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西豐縣北部農村,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冷暖棚,親兄弟,千名社員結一體;產業改變貧困,科技才能致富;聯手共擔市場風險,共同分享合作甜蜜……”
民謠里說的,就是位于遼寧省鐵嶺市西豐縣平崗鎮三合村境內的永得利綠色蔬菜專業合作社,主要經銷社員生產的冷暖棚綠色蔬菜,每年批發銷售蔬菜三萬噸,銷售額3400萬元。合作社目前已積累資金3000萬元,建有冷暖棚4200多座,基地10個,冷暖棚蔬菜保護地面積達1.5萬千畝,還建起了一個占地400畝的高標準百棚科技示范園區,吸納社員1800余名,帶動遼吉兩省周邊菜農3400多戶。
打造農民利益共同體
“老德子”,是永得利合作社常務理事會理事長梁仁德的小名,他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打過零工,當過經紀人,還辦起了當地規模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也是他一手創辦了這個合作社。乍聽起來,“永得利”有點過于直白,其實不然,這個名字是梁仁德和社員們一起想出來的。含義為“合作社永遠得利益,社員們永遠得收入”。梁仁德說,“我的理念就是農民第一,我們第二;農民掙錢,我們發展。”
“我是個農民,跟我打交道的大都也是農民。我覺得,農民要想富裕,應該有自己的模式,必須要打造出一個咱農民自己的利益共同體?!辈簧蒲哉劦牧喝实拢恳痪湓捳f得都特別樸實,而他“打造農民利益共同體”的想法也頗為大膽。
2004年,為了實現“打造農民利益共同體”的夢想,32歲的梁仁德牽頭成立了西豐縣永得利綠色蔬菜專業合作社。一年開春,黃瓜的價格跌到了到一斤七毛錢,如果繼續下去,有可能甚至還要跌到四毛錢,而梁仁德卻仍然堅持以每斤1.05元的價格從菜農們手里收購,每斤倒貼三毛五。這下,合作社的主要負責人都不干了。梁仁德的弟弟一氣之下,甚至跑到辦公室,跟他大吵了一架。梁仁德耐心地跟大家說,“咱們和農民打交道,就得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能因為賠錢就跑了,賺錢又回來了,這不是搞合作社的道道。咱們要用心和農民打交道,只有農民發展了我們才能發展。遇到問題,自己損失再大,也不能讓社里的農民因為這個事傷心、掉眼淚!”
如今,每到蔬菜上市季節,很多外來經紀人涌入合作社的批發市場,大大小小的車輛經常把市場堵得水泄不通。外來經紀人進批發市場里收菜,合作社每斤收取5分錢的管理服務費用,而合作社為菜農提供的所有服務項目,則全都是免費的。有些新社員不敢相信有這樣的好事,老社員就會告訴他們說,“咱們合作社跟社員那可是利益共同體,社員越多,菜農越多,外來經紀人自然就越多,合作社也越賺錢。再說了,誰騙咱們,老德子也不能騙咱們。這些年,他如果要是騙過一個農民,市場建再大那也早成了個空殼?!?/p>
“八大服務”和“五大管理”
“農民現在習慣搞小生產,合作社要想把分散經營的農民真正地攏到一起,學會尊重市場規律,就得提高組織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梁仁德說。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認識,才催生了此后聞名全國的合作社“八大服務”和“五大管理”創新模式。
農民想通過種植蔬菜發家致富,往往會在資金、技術、物資、銷售等方面遇到很多難題,針對于此,合作社先后建立起包括資金、技術、物資、品牌、保險、維權、平安、和諧服務等在內的“八大服務”新機制。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他們將無償借助與有償信貸結合了起來。在無償服務上,農民每開發建立一個蔬菜大棚,合作社就提供5000元的無息借款。幾年來,合作社共拿出430多萬元,通過秋借春還的滾動式回收借助,累計為2300多戶困難農民解了燃眉之急。與此同時,合作社還成立了農民黨員資金互助社,社員購買車輛或大宗農資物質需用資金時,互助社便以黨員擔保的形式,向他們提供小額低息貸款,既解決了菜農貸款難的問題,同時也增加了合作社的凝聚力。為了把農業災害給菜農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他們還建立了自助自保的救災保險新機制。從2007年起,合作社每年拿出6萬多元為入社菜農災害保險買單。2010年他們又在合作社內部成立了災害保險互助組,每個大棚100元的保額,合作社出70元,社員自己出30元。并成立黨員評估小組,萬一發生嚴重災害,每個大棚理賠8000元。
除此之外,他們還建立了特困民生問題解決機制,平抑蔬菜價格、穩定菜農收入機制,集體投訴合作維權機制,以及和諧合作機制等服務創新機制。合作社投資近千萬元創建的100個標準蔬菜溫室大棚,提供給遼吉兩省周邊入社的50戶特困菜農白種一年,這種促進社會分配公平的服務方式,使這些特困農民當年就實現了脫貧;2011年4月中旬,正當全國蔬菜價格普遍下跌之時,合作社理事會研究決定,由公積金中出資補貼菜農,穩定了市場,富裕了農民;合作社成立以來,先后四次為菜農維權,不僅為受害菜農挽回經濟損失達40多萬元,同時也為實現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幾年來,合作社不僅在產前、產中、產后上為入社菜農提供了技術服務,而且還在生態保護、家庭生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
在梁仁德看來,質量是合作社生存發展的希望,而規范化管理又是質量的保證。為此,他們先后推出了規范化、組織化、制度化、合同化、檔案化的“五大管理”。社里先后投入6萬多元,為全體入社菜農統一申辦了“老德子”牌A級綠色蔬菜的產品品牌和綠色標志,制定了標準包裝箱。 在組織管理上,初步形成了理事會——社員代表——入社菜農的三級聯網責任管理體制。在制度管理上,合作社又為入社菜農建立了生產經營管理檔案、產品銷售檔案,實行產品追溯合同制。管理規范了,再加上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周邊既沒有工廠污染,也沒有礦山煤灰,生產出來的綠色蔬菜自然受到市場的歡迎。
梁仁德自豪地說,“合作社剛成立的時候,只有100多戶社員,現在達到了1800多戶。那時候每個大棚的收入只有五六千元,現在增長了10倍,蔬菜市場的年交易量有3萬噸。”
如此規模的由個人投資興建、提供給農民集體無償使用的蔬菜市場,在全國并不多見。
如今,西豐縣永得利綠色蔬菜專業合作社,不僅被農業部授予了“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而且榮獲了中央組織部頒發的“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牌匾,他們也是全國唯一獲此榮譽的合作社。他們還在全國各類農民合作社開創了“五個第一”:在全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創建了第一份社刊——《綠葉》。
合作社越辦越紅火,梁仁德也出了名,他不僅被評為遼寧省勞動模范、鐵嶺市特等勞模,還當上了遼寧省政協委員、西豐縣人大代表。梁仁德說,這并不代表什么,他還是會像以往一樣,一心一意地為農民做好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