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改變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方式,文化產品以更迅猛、更便捷、更開放的方式向全球受眾傳播。然而,互聯網技術僅僅拓寬了傳播渠道,卻無法消除語言、文化、規范等跨文化傳播的諸多障礙。本文通過調查分析,系統梳理了知名字幕組的傳播背景、傳播史及傳播現狀,并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了作為傳播者的字幕組如何擔負起“全球文化產品的傳播者”和“網絡時代的知識布道者”等多重角色,成為推動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民間力量。
關鍵詞:字幕組;文化產品;互聯網;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139-03
字幕組(Fansub group)并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這種由粉絲翻譯并給海外作品加上字幕(fan-subtitled)的群體幾乎存在于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一個有文化產業的國家。在現有的研究中,許多學者總是把字幕組和美劇傳播、網絡傳播等混為一談,實際上字幕組有其獨立的發展脈絡與研究價值,他們可能在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閱聽人、消費者、網絡用戶、迷(fans)勞動者、自愿工作者、發布者、流通者、鼓吹者與語言翻譯中介者”[1]等多重角色,本文以YYeTs(人人影視)等翻譯英文作品的網絡字幕組為例,對字幕組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角色進行具體分析。
一、字幕組的跨文化傳播背景
進入互聯網時代,麥克盧漢的“全球村”概念被廣泛接受,文化產品的商業化和消費化,導致了全球化的文化傾銷,首當其沖的就是影視作品等最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的文化產品。然而,普通受眾想要享受更多更好的海外文化產品卻面臨著兩大矛盾:
(一)文化產品數量無法滿足受眾需求
如中國對引進海外影視作品有嚴格的限制。根據2012年2月《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境外影視劇引進和播出管理的通知》,電視中引進境外影視劇的長度原則上控制在50集以內;境外影視劇不得超過該電視頻道當天影視劇總播出時間的25%。電影院線同樣控制嚴格,盡管WTO裁定中國應放寬對海外電影引進的限制,但因國產電影目前尚不具備完全對抗外來沖擊的實力,中國也僅允許以利潤分成的形式每年進口20部外國電影用于影院放映。而這些影視作品數量并不能使胃口見長的粉絲獲得滿足。另辟蹊徑尋找新片源成了字幕組的首要任務。
這與美國第一批字幕組的誕生背景實際上甚為相同:20世紀70年代中期,《阿童木》等日本動畫片在美國獲得的巨大商業成功。但電視臺播放的有限動畫劇集不再能滿足美國的動漫迷們強烈的需求,經由審查機構的嚴格控制以及電視臺不負責任的刪減等原因,讓一部分粉絲自力更生尋求更廣泛的片源。80年代以后,有能力的粉絲開始引入并翻譯日本動漫作品錄像帶,并制作成帶有字幕的新錄像帶,字幕組開始形成[2]。
(二)影片翻譯質量無法滿足受眾審美
盡管解決了片源問題,但任何國家的文化產品傳播到其他國家,首先面臨的就是“語言”這一跨文化傳播的障礙。畢竟不是任何人都有跨文化接受的能力,面對再心動的饕餮盛宴,沒有咀嚼能力也是無法去享受的。對于普通觀眾而言,在字幕組誕生之前,解決“語言”障礙主要通過兩個渠道:
1.官方引進的“譯制片”。就是“將有聲影片的對白或解說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再由演員重新配音復制”[3],追溯到1980年的《大西洋底來的人》,以及隨后的《加里森敢死隊》、《成長的煩惱》、《神探亨特》等都堪稱經典。然而,90年代“看碟的一代”的崛起使得譯制片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受到了挑戰。畢竟要多一步配音環節,較長的制作周期使得譯制片生產速度遠遠滿足不了受眾的需求。
