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甬劇,對探尋地方性傳統小劇種在新時期的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百年來,從串客——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直至當下的新甬劇,它曾一度輝煌。自誕生之日起,甬劇在化妝、服裝和舞臺布置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藝術特色。如今的“天下第一劇”面臨眾多挑戰,打造精品,培養人才,加大創新力度,不僅能為寧波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新一輪的契機,于其他地方小劇種的保護傳承亦不失為優秀的借鑒。
【關鍵詞】甬劇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16-02
一 甬劇的歷史淵源
甬劇,源于田頭山歌,歷經串客——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新甬劇這五個階段,辛酸的沉浮使其具有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1.串客的誕生
發源于浙東農村的甬劇,其最初可追溯到人們勞動之余哼唱的民間歌謠——田頭山歌和對山歌,以及每逢喜慶之際的文娛表演——馬燈班之類。特色鮮明的表演,使萌芽時期的甬劇便有了奪人之勢。田頭山歌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用當地的方言歌唱的一種民間藝術。稱其為一種民間藝術起于其隨性而唱,輕松愉快的形式以及反映的是勞動人民最自然的生產生活。
甬劇《金生弟》中有一段唱詞:“瑞香寒語正月正,金生上工到我門。我看金生年紀小,做事勤勞人聰明。”① 這是一段反映金生上門打工的經歷,用詞雖顯得簡單樸素,卻充斥幽默詼諧的氣息,七言的形式給人一種隨意又不乏工整之感。又如先秦歌謠中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② 此獵歌反映當時狩獵的真實情景,整首歌謠僅由四組動賓短語組成,精簡中再現遠古時代的狩獵生活。此般正是田頭山歌與先秦歌謠的微妙關系。一人獨唱的田頭山歌的發展,兩人對唱的對山歌亦隨之興起。明末清初,一種新穎的說唱藝術——“唱新聞”正式誕生,其是在田頭山歌和對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唱新聞”成為了日后“串客”曲目的雛形。
2.甬劇的發展
18世紀初,“馬燈班社”涌現于寧波一帶,以業余的形式歌唱男女愛情生活,觸動了沿海船夫婦女對親人思念的情愫,故而贏得她們的青睞。漸漸地,“馬燈班”由業余走向半職業的性質。這也就是甬劇的幼年時期——“串客時期”(18世紀末至1880年)。① “串客”“串客班”的出現,藝人由業余走向職業,同時標志著“寧波灘簧”時期的到來。確切地說,時間、地域的不同產生了兩個不同意義的時期——“串客”時期與“寧波灘簧”時期。1880年,奉化藝人鄔拾來帶著自己組織的“串客班”來到了上海茶館演出,并將“串客”改名為“寧波灘簧”。當時的“男小旦時期”是相當出彩的。盡管演出的舞臺背景、道具、服裝等都十分簡單,演出布景也僅“一桌兩椅”,卻在那時誕生了兩代男小旦。正當第三代男小旦出爐之際,女小旦開始崛起,這正是甬劇后來發展的主要力量。
“寧波灘簧”時期在上海的演出劇目大多是源于寧波“串客”時期的劇目,在此基礎之上,也編排了不少新劇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并在表演風格上別出心裁地以“半現實,半程式”的風格,博得了當時上海觀眾的喜愛。然而,知名度日益提升的“寧波灘簧”卻因灘簧藝人莜文斌的一句唱詞得罪了舟山老板朱寶山,莜文斌在《賣橄欖》中這樣唱道:“犯關犯關真犯關,阿拉娘舅叫豬頭山。”正是這句唱詞引起了一場風波,遂將“寧波灘簧”改名為“四明文戲”。縱使改名換姓,甬劇的道路亦萬般艱難。藝人們曾多次遭到如警察局、教育局的插手,矛頭直指“寧波灘簧”,稱其有傷風化。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戲班紛紛解體,次年,部分演員以“改良甬劇”為旗幟試圖振興甬劇。此后,甬劇又歷經10年之久的改良。幾經沉浮,終于逐步邁入新甬劇時代。
二 甬劇的藝術特色
