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30年代,在國內鄉村運動和西方鄉村教育運動的影響下,梁漱溟以鄉村教育為著力點在山東鄒平開展了一場建設鄉村、復興國家的鄉村教育實驗活動。盡管梁漱溟以鄉村教育開創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實效,但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色彩不可能得到廣大農民的真正擁護。
【關鍵詞】梁漱溟 鄉村建設 鄉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31-02
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是一種極具時代特征和個人特色的理論。他不僅是一位坐而論道的思想家,更是一位身體力行的社會活動家,尤其是他對自己鄉村建設理論進行了多年的實踐。鄉村建設運動就是他精心設計的以儒學為指導思想的復興民族、建設國家、解決中國問題的整套政治方案。本文探討的就是梁漱溟山東鄉村教育實驗活動。
一 梁漱溟鄉村教育實驗的緣起
1.國內鄉村運動的促使
20世紀初,國內社會激烈動蕩,洋務救國與實業救國的破產使教育救國的呼聲綿延不斷。一大批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企圖以教育為手段通過改造鄉村來救濟中國,其中較為有名的有:晏陽初的定縣平民教育、陶行知的曉莊生活教育、黃炎培的徐公橋職業教育以及高陽、俞慶堂的無錫民眾教育等。他們對教育的重視、對農村的重視,使梁漱溟深受啟發。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的影響,也促使梁漱溟決定開展鄉村建設運動。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的高漲,尤其是農民在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革命熱情和巨大力量,使梁漱溟對農民和農村有了新的認識,認識到了農民和農村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這些認識使梁漱溟相信鄉村建設是解決中國問題、實現民族自救的唯一途徑。
2.西方鄉村教育運動的啟發
19世紀以后,國外興起的鄉村改進的思潮,直接影響了梁漱溟在山東的鄉村建設實踐。影響較大的首推丹麥。丹麥的鄉村改造是通過民眾教育,主要是農民教育實現的。以格龍維、柯爾德、施洛特為代表的丹麥教育家,提倡民眾高等教育,推進鄉村社會的改進與合作事業的發展。他們通過民族文化和歷史的教育,激發青年農民的心理與情緒,喚起民族精神的覺醒,進而促進社會和經濟的進步。民眾教育使頹廢的丹麥人平添了無限活力,促成了丹麥鄉村社會的進步、農業的發展、經濟與政治的成功,乃至整個丹麥民族的繁榮與強盛。丹麥教育的成功使梁漱溟看到了中國農村的希望。
美國的鄉村運動也引起了梁漱溟的注意。美國自19世紀產業革命推進之后,鄉村運動即已醞釀。1909年羅斯福總統召集了“鄉村生活會議”,發動了鄉村生活改進運動,設立了鄉村生活改進委員會,統理鄉村生活的改進。與此呼應,教育界提出鄉村教育議案,主張鄉村教育“以保留兒童與成人居鄉”“以預備農業生活”“以養成公民的農民”為目標,使鄉村學校成為鄉村社會的中心。既教授一般文化知識,也教授包括有關農業和鄉村生活的種種知識,同時還注意教授“增廣見識的文化”,使鄉村人民成為“機警的、愛國的、思想高尚且又安于隴畝”的公民。美國的鄉村運動,特別是其教育思想,給了梁漱溟許多啟發,取得的成就,堅定了梁漱溟從事鄉村建設的決心。
二 梁漱溟鄉村社會反思與教育構想
1.鄉村社會反思
鄉村社會反思要從農村社會的現實出發,發現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梁漱溟根據他對中國社會問題的特殊認識,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調與重建理論”。他認為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和“調和持中”的特殊社會。在西方文化進入以后,中國的傳統社會組織結構被破壞了,陷入了一種“舊轍已破,新軌未立”的境地:文化失調,社會陷入一片混亂狀態,社會問題叢生。這種文化失調,便是西方“都市文明”對中國“鄉村文明”的沖擊。
要解決這種文化上的失調,就要構建新的社會組織。梁漱溟試圖在儒家文化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社會組織,并吸收西洋物質文化的長處,用教育的手段普及文化知識,引進科學技術,走一條從農村引發工業,以鄉村為本而繁榮都市的道路。他認為“若能走這條道路,則鄉村必得救,中國必得救”。而實現構想的依靠力量在于知識分子和鄉村居民的結合,即走鄉村運動。
2.鄉村教育構想
梁漱溟認為,解決中國文化失調必須依靠鄉村建設。而鄉村建設依賴于鄉村教育,鄉村教育是以鄉村建設為目標。因此,鄉村建設必須依靠和倚重鄉村教育,使教育在鄉村建設中居于領導地位。梁漱溟認為,只有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以此恢復倫理本位的社會禮俗和秩序,建設起符合中國社會要求的社會禮俗和秩序,鄉村建設才有希望,中國才有希望。因此,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是以組織鄉農學校為出發點,培訓鄉村領袖、成年農民和學生。在他看來,一旦鄉村學校真正發生作用,鄉村多數人的注意力與活動力均得到開發,新政治習慣培養成功而完成縣自治,研究試驗縣就算大功告成了,即可將之普及。
三 梁漱溟鄉村教育實驗的內容
1.鄉村教育組織形式
