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與模式、具體的課程學時學分設置。基本結論為:在目前的新媒介環境下,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專業普遍存在人才培養定位嚴重同質化、課程結構比例不當、課程體系因循守舊等幾個特點。
關鍵詞: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廣播電視新聞學;人才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135-02
目前,在全球化、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廣播電視行業的深刻變革,高等學校廣播電視新聞學人才培養的同質化、模式化問題日益突出,并且高等學校四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媒體需要的脫節也已形成廣泛共識。因此,本文采用抽樣調查法,對國內25所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具體教學計劃和修訂原則性意見進行調研,以期客觀勾勒出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研究緣起和方法
(一)資料來源。據統計,截止到2010年1月,教育部批準的國內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點有209個,一般本科院校有124個,占總數比例的59.3%。本文中所界定的“地方本科高?!辈话ㄒ韵碌貐^和類型:京津滬渝、港澳臺、獨立學院、高職高專、省會城市高校、部屬院校、211院校、985院校、軍事院校、醫學院校、分校辦學點、成教自考學院等。對以上條件進行篩選后,得出64個總體樣本作為樣本總量。然后,根據可獲得的各高校網絡上公開發布的廣播電視新聞學人才培養方案、具體教學計劃和修訂原則性意見,從中選取符合條件的25個樣本進行分析論證。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非隨機抽樣中的判斷抽樣法,對樣本進行調研。使用判斷抽樣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樣本總量不多、且能獲得最新公布資料符合條件的不多,因此最終符合條件的25個樣本大部入選。由于很多高校啟動了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但還未公布或資料不可得等原因,所以結果難免存在一定誤差。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人才培養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它是人才培養的設計藍圖,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對25所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內容分析,發現目前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人才培養定位嚴重同質化。國內廣播電視新聞學教育在迅猛發展擴張的同時,存在著學生知識向能力轉化困難、學校培養與媒體需求嚴重矛盾的問題。研究從各樣本中涉及的“面向行業(單位)”、“面向崗位”、“層次類型”和“隸屬學院”四個層面,采用關鍵詞分析法,進行量化統計,結果如下:
1.面向行業(單位)。從表1可以看出,超過50%的地方本科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面向行業主要仍是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企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以及其他新聞宣傳部門,這與1998年版教育部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保持一致,沒有太大變化。
2.面向崗位。從表2可以看出,超過60%的地方本科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面向崗位仍然是傳統的新聞采編制作、播音主持工作。
3.層次類型。從表3可以看出,超過60%的地方本科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在人才培養層次定位上仍然沿襲精英教育時代教育部培養方案中的“高級專門人才”定位,嚴重滯后于今天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發展的需要,并且與重點院校“撞車”,沒有地方特色和差異。
4.隸屬學院。從表4可以看出,有40%的地方本科高校將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隸屬于文學類的教學機構中,同為一級學科的文學和新聞傳播學并無實質學科劃分。令人感覺奇怪的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即使有新聞傳媒(播)學院、人文學院,但仍將廣播電視新聞學劃入到教育學院。究其原因,極大可能是行政分割的結果,忽略了專業或學科本身的特性。
(二)課程結構比例不當。在人才培養方案和修訂原則性意見中,各地方本科高校都對課程結構進行了重要且詳細的說明和界定。因為課程結構的好壞與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培養質量。課程結構是否合理主要反映在總學時學分、通識(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比例、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以及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
1.總學時學分。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各專業學生畢業必須完成的學分最多不應超過160學分。在25所地方高校中,絕大多數在制定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總學時學分都偏高。其中有56.25%的地方高??倢W分>160且有31.25%的地方高??倢W分≥180,有12.5%的地方高??倢W分=160,有31.25%的地方高校總學分<160。
2.通識(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比例。通過數據分析,絕大多數的地方高校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比例在1︰2,但也有12.5%的地方高校專業課程是通識課程的4倍及以上,這表明這些地方高校強化了專業課程,而淡化了通識課程。
3.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例。調查數據顯示,有80%的地方高校本科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實踐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達到或接近了15%,其中13.3%的地方高校比例>20%,個別地方高校比例高達40%。
4.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比例。調查結果是86.7%的地方高校其選修課程比例在總學分的1/5~1/3之間,比例最高的選修課程達到總學分的2/5,比例最低的僅為1/10。這表明,很多地方高校的必修課程比例偏高,選修課程比例偏低。
(三)課程體系因循守舊。如果說人才培養方案是設計藍圖,那么課程體系就是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最為核心的結構框架了。課程體系是指由教學中諸多課程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整體。課程體系是教學中頭等重要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關系到怎樣組成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
1.總體結構體系。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大學的課程體系總體大概有三種:一是以專業知識為主線的“三層樓”課程體系;二是以“典型產品”帶教學為出發點的實用主義課程體系;三是以“核心課程”為重點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在調查中發現,地方高校的本科廣播電視新聞學課程體系基本上都是沿用第一種體系,將結構分為了三部分:通識(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其中,以專業課程為主線,通識課程和實踐教學為輔,形成中間大兩邊小的形狀。
2.通識(基礎)課程設置。在25個調查樣本中,通識課程的設置主要呈現這樣的情況:大多數地方高校的本科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除了教育部要求開設的“兩課”、大學英語、大學體育、計算機等課程以外,均依托所在院系或所在學校的資源開設了其他的一些通識教育課程。從數據統計可以看出,95%以上的地方高校在通識課程設置方面都超過了10門,其中30.8%的地方高校超過了20門,但最多的也只有35門。究其原因,應該是地方高校本身客觀條件的限制,比如校園硬件、師資力量等還較薄弱。
3.專業課程設置。首先,從數量上看,專業基礎課程>11門的占總比例的93%,專業課程總計門數>40門的占總比例的93%,專業課程總計門數>60門的占總比例的35.7%。其次,從分布來看,專業方向模塊課程有很大的差異。50%的地方高校沒有設置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只籠統以“專業選修”、“專業任選”、“專業限選”等概而統之。同時,也有50%的地方高校加大了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建設力度,明確提出專業分方向模塊,并開出相應課程。如71.4%的地方高校開設了“廣播電視新聞學”相關方向模塊課程、42.9%的開設了“新媒體”相關方向模塊課程。再者,從與“新媒體”有關的課程來看,大多數地方高校仍以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的專業課程為主,只有少量地方高校設置了一些與新媒體有關的課程,然而數量非常少,種類也僅僅局限在網絡媒體的范圍之內。
4.主干(學位)課程設置。因大部分地方高校并未表明專業學位課程,故本次調查以“主干課程”為主要調查對象。調查樣本中,部分地方高校的主干(學位)課程包括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規定開設的11門主要課程中的大部分。其中,《電視攝像》、《廣播電視概論》、《廣播電視編輯與節目制作》3門課有50%以上的地方高校開設,有6門課在20%~50%之間,有2門課在10%~20%之間。
三、小 結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地方院校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教育雖然呈現出比較好的發展勢頭,并在新媒介環境下積極探索改革的方向,但是其人才培養過于同質化,缺乏鮮明特色,面臨與媒介環境變化脫節、與社會需求脫節的雙重困境,需要在未來十年內把握好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彭愛萍.中國內地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J].現代傳播,2011(4).
[2]劉道玉.論大學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
[3]趙星植.數字化媒體時代下新聞實踐的轉變及新聞人才的培養[J].東南傳播,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