探索甬劇革新發展之路時,我們除了從甬劇本身著眼,結合甬劇的發展史、自身特點與時代背景等來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我們還能另辟蹊徑地觀察其他優秀劇種在舞臺設計、化妝服飾上的革新之法,以達到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之效。
1.舞臺設計藝術
在舞臺效果的打造上,越劇下了番苦工夫,從“一桌兩椅”發展到詩情畫意的舞臺藝術風格,帶給觀眾視覺的盛宴。布景的改革,隨著越劇文學創作藝術的提高,布景開始注重意境之美,虛實結合的感官效果。越劇人探索出了諸如寫實型布景、虛實結合型布景、中性和特性的布景、裝飾性布景、借鑒民間藝術風格的布景等,做到了經典藝術與現代美學的結合。燈光的設計不僅關注照明與氣氛的渲染,而且采用多光源、多角度的布光,吸取話劇的燈光特點,增強表現力。
甬劇亦是從“一桌兩椅”的簡陋道具組合,至如今各種燈光效果的加入,實地場景的模擬,大幕的配置和各種現代設備的運用。如此絢麗的轉身,使人驚嘆如今甬劇的舞臺布置也成為一大亮點。舞臺設計較為成功的作品有《亮眼歌》《愛情十字架》等,其中《典妻》廣受好評,其舞臺背景布置可謂是作品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潺潺流水的江南水鄉場景出場便奪人眼球,富有美感的詩意化在舞臺流動,使臺上的清風都帶上時代的特色。滿布青苔的石板,朦朧的霧氣與悠長音樂相和,大自然的氣息慢慢醞釀。帷幕開啟,精美的舞臺設計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2.化妝服飾效果
40年代的越劇已開始使用油彩化妝,服裝樣式上結合劇情要求、情感表達來專門設計色彩、質料等,藝術表現特色的發展就此拉開帷幕。隨著陳舊衣衫、長袍的消失,出現了專門的服裝設計,在探索與積累的道路上,越劇形成輕柔、淡雅、清麗的獨特風格,別具風采。在近期的折子戲中的一折《春香傳·愛歌》中我們便可窺見一斑,劇中人物身著韓版服裝,落滿櫻花,身系朝鮮鼓,全新演繹,霎時一股異國風情撲面而來,給予人們越劇新印象。
甬劇的化妝藝術隨著女小旦時期的到來漸漸走上了舞臺。其油彩化妝始于1950年。此前一般用鉛粉、鍋底煤黑以及紅紙沾水敷臉化妝,到后來大部分演員用水粉化妝。服飾效果于“改良甬劇”時期得到重視,并開始依據不同角色選擇不同服飾用料。男女服飾的講究,帽子等的配置都加強了服飾帶來的視覺效果。越劇的與時俱進、創新革新,使其在戲曲界成為一朵不敗的奇葩。而革新道路上行進的甬劇可以以越劇為照,借鑒學習,突破創新。
三 甬劇的傳承發展
“文革”的摧殘、當下人才的缺失、資金的匱乏以及現代技術的沖擊,甬劇面臨著改革與創新。她緊跟時代的步伐,利用有限的資金創造出無限的財富,進而引領浙東文化。
1.甬劇的改良發展
甬劇史上著名的“改良甬劇”階段的出現并非偶然。在“女小旦時期”因演唱內容陳舊、表演不真實以及其他劇種的影響失去了一大批觀眾,加之抗戰爆發,巨大的現實性因素下,為了生存甬劇不得不走上改良的道路。為了振興甬劇,藝人們打出“阿拉甬劇改良了”的旗號,請了專門的文明戲導演,部分藝人開始學習話劇“文明戲”的一些唱腔花式,上演了時裝大劇、“西裝旗袍戲”等。在此時期,甬劇在舞臺、燈光、布景等方面皆有較大改進,誕生了有名的《啼笑因緣》《金生弟》和《天字第一號》等劇目。
“文革”解散了一大批劇團,直至1976年,“寧波市甬劇團”得以重建。寧波市文化局相當重視對青年演員的培養,于1980年創建了“甬劇藝術培訓班”,招收了男女學員和樂隊,對他們進行了強化培訓,并開設各種課程,包括語文、政治等以提高青年演員的文化素養。1982年,培訓班參加了戲曲“小百花”匯演。為了進一步增強劇團的藝術實力,1993年劇團又招收了一批青年人才。青年學員質量的提高,使得寧波市甬劇團的演出水平進入了新的高度,劇團排演了很多優秀劇目,如《雷雨》《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
盡管這一系列的改革發展對振興甬劇有著一定的影響,卻始終無法令其重振當年的輝煌。正如當紅甬劇花旦所言:“今天我們的甬劇團,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團’,即一個劇種(甬劇),全國只剩我們一個劇團在演出。”③ 相似劇種如滬劇、越劇等也都歷經滄桑百年,期盼革新飛躍。當下甬劇改革之路亦是困難重重,諸如人才缺失、資金匱乏、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沖擊等,使甬劇始終處于改革發展的緊張狀態。
