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那一年她就成了誠品書店特約文案,她是中國臺灣地區最著名的廣告創意人之一,她靠自己的力量游遍世界上44個國家,她就是被譽為“廣告天后”的李欣頻。8月5日,李欣頻空降成都西西弗萬象店,與讀者分享一個關于《秘密》的秘密。
與你分享“不可說的秘密”
2007年7月,一本名叫《秘密》的書在臺灣地區上市后銷售達百萬冊,打破了當年臺灣地區出版界的記錄。作者朗達·拜恩和她的團隊力圖在書里給世人揭示一個“只有1%的人才知道的驚天大秘密”,他們現身說法告訴讀者:不論你是誰,你想要什么,這個秘密都能滿足你!朗達·拜恩由此入選美國《時代周刊》2007年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之后的這5年里。由于踐行這本書里的“吸引力法則”,李欣頻順利得到免費的迪拜帆船酒店之旅,順利進了北京大學博士班,并且在北大擔任客座教授……作為這本書的推薦者和成功實踐者,李欣頻現身說法,鼓勵大家在正負能量得以平衡之后,繼續往更高的層次出發,開始自由創造我們無法預期的人生。
1999和2012年,兩次疑似末日和她的“結算點”
在李欣頻20歲那一年,千禧年末日說盛行,“1999年即將是世界末日”的諾查·丹馬斯預言傳得沸沸揚揚。李欣頻自己算了一下,1999年自己29歲,如果流言是真,那么只剩下9年可活,自己可以做什么呢?深思熟慮之后李欣頻告訴自己:一定要在29歲那一年走過至少29個國家。李欣頻立馬想到了實現夢想的路徑,她的辦法是念廣告,做文案,賺到錢立馬訂機票直奔夢想地。
很快就到了1999年,地球并沒有在那一年毀滅,李欣頻卻真的走過了29個國家。回顧走過的路,她說:“雖然花了相當于一棟房子的錢去旅行,但我也賺到了更無價的人生閱歷,讓我在創意與寫作上有著源源不絕的靈感,這些產值早已超過我的旅費,我很慶幸自己把人生最精華的時間都花在旅行上。”
也就是在平安度過1999年之后,李欣頻開始有了“結算點”這個概念,她將2012年設為人生的另一個“結算點”,不僅僅因為瑪雅歷法只記錄到了2012年12月21日,更是因為她相信人生每7年就會有重大汰換,2012年抵達人生第6個7年的李欣頻給自己訂下了另一個目標:42歲去42個國家。
這樣一個炎熱的8月午后,李欣頻站在西西弗書店的講臺上侃侃而談,她給自己訂下的目標早就實現了,她的新書《2012的圓夢奢華之路》已在計劃之中。
讀者提問
Q=讀者 A=李欣頻
Q:很多女作家,比如你,又比如《一輩子做女孩》的作者伊麗莎自一吉爾伯特,都喜歡印度,喜歡靈修,說是“找自己”,我們真的只有去印度才能找到自己嗎?
A:當然不是,在家里就能找到自己,重要的是有兩件事必須做好:一是呼吸,一是念頭。選擇任何一天,把你腦子里的每一個想法說出聲來,錄在錄音筆里,睡前過一遍,你就會知道自己創造了怎樣的念頭。當你清清楚楚知道了自己呼吸和念頭,你就不需要找自己了。所謂做最真實的自己,就是清楚自己每一天的呼吸,能夠感覺到自我的每一個念頭。
Q: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旅行,但怎樣的旅行才是好的?怎樣才能實現旅行的價值?
A:旅行不是出國,不是非要離開家,而是一種人生態度。曾有一個作家在家里一個月,寫出了一本關于自己家的游記,細致描寫沙發、桌子、床,這樣的人也是真正的旅行家。旅行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千萬不要用生活中的舊習慣和新經驗作比較。有一部印度電影叫《螞蟻的尖叫》,講一對夫婦拿著DV去印度旅行,當DV拿在男人手里的時候,全部是攝錄印度的臟亂,而DV到了女人手里,攝錄的是鮮艷的紗麗、美麗的夕陽——未了男人說印度很糟糕,女人說印度太美了。他們說的都是印度的現實,現實總是既有正又有負,兩面相加才是全貌。
Q:42歲了還不結婚叫剩女嗎?您為什么還不結婚呢?
A:我一直很奇怪“剩女”這個稱呼,大自然里沒有一朵花叫“剩花”,沒有一棵樹叫“剩樹”,沒有一只鳥兒叫“剩鳥”。同樣,也沒有一朵花叫“林志玲花”,然后所有的花都比著它長,也沒有一只鳥兒叫“言承旭鳥”,所有的鳥兒都去鍛煉成它的樣子。沒有一種水流動的方式是一樣的,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軌跡,自己的演化進程。我現在很享受戀愛的狀態,也很愛自由,很愉快地過我們現在的生活,如果以后某一天我們打算要結婚,肯定是因為我們真正想要結婚了,而絕不會是因為生活壓力而選擇婚姻。
一個“悲觀主義的樂觀行動派”和她的夢想
Q=《成都女報》 A=李欣頻
Q:你在不同的場合都稱自己為“悲觀主義的樂觀行動派”,這個看似很矛盾的詞語具體指的是什么?
