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財政老父親,其實并不老。1957年出生,現在只有55歲。
我的財政老父親,其實他很老。1973年光榮應征入伍,197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退伍后參加財政工作,至今黨齡已有36年,連續工齡已33年。
父親沒有文化。因為他只上過當時的初中六冊,我也不知道相當于現在的幾年級,所以父親簡歷上的文化程度一直都是中專,很多人都勸他去辦一個高中畢業證,再去花點錢參加函授,至少也可以“混”一個大專文憑,憑大專文化在當時每月的工資能多領80元,一年將近1000元,幾十年下來也是好幾萬啊。每當別人勸他時,他總是說:用不著,用不著。一直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楚父親究竟是怎么想的。
父親文化很高。在部隊,他是一位老兵,幫許多的新兵同志寫過家信,當過通訊員,文筆獲過連長嘉獎,參加財政工作后,父親用了一個晚上就學會了打算盤,既能當會計,又能當出納,發表過很多財政調研,在工作中父親懂得怎樣去深入落實“鎮財區管”改革、預算管理、惠農“一卡通”業務等等,更能用年輕人的眼光去開展工作。
父親的官很小。他最大的官當到鄉鎮財政所長,工作過的地方小得在我國的地圖上根本找不到,但所轄17個村1個居委會5690個村居戶,每次下鄉都至少得一周,因為路途太遠,交通不便,很多時候宣傳財政政策就走路,走路就爬山,全靠兩條腿。
父親的官很大。父親當了近20多年的所長,雖然現在已近退休,但是別人仍然叫他“錢管家”;父親是村里出的最大的官了,用現在的話說,“混”得算好的了;父親管了近20多年鄉里的經濟大權,支持了無數家庭從貧困到小康生活的演變,也將鄉鎮的財稅規模從幾萬元發展到了千萬,從貧瘠的鄉村發展為擁有工業基地、大型超市、物流集散點的蓬勃鄉鎮。
父親很貧困。在他工作的那個地方所有的人都說他很有錢,我也不知道有沒有,但是他那身行頭就這么幾件多年未變,上下班騎著他那也近退休的摩托,我們一家人一直隨著父親的調動而搬遷,從沒有住上過超過80平方米的寬敞樓房。
父親很富有。他有一本光榮的黨員證書,上面燙金的字錚錚地寫著: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父親有大大小小上百個榮譽證書,全是他工作幾十年辛苦獲得的,現在依然保存得很好,每逢過年過節,他都要拿出來曬一曬,看一看。父親有幾十年的財政工作經驗,他所經辦的每一筆財政惠農業務,迄今為止毫不夸張地說還沒有一筆損失,這些是父親一直引以為豪的最大財富。
父親真的很平凡,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參加工作的33年來他甘做一頭老黃牛,走千家進萬戶,和農民傾心交談,大力宣傳財政政策;到田間去地頭,與村民干部反復測算,掌握第一手數據。無數個白天在酷暑烈日中行走,數不清的夜晚在蚊蟲叮咬中度過。哪里有爭議和問題,哪里就有他的足跡。累了,坐在田埂上歇一歇;餓了,就啃一口隨身攜帶的方便面。由于基層財政工作的特殊性,他沒有八小時之外,也沒有節假日的概念。數不清多少次他忙完回家路邊已是一片萬家燈火,記不清多少次在年三十“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他仍伏案作著年終結算。
父親真的、真的很偉大,用一言一行詮釋著“為公理好財,為民躬好親”的責任感。
(作者供職于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