2.甬劇的保護傳承
甬劇現今不溫不火的處境可歸結于以下原因:
第一,觀眾群體的斷層。因甬劇產生于民間,發展于民間,藝人們對陳舊的劇本過于鐘情,常常依據原劇本改革,遺憾的是原劇本所傳遞的信息早已脫離時代潮流。相比刺激的3D畫面、天馬行空的故事情節,甬劇的柔和情節、簡單的舞臺布置、說故事的傳統表演,著實不能引起現代人的關注。打造精品,讓劇本改頭換面是當今甬劇改革的一大突破點。從現代化、都市化的特定社會背景著眼,加強對舞臺布景、燈光效果的投入力度。在劇本的整改中,從獨特的視角切入,加強對劇本內容的細膩描述,營造情節跌宕起伏,畫面如臨其境之感,此般才能打造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今后甬劇的發展也將會步入正軌。
第二,人才的培養和創新的力度。這涉及資金的投入,自2001年起,寧波市每年投入500萬元用于文化事業的專項資金。為使該資金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政府各部門的協調以及資金的投入方向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資金使用,譬如創建專門的培養機構,選拔優秀人才,進一步為甬劇注入新鮮血液。精品的打造離不開向各劇種的學習,需要不斷借鑒其他劇種的成功經驗,不斷探索創新,結合寧波獨特的地域文化、經濟優勢,聚集人才。
曾經的“串客班”正是由于“亂彈班”的加入而逐漸繁盛于世,良好的演出效果不僅是因為“亂彈班”優秀劇目折子戲的融入,更有其經典唱腔和表演形式的滲透,使其成功轉型為戲曲藝術。再如,優秀越劇人關注時代風云,姚水娟時代的革新,大膽采用文人編劇,反映抗戰主題,成立了第一個專業編劇。袁雪芬時代的《祥林嫂》被贊譽為“新越劇的里程碑”,國難民艱社會現狀引發群眾熱議。這些都啟示著我們,一個劇種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變化,唯有緊跟時代的步伐,體現時代的要求,才能歷久彌新。并且甬劇的創新不可僅局限于本市人民或本國人民,要將地域文化帶出寧波,進而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綜之,甬劇植根于寧波文化,盡管時過境遷,沒有了當年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也沒有了“捌”家爭鳴,如今僅剩下一個劇團、一種聲音。也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將甬劇傳承發展下去,使其行走于寧波文化的前端,成為傳播浙東文化的使者,不斷為寧波文化的發展創造契機。這才是甬劇,養育著我們又不斷給予我們希望的“天下第一劇”。
注 釋
①蔣中崎.甬劇發展史述[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25~26、55
②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③史鶴幸.甬劇史話[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132
參考文獻
[1]蔣中崎主編.甬劇發展史述[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
[2]史鶴幸.甬劇史話[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3]董陽煥.甬劇音樂[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薛若林、史小華主編.甬劇《典妻》評論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5]李蔚波主編.寧波曲藝志[M].寧波:寧波出版社,1999
[6]徐宏圖.浙江戲曲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7]潘莉.寧波曲藝與寧波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8]馬向東.越劇[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9]郁賢皓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