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概述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觀點的基礎上,本文著重闡述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更新教育理念;創造和諧寬松的課堂心理氛圍;培養學生的個性;重構新型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人本主義 基礎教育改革 啟示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36-02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和弗羅姆等。人本主義理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研究學習問題,即從學習者潛能的發揮、自我實現及個人意義角度思考學習問題。它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習過程,主張學習者積極、自發學習,重視需要、動機、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強調經驗、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一 人本主義的教育觀
人本主義的教育觀“主張學校和教師首先應把學生看作‘人’,相信他的本性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反對把學生看作‘較大的白鼠’和‘較慢的電子計算機’,也反對那種認為學生具有自私的、反社會本能的主張”,強調學生是一個有思想、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種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育與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只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變化,為學生的人格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不僅將他們視作教育的對象,更應切實地將他們看做是教育過程中的平等參與者、合作者、教育與自我教育的主體。
二 人本主義的學習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十分重視經驗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不同經驗的兒童對于某一特殊事物的反應方式和反應水平往往是不同的。兒童的知覺帶有高度的個人特點,而這些特點常常會影響他們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完全無視個體的種種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對個人的意義,這是對學習過程的簡單化詮釋”。人本主義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和感受,認為沒有感受的學習不是人類的學習。這里的感受指的是一種特殊的感知,它既不是單純地聽,也不是單純地看,而是思維和各種感覺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綜合效應。沒有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任務中的教師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
三 人本主義的教師定位
人本主義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促進者、合作者、幫助者、鼓勵者、傾聽者。羅杰斯認為,“個人通常是根據事物與自我概念是否一致而表現出不同行為方式的。一個人如何看待他自己,這對于理解他的行為很重要。一個人做什么,甚至他的學習達到什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自己的看法。教師對學生的看法,通常會影響學生對他自己的看法,進而反映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因此,教師應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鼓勵者,起到支架的作用。
四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
1.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則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提倡學會學習的思想,倡導有意義學習的理論,弘揚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動力功能,主張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和積極的自我觀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從而使學習者真正成為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因此,教師不能把學生視為一只較大的“白鼠”或一臺會說話的微型計算機,隨心所欲地往學生頭腦中移植知識。要知道學習過程不是一個單純的認知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知、情、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情感在學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缺乏情感的認識是膚淺的,缺乏情感的教學是枯燥乏味、失敗的教學。只有重視情感教育,才能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興趣品質。
2.創造和諧、寬松的課堂心理氛圍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應該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引導者,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要達到此目的,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來促進學生學習。在我國傳統的文化教育中,以知識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現狀主宰了整個課堂。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生是一個有獨特經驗和價值的生命個體,要為學生營建一種自由的學習空間。羅杰斯指出:“治療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賴治療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賴于治療者是否具有某種態度。”教師要積極關注并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用心去傾聽、去體驗,更多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從而有效地影響他們。
3.發展學生的個性
人類社會中,人的個性的獨特性是人類多姿多彩的燦爛文化積淀的結果,也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重要源泉,個性發展的程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可以說,全體社會成員個性發展的水平越高,社會總體的創造力也就越大。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就蘊藏在個人的獨特性之中。沒有個人個性的充分發展,沒有無數個性獨特的人才的健康成長,就沒有人類社會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平凡的教育是教育者期待受教育者成為預想的那種模式,卓越的教育是教育者期待受教育者成為使教育者大吃一驚的人物;平凡的教師讓學生聽懂,卓越的教師讓學生創造;平凡的教師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卓越的教師使學生成為自己靈魂的工程師”。
4.重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就構建師生關系的目的和影響作用而言,師生相互作用的終極目標是提高師生的身心素質,是一種向學生一方傾斜、以學生為主體的關系,通過認知、情感溝通和行為目標協調而形成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以別無選擇必須相互接納為前提的師生雙方整個精神世界的碰撞和交流,既具有一般人際關系的情感基礎,又有一般人際關系無可比擬的崇高目標指向和科學的交流方式。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和睦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學習、生長和人格充分發展的條件。促進意義學習的關鍵乃是教師和學生關系的某些態度品質。第一,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第二,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第三,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重視他們的感情和意見;第四,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
參考文獻
[1]高覺敷.西方心理學的新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祝勝碩.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關于“人際關系”的思想對教育的啟示[J].浙江大學學報,1998(4):153~157
[3]張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礙創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2(6):1~5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