根據當時中國鄉村的實際狀況,梁漱溟的教育實驗主要是通過鄉農學校的組織機構展開的。他在《告別山東鄉村工作同人同學書》中指出:鄉農學校一面為社會教育民眾訓練機關,一面又是下級行政機關,也就是政教合一的農村基層組織。梁漱溟認為只有通過鄉農學校的形式,把鄉村組織起來開展自救,才能解決中國鄉村存在的種種問題,故鄉農學校既是教育機關,又是梁漱溟實行“鄉村建設”的組織形式。
鄉農學校按入學的范圍劃分,有村學、鄉學,村學是鄉學的基礎,鄉學是村學的上層。按學業程度劃分有普通部、高級部。按年齡劃分有兒童部、少年部、成人部、耆老部。按性別劃分還有婦女部。它既是社會教育機構,又是學校教育機構,不僅要擔負社會教育的任務,還要完成學校教育的任務。
2.鄉村教育課程設置
村學與鄉學均有校舍、教師和一定的課程,這與普通的學校無異,所不同的是村學與鄉學依教育對象的不同將學眾分成四個部分施教。
第一,成人教育部。農閑時上課,所有男性成人均須參加。授課時間為每晚7~9時。課程有公民學(故事、時事和“精神訓練”等)、識字、基礎知識、唱歌、武術等。課程設置以“因時因地制宜”為原則。1935年后規定16~30歲的成年男子須參加為期7周的集中學習。
第二,婦女教育部。一般為下午開課,以婦女為教育對象,課程基本與男性成人教育相同,同時還增加了育嬰及家政等內容。
第三,兒童教育部。每天上課(婦女上課時只上半天),農忙時停課。課程有國語、算術、常識和公民等。以“適用”為原則,重視精神陶冶。
第四,高級部。高級部課程以受過四五年以上教育的青年學生為主要對象,目的是為了培養鄉村建設干部,課程以歷史、地理和農村問題為重。
梁漱溟認為,鄉農學校是廣義的,學校式與社會式結合,從日常工作入手,其課程可分為“恒常”與“特殊”兩大類。前者是各校共有的課程,包括識字、唱歌等普通課程和精神講話;后者是各校根據自身生活環境需要而設置的課程。無論哪種課程,都強調服務于鄉村建設,密切結合鄉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
3.鄉村教育課程內容
梁漱溟在鄒平設立的鄉學、村學,既是教育機關,又是行政機構,是所謂“政教合一”“以教統政”的組織。鄉村教育較廣泛,側重于農村社會的實際,主要包括倫理、風俗、職業培訓、技術傳授、軍事訓練等內容:(1)村學、鄉學設兒童公學處、小學部、職業訓練部,因陋就簡、隨處施教,注重對合作社職員、社員冬春訓練蠶業、機織傳習等;(2)推行各項改良措施,如禁纏足、戒早婚及買賣婚姻、禁煙、戒游墮、戒斗毆、農業改良、造林、修路、講衛生等;(3)扶助農民組織生產、消費、運銷、信用各種合作社,以辦生產、運銷社為主,把合作社作為從經濟上組織農民的主要手段,輔以技術指導、良種推廣,推動合作組織普遍發展;(4)辦理鄉村自衛,自衛組織名為“聯莊會”,辦理聯莊會訓練班,維護治安,防護青苗。
同時梁漱溟還認識到,鄉村教育應以人生行誼教育為立足點,著重激發人們向上欲求的人生態度,然后發達其他知識技能。因此,梁漱溟十分重視精神陶冶,在針對農民的教育中開設了“精神陶冶”的課程,并且把精神陶冶的內容定為三個方面:“合理的人生態度與修養方法的指點,人生實際問題的討論及中國歷史文化的分析。”三者都以民族精神為核心,宣揚中國文化的根本,即人類的理性,即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目的在于使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其如何為人的至德的道理。
四 梁漱溟鄉村教育實驗的評價與反思
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實驗作為一種開拓性的嘗試性的教育實驗活動,建立在梁漱溟對當時中國農村問題深刻剖析的基礎之上,并力圖找到一條解決的途徑,是對中國教育問題的積極探索。同時,也是他自己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的具體運用,試圖通過教育來開出鄉村建設的新風氣,造成鄉村建設的新潮流,挽救數十年來鄉村破壞,從而促進整個農村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借以解決中國文化的復興與中國民族的自救問題。因此梁漱溟在鄒平的實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教育改革視角,實現了從城市向鄉村的轉移,是一種進步。但是,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思想主張以社會改良取代社會革命,其本質是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這場鄉村建設運動根本不觸動封建勢力,不涉及土地問題,而是要在恢復“倫理本位”社會的基礎上,由知識分子領導,依靠封建軍閥官僚的支持,通過鄉村教育來解決鄉村建設問題,這就注定它不可能得到廣大農民的真正擁護。但這些畢竟如實地反映了特定時代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鄉村教育的見解。
參考文獻
[1]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梁漱溟.梁漱溟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
[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孫遠方、吳振文.梁漱溟與鄒平“鄉村建設”[J].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12)
[5]張麗娜.梁漱溟農民精神喚醒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啟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