影響,不同研究者或者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時期重復這一研究過程都會得到相同的、客觀的結果。
三、新聞攝影教材的內容分析
(一)研究問題與假設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攝影技術和新聞傳媒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攝影與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絡出版的聯系日益緊密。新聞攝影教材應不斷修改、完善,及時將新知識、新成果納入教材。同時,教材還應納入及時反映教學模式和教學改革的新趨勢和新方法。本文目的就是以量化方法考察國內優秀新聞攝影教材內容,看其是否滿足上述要求。
對教材內容進行量化分析最難、工作量最大的就是統計不同類別內容的字數。如果教材幅面規格相同,其每頁的字數也應大體相同,這就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統計幅面規格相同的同一教材及不同教材相關內容的頁面數,也能對同一教材的不同部分及不同教材內容進行比較分析。經考察發現,國內新聞攝影教材的幅面規格基本為十六開,這就使本研究順利實施提供了可能。因此,從眾多的教材中抽取適量的樣本,進而對其進行分類統計和頁數定量分析,以掌握國內新聞攝影教材內容結構、比例和發展趨勢是本文的主要研究。
(二)教材樣本選擇
在對文獻進行內容分析時,抽取樣本是關鍵。在本文中,研究的總體是以“新聞攝影”為關鍵詞在“亞馬遜中國網站” (www.amazon.cn)檢索到的我國2002~2011年十年期間出版的幅面規格為十六開新聞攝影教材。樣本的抽取首先將依據是否屬于規劃教材,將攝影教材分為新聞攝影國家規劃教材和非規劃教材兩類。然后,根據是否再版,從再版的規劃教材中以2006年6月為界各選一個版本。最后從抽取的教材中,隨機再抽取一套教材。通過以上方法,最終抽取的樣本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盛希貴編著的《新聞攝影教程》第二版(2003年出版)和第三版(2009年出版)。
(三)分類框架的建立與數據分析
以新聞攝影教材的內容作為分析單位,主要分為新聞攝影歷史、新聞攝影理論、攝影技術、新聞攝影實務及其他。其中,新聞攝影理論部分又可細分為視覺理論、新聞攝影概述、新聞攝影法律與道德、新聞攝影的功能、特征與題材;新聞攝影實務部分又可細分為新聞攝影記者、新聞攝影采訪拍攝與報道、新聞圖片表現和圖片編輯;攝影技術部分可細分為照相機、曝光與用光、構圖與拍攝技巧、感光材料與照片制作、數字攝影系統、其他技術知識。
1.《新聞攝影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內容分類與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對《新聞攝影教程》章節內容頁碼進行分類統計:在《新聞攝影教程》(第二版),頁數分量最大的是新聞攝影技術,占到了全書總頁數的55%,往后依次是新聞攝影理論(21%)、新聞攝影實務(17%)、新聞攝影歷史(6%)及其他(1%)。而在第三版中,新聞攝影技術所占的比重則大幅下降,從55%下降到28%,對應的頁碼也從240頁下降到124頁。而新聞攝影實務部分的分量則有較大增加,從17%增加到38%(如圖1所示)。
圖1 《新聞攝影教程》二、三版內容結構對比
這樣的調整有其歷史背景:一是隨著數碼攝影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數碼相機已得到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即使沒有專門學習攝影技術,也能使用數碼相機的。 因此不必在教材中用大量的篇幅去講授相機的基本操作;二是傳統膠片時代攝影師必須掌握的感光材料原理和膠片沖洗等技術目前已很少用到,可以從教材中刪減出去。相反,當前媒體對攝影記者的專業素養和業務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故有必要加強新聞攝影實務方面的內容。另外,由于用圖像軟件虛構及修改圖片變得更為簡便,因此有必要強調新聞攝影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及相關的法律問題等。
2.兩個教材內容的明細比較
通過縱向分析兩套教材內容結構,讓我們對兩套教材各自內容體系的結構、比例、變化有了大體的了解,但從餅狀圖中我們尚無法看到究竟是哪些內容發生了改變,因此還需要對這兩個版本教材進行明細比較,這樣才能對該教材的狀況有更全面和準確的把握。按照前文的分類方法,對二者進行數據明細分析,結果如圖二所示:
從內容變化來看,首先,第三版將第二版中分量最重的“感光材料與膠片沖洗”部分刪減掉了,而大幅增加了“攝影采訪與拍攝”這部分實務內容。調整后,整體上全書內容更為為全面、均衡,幾乎形成了新聞攝影理論、新聞攝影實務與新聞攝影技術三塊三足鼎立的格局。其次,在總共16個子類中,有11個子類的頁數都有所增加,增加比率接近70%,使得新版本教材的信息量更大,涵蓋面更廣、更全面。
圖2 《新聞攝影教程》二、三版內容明細對比
四、小結與討論
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以下變化:第一,過去新聞攝影教材比較注重攝影技術的情況已經發生了較大改變。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攝影技術已不再是新聞攝影教材中篇幅最多的部分;第二,新版教材對新聞攝影實務,特別是采訪報道、圖片編輯越來越重視,這部分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這樣的變化符合媒介發展的趨勢——傳統新聞圖片主要面對紙質媒體,而今天的新聞圖片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互聯網、移動媒體及戶外媒體等,按照不同媒體的特性拍攝、修改和制作新聞圖片顯得越來越重要;第三,在傳統新聞攝影教材中比重較大的感光材料原理、相片沖印等內容已經從新版教材徹底中消失,暗房沖洗技術已淪為極少數攝影發燒友的“專利”。
研究還顯示,目前新聞攝影教材中還未出現有關數字圖像編輯、處理、制作等方面的內容。而現實工作中,新聞媒體對攝影記者,特別是圖片編輯運用圖形軟件對圖片進行修改、編輯、發布以及再創作的技能要求將越來越高。在未來,熟練掌握像Photoshop這樣的圖像編輯創作軟件將成為攝影記者和圖像編輯的基本技能之一??梢钥吹?,即使目前最優秀的新聞攝影教材的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需要在以后的教材中補充相關知識。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研究樣本僅限定于《新聞攝影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故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即便如此,研究結果也有利于我們全面準確地了解新世紀我國新聞攝影教材的內容及變化,對分析和認識我國新聞攝影教育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德)阿特斯蘭德.經驗性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2]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