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榮獲自治區教育廳和人事廳“自治區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并授予二等功、享受貴港市政府特殊津貼的姜樹英老師,一直堅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了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她以“真實、扎實、簡約、有效”的教學風格贏得了學生的好評。
真實——“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了什么”
姜樹英喜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導入課文。例如上《鯨》這篇課文時,她在一上課就開宗明義:“今天,咱們將學習第三組課文,這一組課文需要學什么呢?請大家自讀單元導讀,畫出告訴我們‘學什么’的句子。”學生自讀自畫后,一學生回答:“我畫的是‘抓住課文的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并加以運用’。”姜樹英馬上夸獎道:“你很會讀書,抓住了單元學習的要點。下面,咱們來學習第一篇課文《鯨》,這一篇課文又需要‘學什么’呢?老規矩,請你根據單元學習要點以及課文、課后練習題等在本子上列出本課的學習要點。”
在學生自己列知識點并且作過全班交流之后,姜樹英根據學生的回答作小結:“同學們,剛才咱們已經整理出本課學習的知識是生字新詞;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表現在哪些句子;練習寫一件物品,學習使用說明方法。要把握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咱們先回憶以前概括一篇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經過姜樹英這么引導,學生紛紛發言:“如果一篇課文有中心句的,可以使用‘摘句法’,把中心句當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一篇課文分幾個方面去寫一個事物,我們可以采用‘合并法’把幾段的內容合起來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問答法’適用于任何文章,如《鯨》這篇課文是寫物的,可以這樣問‘寫什么?它有什么特點’”……聽到學生的精彩回答,姜樹英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對!只要我們掌握了方法,學起來就不難。那么,你是采用哪種方法去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請各組的小組長組織你的組員,各抒己見,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吧!”
經過小組內的交流匯報,各組派學生代表發言:“我知道了鯨這種動物的外形特點及生活習性。”“我學到了一些說明方法,如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我學到了說明文應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去寫”“每一段都有一個中心句引出該段,這樣的寫作方法我們可以用到習作中”……
聽到學生把方法概括得這么完整,姜樹英為學生的學習收獲感到高興:“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有所得。但是,僅僅知道是遠遠不足的,咱們還得會運用。大家用今天學到的方法寫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去寫,寫時用上今天所學的說明方法,相信大家一定能寫好一種動物。”
就這樣,姜樹英通過采用“單元導讀法”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知道一個單元、一篇課文“學什么”,在整個過程中始終扮演“導學”的角色:先“導”出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再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使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去學習,從學習方法和方式去詮釋“怎么學”,最后,引導學生用歸納式、拓展延伸式的結課法,讓學生知道自己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姜樹英始終是“組織者與引導者”,并且善于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自始至終都做“學習的主人”。
姜樹英認為,有缺陷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常態課本來就是有缺陷的,這樣的課才是真實的課。例如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只要做到讓學生根據單元目標理出本課學習的知識點,把知識點分解為若干問題即可,千萬不要刻意去設計所謂完美的教學過程;要讓學生以本為綱,自己理清知識點、提出問題,才能保證學生掌握了相關的課文知識,而教師只應起到“導”的作用。
扎實——讓學生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怎樣讓學生學得更扎實,姜樹英有三個“妙招”:
一是滾雪球式的知識積累。姜樹英認為,對于小學生而言,知識積累的主要途徑就是積累每課必須掌握的字詞句。例如執教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姜樹英會提出教學要求:記錄和積累課文中描寫人物神態、動作的詞語。在每次上完課文之后抽5分鐘的時間和學生溫習上一次積累下來的好詞佳句,并和學生一起歸納本節課必須掌握的字詞句。她說:“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貴在堅持,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學生會在日復一日的課堂中把積累的‘雪球’越滾越大。”