2.盜版光盤。盜版光盤以其更新速度快、選擇自由度大,躍居為受眾獲取影視作品的主要渠道。然而利益至上的盜版商過于追求速度,翻譯質量粗糙,甚至直接用翻譯軟件自動翻譯,詞不達意、語句不通,難以令教育水平和審美水平都日漸提高的粉絲滿意。因此,隨著網絡的發展,有條件的粉絲開始自行翻譯自己喜愛的影視作品,并把自己制作的中文字幕發布到網站上與大家分享。自2002年《六人行》(Friends)開始,網絡粉絲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美劇粉絲論壇F6,越來越多的人致力于讓海外文化產品中文字幕給大家分享的活動,這種個人行為演化成了日后大規模的眾多的字幕組。“帶有字幕的作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使得粉絲真正完全看懂原作品。[4]字幕組在網絡時代應運而生。
二、字幕組的跨文化傳播特點
《六人行》時期,字幕翻譯主要還是靠個別粉絲獨立作戰。然而靠一個人完成翻譯、時間軸、校對等所有工作,往往一集需要兩三天甚至更久,逐漸跟不上粉絲渴望劇集的速度。于是,志趣相投的愛好者開始抱團行動,分工合作。到了2004年,真正意義上的字幕組初見雛形,并以群體的方式生存至今。至此,作為群體的字幕組不再是單純接受海外影視作品的受眾愛好者,而更多地作為有意識地對更廣泛受眾進行海外文化產品跨文化傳播的傳播者。
(一)共享化:“零成本”——降低跨文化產品傳播費用
排除只有博客的TLF(The Last Fantasy)字幕組,現存的各大字幕組都有自己的論壇,并且以之作為字幕發布和招募人手的大本營,其概況統計如表1所示:
不問真名,不記身份,有任務便在網上集結,這是字幕組普遍的管理狀況。字幕組成員們認為,這樣“大隱于市”的半隱密狀態更容易讓他們保持字幕組單純的愛好者本質。所有的成員都是來自世界各地有共同愛好的網友,大致分在四個崗位上:翻譯、時間軸、壓制以及發布。小組管理人員均由成員擔任,舊組長退休,新組長接替,周而復始。以各大字幕組對翻譯人員的招募為例,將其招聘要求統計,如圖2所示:
表2 各大字幕組翻譯人員酬勞方式匯總(2012.6.8)
字幕組人人影視伊甸園美劇圣城家園馨靈風軟悠悠鳥影視破爛熊樂園
是否有金錢報 酬無金錢實質報酬翻譯
無任何收入義務工作無任何
經濟收入無無任何經濟上的收入
酬勞方式專用FTP號和60T資源庫:下載最新綜藝、電影、電視劇、游戲等資源資源庫
榮譽資格等工作組勛章獎勵;獎勵20威望+200圣元+1貢獻度+1內部積分/部(50圣幣=1G流量FTP)每月按任務量得FRB和威望獎勵,優惠購買流量;可下載最新最快的片源,不受任何限制VIP資格,勛章,15貢獻和20UU幣獎勵/部,每月翻譯3部以上超過部分每部給予30貢獻每月按任務數量得熊掌和威望獎勵,下載Ragbear出品的作品也有更方便快捷的途徑
幾乎每個字幕組都在招募貼中明確標示了“無實際金錢收入”,所有的獎勵幾乎都是虛擬的論壇榮譽、論壇貨幣等精神性的獎勵,比較實質性的也就是可以用這些換取更方便快捷下載片源的資格——對于發燒友來說,這種資源的獲得比金錢還寶貴。
“不免費發布字幕還叫什么字幕組?[5]”YYeTs字幕組認為,“字幕組的精神和宗旨是免費、共享、交流、學習,不以所制作的東西進行商業盈利。”到目前為止,該字幕組的全部“財產”只有一個網站。每年約6萬元的運營費用主要用于服務器維護,除4萬元廣告收入之外,其他都均來于自成員的贊助[6]。
從受眾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不愿意為休閑娛樂類的文化產品支付過多的觀看成本,而字幕組這種非盈利性的、完全公益性的、分享主義的運作方式,給了受眾通過字幕組接受跨文化產品時完全免費的保障,近乎零成本地享受了跨文化傳播的成果。
(二)競爭性:“零時差”——推動全球化同步
字幕組誕生初期,F6、TLF、YDY、YYeTs字幕組在F6聯盟協議下翻譯不同作品、互不沖突。但隨著各小組都希望能夠翻譯最熱門的作品,片源爭奪戰愈演愈烈,F6聯盟協議破裂,從此開始了群雄割據的字幕組格局。有分裂就有競爭:首先自立門戶搶做《橘子郡男孩》、《迷失》等熱門劇的YDY,長期以高速首發出名;YYeTs于2006年6月1日成立了自己的論壇,2007年正式更名為“人人影視”,以追求高品質的翻譯著稱。新興的FR、UU等字幕組也各有特色,推動了這種各憑本事、公平競爭的良性發展態勢。