A:所謂悲觀,是因為我知道人都會死,這是前提,但正因為有了這個悲觀的前提,我們更要把握現在,在死之前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虛度。
Q:你一直是一個很跨界的公眾人物,廣告、旅行、美食、靈修、瑪雅歷……都有涉及,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件呢?
A:我曾給自己設計過一個人生藍圖,把喜歡的文字放在最中間,旁邊列了很多別的愛好,比如電影、廣告、旅行、心靈等等,居于最中間的可以和旁邊的任意項組合,比如文字+廣告,就是廣告文案,文字+電影,可以是影評專欄,等等。具體做法可參見我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3》。
Q:那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A:沒有某一個時間點,一路走來陸陸續續地發現和知道。記得人生第一次出去旅行是在20歲,1990年,當時我還是大三的學生,前20年的生活只有家里的書桌與床、學校的教室與圖書館,人生目標只有考上好大學,沒別的了,于是我自閉又依賴的個性到了上大學也改不了,自己去旅行連想都不敢想。媽媽看我變成一個連假日都足不出戶的宅女,于是在暑假硬是把我送到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去游學兩個月,那里是英語環境,班上全是來自歐美各地的外國人,沒半個說中文的,于是我在陌生的環境中得靠自己學習看地圖、認方向、找食物吃、交朋友……一切來得太快,還來不及驚恐,就得拿出全部的勇氣面對全新的陌生環境。當初誤打誤撞被丟到陌生環境真是媽媽的睿智,但后來她后悔了,因為我從此對旅行開始上癮,一天到晚想出去,她怎么攔都攔不住,當然自那次游學之后,她就不再幫我出錢去旅行了。我為了能常去旅行,就努力思考自己能以什么才華換得旅行,于是才有現在多面向發展的自己。另外,35歲是人生一個階段性的轉折點,整個人放空和重啟,感覺就像換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Q:你把2012年定為人生的“結算點”,并且在學習和使用瑪雅歷,你相信瑪雅歷中的世界末日?
A:我對瑪雅歷從不去想“真的嗎”或是“準不準”,只是去盡情運用它,讓它在我當天的生活中發揮過去沒有發揮的巨大潛力。我的“結算點”只是個人的結算,代表一個周期的結束和開始,并不是說就是世界末日。
Q:你在新書《秘密副作用》里對《秘密》這本書有很多不同意見,既然你并不喜歡和贊同這本書,為什么還會專門出一本對于它的解讀,而并不是視而不見?
A:雖然有很多觀點不贊成,但它還是一本好書,所以當年也賣得非常好。就像我跟譯者所說:“因為現在很多人都在悲觀的氛圍中,總要有一本簡單易懂的書,讓絕大多數的人能從負面的慣性中脫身,正負能量先取得階段性的平衡后,才能往上拉到更高的層次繼續探索。”
現場微言
@依舊是個笨nana倫敦行動:嘿嘿,老師是不是覺得成都人很八卦啊!羨慕你能一天睡12小時啊!今天看到你真心覺得你只有30出頭!話說我也是悲觀主義的樂觀行動者!受益頗多!以后常來成都吧!去年的講座是我根本不知道啊!
@馬慶童鞋:今天的演講很開心,不過這次貌似又嚇到你了,你又何苦挖苦我嘛,還說我好激動。哈哈,不激動怎么問得到問題。我聲音大所以不用話筒,好好和男盆友相處哈,呵呵,下一站重慶注意身體!成都我們一定還會再相聚,一定!生日快樂。
@薄荷-戀空:冒著烈日去見你,智慧氣質大美女!
@錵子兒:欣頻老師今天好美!辛苦了您了。
@瑪格叻特:到的時候人很多,只有站位,不過還好一切井然有序,比想象中人多,后排大家一邊排隊一邊仰脖看。站得腳發軟時,老師正在講許愿的力量,我就想:“能賜我個前排佳座嗎?”5分鐘后,第一排某媒體大哥閃人,我驚呆了,自己小聲說:“他5分鐘不回來,我就上!”大哥5分鐘后也沒出現……心想事成!
@Elaine_星:有點小激動,欣頻老師好年輕,突然我都覺得年齡沒什么好懼怕的了。看過她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然后知道她是有名的誠品書店的御用文案。今天她的講座也超有靈修,看了關于美好的一天和宇宙的視頻,瞬間內心又被喚起很多美好。
@西西弗書店-成都:《秘密副作用》講座暨簽售會圓滿結束,感謝李欣頻老師的精彩分享,感謝今天到場的書友,愉快的下午,滿滿都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