二是用“合并同類項式”法進行教學。例如上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這一課時,姜樹英就把魯迅先生的《一面》聯系起來教學。由于這兩篇課文當中都有人物外貌描寫的語段,把這些語段放在一起比較,學生的印象會比較深刻并且容易把握住知識點。等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后,姜樹英還會根據教材需要來對知識進行遷移,或動筆寫一寫,或用嘴說一說。又如上完《少年閏土》一文中關于“捕鳥的連續動作”這部分內容時,姜樹英會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爸爸”和“伯父”為車夫包扎的連續動作進行“合并同類項式”教學,指導學生寫作。
三是見縫插針式的訓練。該訓練主要是運用于仿寫句式、句群及段落的開頭結尾中。如讓學生寫《少年閏土》的開頭(要求學生掌握由場景描寫引出人物的寫作方法);《少年閏土》:“啊!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們所不知道的!”(要求學生在描寫人物中加一兩句議論);《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處少,為別人想得多。”(讓學生掌握文章結尾點出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簡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簡約化
怎么樣才能做到教學內容、過程簡約化?在上《紀昌學射》這一課時,姜樹英是這樣做的:引導學生把學習內容鎖定在“飛衛師傅怎么教紀昌學習射箭”以及“紀昌怎么學習射箭”這兩個問題上。學生只要自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去品析,就可以知道師傅怎么教,徒弟怎么學。然后,姜樹英再讓學生反復品讀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她運用“創設情境,引出課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運用新知—反饋矯正,激勵評價”的“五步教學法”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在整堂課上,姜樹英順應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問題,將教學環節簡約化。
姜樹英說:“上閱讀課可以說容易也可以說不容易,容易的是就閱讀課所探討的知識也就這么幾點——字詞句段篇,萬變不離其宗;難的是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扎實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她盡量體現“簡約而不簡單”這一教學思想。“簡約”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選材上“少而精”,素材做到“一材多用”。
有效——目標清晰、內容適量、教法靈活
“我發現大部分同學都把‘垂’字寫錯了,把最后一橫寫得最長。老師教你們一個即使忘記了也很容易想起來的方法,請大家張開手指跟著老師的動作,仔細聽老師說。(在姜樹英的示范下,學生均張開左手掌,拇指微翹)拇指像‘垂’字的哪個筆劃?”姜樹英邊做動作邊對學生說。“就像是‘垂’字的第一筆‘撇’。”一學生答道。“聰明!咱們再看食指,就像是‘垂’字的第二筆‘橫’,那中指呢?”姜樹英又問道。“中指像是‘垂’字的第三筆‘橫’。”聽到學生的回答,姜樹英伸出了食指和中指,說:“請大家比較比較,中指和食指哪個長?”學生毫不猶豫就答是中指。姜樹英繼續引導:“‘垂’字的第三筆的‘橫’比第二筆‘橫’長。再看無名指和小指,對比‘垂’字下面的兩橫,你發現了什么?”馬上有學生回答:“我發現了無名指和食指長短相差不大,說明‘垂’的倒數第二‘橫’和順數第二橫的長度基本一致,而小指即‘垂’字的最后一筆是最短的。”姜樹英微微一笑:“分析得很有道理,現在你們還會把最后一橫寫成最長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不會了。”有一個同學說:“除非小指長得特別長的人。”學生都哄堂大笑起來……
這是姜樹英上《鯨》課文中學習“垂”這一比較抽象的生字時運用“動作演示法”教學生認字的情景,由于師生共同用動作演示“垂”字,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記憶力也得到了鞏固。這樣的記字法既有趣又有效。
姜樹英過去一直以為六年級的學生有能力自學詞語,所以平時的詞語教學總是讓學生自學。有一次,她突然“襲擊”,點名讓幾個學生到黑板聽寫詞語。姜樹英才剛讀了幾個詞語,全班就突然哄堂大笑起來,她隨學生的目光往黑板上一看,原來,有一個學生把“生機勃勃”寫成“生雞伯伯”。在學生笑聲的背后,姜樹英看到了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對詞語的意思不理解,透視出教師的詞語教學不到位。從此之后,她十分注重詞語教學,不再是簡單地以詞解詞,而是根據詞語的不同特點,采用各種方法,多方面地對詞語進行朗讀、理解、感悟,并以此為基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體會。
姜樹英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學習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由于具有“真實、扎實、簡約、有效”的教學風格,姜樹英曾于2005年獲自治區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2007年獲自治區小學課改探究課教學評選語文教案初評一等獎、現場教學比賽獲二等獎,2009年在自治區“名師大課堂”教學比賽中獲一等獎等榮譽。
(姜樹英,女,小學高級教師,現為貴港市港南區八塘鎮中心校副校長,享受貴港市政府特殊津貼,廣西21世紀二期園丁工程語文骨干教師,2011年自治區基礎教育名師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責編 阮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