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玉與徐悲鴻、林風眠及劉海粟都是同時期的畫家,但生前卻未享有同等盛名
一副僅64厘米× 53厘米見方的中國20世紀油畫,沖破了近一年來低迷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以3090萬港幣的高價成交,能做到這點的,我相信只有常玉。
作為一個外來畫種,油畫傳入中國迄今已有近300年歷史,但真正在中國興起尚不過百年。1905年秋,李叔同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標志著中國近代油畫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隨后涌現出常玉、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等一大批熱血青年,紛紛走出國門學習西洋美術,為中國油畫的引進、消化、吸收、融合、推廣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并創作出許多難得的精品。
常玉可能是第一批旅歐藝術家中創作最為成熟,相對也最成風格的一位。他的作品向來稀缺,一有珍品佳作釋出,便成為收藏指標。觀其裸女、花卉、動物三大主題的繪畫,又以貼近人心與生活的花卉最廣受世人喜愛,接受度提高,也因此廣獲市場追捧。
1900年,常玉出生在四川一個富裕家庭,自小隨父親習畫,拜書法名家趙熙學為師。后得兄長財力之助,進行專業藝術創作。他十七歲赴上海,進入私人美術學校學習,來年前往日本,之后又于1921年遠赴法國,從此長住巴黎。1950年在紐約舉辦畫展,次年返回巴黎,1955年其作品參加巴黎獨立沙龍。就在1965年于巴黎友人家中舉辦個展不過一年時間,常玉便因煤氣泄露,客死他鄉。
常玉,可說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中國畫家。在法國,他選擇帶有自由、開放風格的大茅屋藝術學院進修,并在著名小說家與收藏家侯謝(Henri-Pirre Roche)的引薦下,常玉成為當時與巴黎藝術圈廣泛交游的中國人。年青時代的愜意生活,全靠長兄支持,不愁衣食養成了他的浪蕩以及王孫公子般的優雅氣度。
1931年,他的長兄因病去世,從此家道中落,經濟上無以為續。但物質上的匱乏未曾擊垮常玉,在精神和內心方面,他對藝術的熱情絲毫未減,才高八斗的他仍慷慨自負。1934年,才三十出頭的常玉出現在法國出版的《當代藝術家生平字典》中,可見其被肯定的程度。如觀其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創作,當中色彩益發富郁,反映藝術家漸入春秋,思想、心態和技巧上的老辣。文章開頭提到的這幅在香港蘇富比高價成交的《聚瑞盈香》,正是常玉這一時期的精品之作。
《聚瑞盈香》可說是西體中用的代表,憑借西方的框架和工具,表現東方的精神和氣質。國畫當中有花鳥一項,其主角多為栽種于庭院山野的花樹,綴以飛禽,若是小型盆栽,則歸于(朝清供)一類故意盎然的主題,惟獨立表現靜物美態者不多。西方藝術,自文藝復興以來即有靜物寫生,而瓶花則是當中常見的描繪對象。常玉創作《聚瑞盈香》以及同類題材的花卉靜物,媒材上選擇西方油彩,題材上亦是西方常見的靜物,但在用色上,一改其淡泊素雅,從背景到主角,俱敷以艷麗濃重的色彩,帶有強烈東方的民族韻味,而植栽器皿亦流露出他來自東方的傳統。在敞口青花框線四方盆上,見一株五色繽紛的萬壽菊,蕾蕾的花朵滿布,伴隨著銀燦的鉛白,靜明的鈷藍,甜麗的櫻紅,清耀的澄黃,斑斕的翠綠,在背景的調度下,色彩變得更加純凈,構成一幅花開富貴的絢爛景象。 熟悉常玉作品者皆知,瓶花是陪伴他一生的藝術主題,即使數十年來反復創作,也從未停止過創新和對畫面結構不斷突破。解讀他的“瓶花”也幾乎是解讀他生命意境的一把鑰匙。由此可見常玉在靜物瓶花描繪上的藝術功力。
常玉朋友達昂(Dahan)曾稱常玉是“中國馬蒂斯”,他曾說:“三十余年過去了,再看他的作品依然有他獨特的風格,從他的作品里,使人感受到濃厚的詩意。在那些花卉油畫中很有中國盆景的雋永和古樸。”達昂認為,因為常玉長于書法,功力雄厚秀麗,所以色彩單純高雅,氣度恢弘充于畫面,能夠表現出文人的精神,并融于西洋繪畫中。事實上,常玉早期畫了很多人體速寫,但運用的是毛筆,中國繪畫線條。而常玉年輕闖蕩巴黎的經歷,使他的思想主要表現工具轉換成油畫,他對西畫的認識和了解無異于西方畫家,其“作品自然形成中西文化混合,無法分解的風味,這也是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的作風”,達昂說。
198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了一場“中國─巴黎─早期旅法畫家回顧展專輯”,陳英德先生在《中國現代畫孤獨的耕耘者─常玉〈1900~1966〉》一文中,則對常玉有關靜物的作品做出如下評述:“靜物─盆花,有畫的比較飽滿富麗的,很有民間藝術的趣味,但更多的是枝葉蕭條,立在僅有少量泥土的盆上,背景往往空無一物,正像他漂泊異鄉的孤獨身軀,找不到寬厚故地的滋養。”
優秀作品是不會被遺忘的,更會耐得住市場的考驗。常玉的作品在時間洗滌下愈發光彩,那種只屬于他的寂靜優雅,孤獨而美麗,無聲地觸動觀者心靈深處。旅法畫家朱德群就曾這樣描述常玉:“常玉不愧為一位虔誠而忠實的藝術家,并承擔他那時代的責任,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就中西繪畫發展史上,我們應肯定他的成就,給予他新的評價。”
常玉本該是一位舉世知名的畫家,但因為其個性原本就“淡泊名利”,對于畫商、藝壇里的商業行徑無法適應,晚年潦倒孤單,1966年因煤氣中毒,于巴黎過世。常玉與徐悲鴻、林風眠及劉海粟都是同時期的畫家,但生前卻未享有同等盛名。近年來,常玉作品因受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的注意,一路搜尋整理其資料與畫作,使常玉逐漸成為拍賣場上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但常玉卻無緣享用這一切榮耀。
(作者為獨立藝術品經紀人)
常玉
本名常有書,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順慶(南充市)的富商家庭,1910年即與趙熙習畫,20歲與徐悲鴻等人赴法勤工儉學到巴黎。1938年曾短期回中國,接著轉往紐約,1948年返回法國,直至1966年逝世于巴黎。在當今華人畫界,常玉和徐悲鴻的畫作并插云際,各領風騷,一度交替刷新中國油畫拍賣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