在這個競爭過程中,首先比的就是首發速度。FR字幕組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字幕組做的一切無非就是希望讓美國流行文化盡可能地在中國同步傳播。”[7]這種對同步的追求在第二次美劇熱潮《越獄》時到達了一個頂峰。據統計,《越獄》播出了20集,YDY拿到了大概8次第一名,FR拿到8次,YYeTs拿到了4次[8]。以YYeTs字幕組對《越獄》第二季第一集從國外BT資源提供下載開始到國內受眾可下載的整個流程為例,如圖1所示:
圖1 字幕組工作流程[8]
從國外服務器放出片源,到中國受眾在網站上收看譯制完成的作品,這一整套流程,人人字幕組的中文字幕版《越獄》只用了5個半小時。
著名傳播學學者陳衛星認為,全球化時代的傳播特征就是用消滅時間差距的傳播手段把世界壓縮為一個沒有地方性的平面,用一個時間來代替多個空間[9]。從《大西洋底來的人》與美國首播時間相差3年[10],到《越獄》在美國首播不到6個小時國內就能在各字幕組網站觀看中文版本,除了網絡技術的跨越性發展之外,字幕組功不可沒。正因為各字幕組翻譯人員之間純學術競爭性的與時間賽跑,受眾才能跨越空間真正實現幾乎同一時間的收視效率。許多網友評論道,“如果沒有字幕組,我們將喪失一個直接與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11]”
(三)本土化:“零障礙”——填平跨文化溝渠
從表2中可以看到,盡管是非營利性的業余愛好者組織,字幕組普遍對翻譯人員的要求甚嚴,CET6幾乎是基本要求,有的字幕組甚至還要求直接聽譯的能力,YYeTs字幕組對網絡公開課的翻譯人員要求更高,需要有與課程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高的語文水平,能夠以淺顯簡化的語言翻譯英文課程。而這些翻譯人員本身就是粉絲,進入字幕組后心甘情愿地為了翻譯工作廢寢忘食:YYeTs字幕組有個王牌翻譯叫Requiem,他翻譯一集片子,至少要對著字幕看6次片子[12]。
“愛好+專業”,確保了字幕組翻譯的質量。以本土化翻譯為例,典型特征例句如表3所示:
很多粉絲認為字幕組的翻譯比官方譯制片的翻譯更容易接受,因為它不像“學院派”那么受到正統翻譯規范的約束,多用貼近生活的口語和流行語,更淺白,更“接地氣”。“最可貴的是他們在一些對話旁邊還加了注釋,比如一些文化、歷史方面的典故,這些都是非常貼心的。[13]”這種貼心,最大程度地填平了跨文化傳播中最難跨越的文化鴻溝,使受眾可以不為那些拗口的名詞、生疏的地名、不知所云的西方典故或名言警句所擾,幾乎是零障礙地專注于作品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情感和文化內涵而不會產生誤解。
正是由于字幕組的這些傳播特點,目前已成為促進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民間力量。
三、字幕組在全球化知識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YDY字幕組的調查顯示:在1000多名參與調查的美劇迷中,有75%的年齡在19歲至40歲,71%至85%有專科以上文化程度[14]。這正是有自主學習欲望和能力的人群。為了滿足粉絲娛樂之外的學習目的,YYeTs很早就開始特意制作學習版字幕,即出四條獨立字幕,包括中文、英文、中英文、中英加注釋字幕,方便切換;并在論壇上開放“看美劇學英語”版塊,發布對熱門美劇的詳細翻譯解說,以幫助那些通過看美劇提升英語水平的受眾。
2010年,YYeTs字幕組在電影組、電視劇組、紀錄片組外另設課程小組(257人)推出世界名校網絡公開課翻譯[15]。雖然國外網絡公開課10年前就已有之,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就發起了開放課程(Open Courses)計劃;2008年國際開放課件聯盟(OCWC)吸引全球25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提供了13000余課程視頻[15],但由于只有英文字幕甚至沒有字幕,導致大量優秀教育資源因語言門檻在國內乏人問津。直到YYeTs首對《死亡》課程進行翻譯發布之后才引發熱潮:截至2011年底,YYeTs參與的網易公開課已有視頻超過6000集,其中1700集已經翻譯。如今僅新浪微博上的“新浪公開課”粉絲已達71萬人之多;在verycd網站的公開課頁面上,每門課程的點擊量均有數十萬人次。
獨立學者安替認為,“這就是一堂全球推銷(global shopping)。哈佛通過展示自己最卓越的課堂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去報考它,耶魯,MIT,所有美國常春藤大學都會那么想。[17]”耶魯教授保羅·布羅姆《心理學導論》第一課的開場白便是,“我們將會被攝像,本年度結束時,所有視頻錄像都會在網上,免費對所有人開放,通過網絡傳播到各個國家,……這是耶魯建立‘世界學術霸權’的大計”[16]。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渴望接受國外高等院校的教育,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進入世界名校就讀。正如YYeTs字幕組負責人之一梁良所說,字幕組最初的初衷是降低國人看歐美影視作品的語言門檻,現在則是降低中國大學生、教師、學者接受國外課程信息的學術門檻[17]。網絡公開課解決了優秀教育資源稀缺和不均衡分布的問題,任何好學的受眾在國內就可以無語言障礙、無入學門檻地獲得受教育機會。
字幕組對網絡公開課的傳播為中國高等教育與世界接軌提供了新途徑,促使跨文化傳播通過無障礙知識共享的方式進入了新的文化知識復興階段。無疑,字幕組在全球化知識傳播過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英文字幕組只是字幕組當中的一支,在各個國家都存在著包括中文字幕組、日文字幕組、韓文字幕組、泰文字幕組在內的翻譯各種國家語言的字幕組組織。這些字幕組的成員在初期和受眾一樣只是普通的粉絲,在逐漸的成熟和發展中變成了海外作品在國內的引進者、介紹者、翻譯者和傳輸者等具有多重作用的傳播者身份。作為傳播者的字幕組,以共享化、競爭性、本土化、學習型的特點,成為促進跨文化傳播中不容忽視的民間力量。
參考文獻:
[1]胡綺珍.中國字幕組與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J].新聞學研究,2009(104).
[2]吳燏.傳播學視角下的國內日本動畫字幕組研究[D].東南大學,2010.
[3]張偉.20世紀前期好萊塢影片的漢譯傳播[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4]Sean Leonard, Progress against the law: Anime and fandom, with the key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Volume,2005(8).
[5]何瑫.字幕組,不計回報的文化使者[J].環球人物,2011(13).
[6]吳曉芳.字幕組:美劇“漢化”的背后[J].世界知識,2011(1).
[7]張萌.字幕組:語言屏障的終結者[J].八小時以外,2009(8).
[8]人人影視博客.中國字幕組以及YYeTs字幕組的歷史簡介[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036da80100d9gr.html.
[9]陳衛星.跨文化傳播的全球化背景[J].國際新聞界,2001(2).
[10]劉子超.美劇入華簡史:從3年到12小時[J].南都周刊,2007(154).
[11]吳曉芳.字幕組:美劇“漢化”的背后[J].世界知識,2011(1).
[12]周南焱.美劇粉絲群落生活[J].南都周刊,2007(154).
[13]劉子超.電視劇迷階層分析·美劇:大學生和白領的至愛[J].南都周刊,2007(154).
[14]潘曉凌,李順.“大學”DIY 教育2.0時代[N].南方周末,2010-07-22.
[15]金煜.公開課,把大學搬回家[N].新京報,2011-03-13.
[16]戎國強.網易公開課:鲇魚來了[N].錢江晚報,2010-11-08.
[17]劉欣,田穎.字幕翻譯組助美名校網絡公開課走近中國網民[OL].新華網,201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