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全面闡述了其實用主義的教育理論,實質上,這也是他的教育社會觀最集中、最完美的體現。杜威認為,教育是社會生活的需要,是社會的職能,同時又能改造社會。實現民主主義是他的社會理想,而教育則被他視為實現這一理想的首要工具。
【關鍵詞】杜威 民主社會 民主教育 改造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47-02
19世紀的美國學校教育有兩個主要的問題:一是脫離社會,二是脫離兒童,而杜威的整個教育體系都是在圍繞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基礎上建立的。他認為,教育的起點是個體的心理特性,歸宿點是社會的發展。這種觀點使他將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威的教育理念就是為了解決美國當時存在的實際教育問題,以便使教育能更好地適應乃至改造當時的社會,因此在發展自己的觀點時,他始終將教育與社會聯系在一起進行探討。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的序言里寫到:“本書體現我探索和闡明民主社會所包含的思想,和把這些思想應用于教育事業的許多問題所作的努力。”由此可以看出,民主社會與民主教育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就構成了杜威的教育社會觀。
一 教育的必要性和社會的教育性
在《民主主義與教育》的首章,杜威論述了一般意義上的教育的必要性和社會的教育性。他認為,對于生物個體而言,個體通過不斷地自我更新,對環境不斷地適應和改變,才得以繼續生存下去,這也構成了生物個體的生活。同樣對于整個群體來說,每一個成員的生和死這些基本的不可避免的事實,就決定了自我更新是必須的,群體的自我更新依賴于群體中新老成員之間經驗的傳遞和重新創造,但由于新老成員之間的知識、技能、習慣、興趣等的差距,在這一傳遞過程中,教導和學習就成為必要的事情了。
同時,在群體成員之間乃至不同群體之間都需要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溝通的接受者就會獲得擴大和改變的經驗,其知識和態度等也會相應地有變化,從這個層面上看,一切溝通都有教育性,即群體的共同生活過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這樣看來,教育就是社會群體賴以維持其繼續生存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需要了,而群體的共同生活又為教育的需要提供巨大的刺激和實現的條件。關于這點,杜威最后提到,“教育和社會生活的關系,正如營養和生殖與生理的生活的關系一樣”。
二 民主社會與民主教育
要深入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必須首先明白“民主社會”的含義,因為民主社會就是杜威心目中的“理想國”,也是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最佳實施場所和最終歸宿點。按照杜威的觀點,衡量民主社會的標準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社會成員共同利益的多少;二是各社會群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的自由程度。在專制的社會里,人們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少數人享有特殊的利益,人們共同享受的利益不平等,特權階級和受奴役階級之間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不同,相互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很少,并且不給予提倡,各自局限于片面而畸形的發展。而在民主社會里,卻有許多人人共享的利益,人們自由交往,互敬互愛。“倘若一個社會,它的全體成員都能以同等條件,共同享受社會的利益,并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生活的相互影響,社會各種制度得到靈活機動的重新調整,在這個范圍內,這個社會就是民主主義社會。”
杜威認為,在民主主義社會里,必須有一種教育,“使每個人都有對于社會關系和社會控制的個人興趣,都有能促進社會的變化而不致引起社會混亂的心理習慣”。他在書中還說,“柏拉圖的教育哲學在形式上和自己的觀點相同,柏拉圖深信,如果每個人都從事具有天賦的活動,個人就會愉快,社會的組織完善;而教育的首要功能就在于發現他的天賦并訓練有效地利用這種天賦”。但由于他試圖將人劃分為不同階級,以階級作為社會的單位,而不是把個人作為社會的單位,從而放棄了這個(教育的)理想。
三 學校教育與社會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社會生活的需要。在野蠻未開化的時代,群體中未成熟的成員通過直接參與成年人的活動,學習成人的風俗習慣,獲得他們的情感傾向和種種觀念,這個時候的教育是非正規的、偶然的教育。但隨著文明的進步,社會變得逐漸復雜,新老成員之間的差距擴大,通過直接參與成人活動來進行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如果沒有正規的教育,將不可能傳遞一個復雜社會的一切資源和成就,因此就需要專門的機構來對年輕人進行教育,同時當相當部分的社會經驗用文字記錄下來,并且通過書面符號進行傳遞時,學校便產生了。學校的產生解決了社會教育的一部分難題,但也帶來了新的危機,當文化的表達和傳遞越來越依賴于文字,人們就誤以為學校的任務就是教導青少年識字讀書,教育理論和實踐也就步入歧途。杜威為了改革傳統教育,把兒童從書本記誦中解放出來,強調注重兒童的經驗和參與,創造出了嶄新的教育理論。
1.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那么怎樣實現這種理論呢,杜威的回答是“學校即社會”。“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進去,所需要的態度不能粘貼上去”,一個人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他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當個體逐漸參與到所屬群體的活動,他們的傾向才能不知不覺地得到更為深刻和更為密切的教育陶冶。一個社會培養未成年的成員就是通過控制他們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中活動和思考來實現。而當學校出現后,學校將變成一個特殊的環境,一個雛形的社會,這個特殊的環境將致力于關心培養未成年人的能力、生活習性、行動傾向等。杜威認為,這個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功能:一是簡化和安排所要發展的傾向的許多因素;二是凈化現有的社會習慣并使其觀念化;三是創造一個更加廣闊和更加平衡的環境,使青少年不受原來環境的限制。
2.教學與社會
杜威認為,不民主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科學方法并沒有成為人們處事和解決問題的手段。作為改造社會的最好工具,教育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培養青年,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但當時的教學方法并不科學。學生用現成的教科書,而教材均由專家運用所謂的科學秩序編纂,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學到的是“科學”,而它僅僅是一種觀念,不是科學的方法,毫無意義。這種教法使科學與有意義的經驗彼此分離,沒有產生聯系。
民主主義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反省思維能力的公民,這種公民能夠積極參加社會改造。基于此,民主主義教育所培養的不是現有社會的消極適應者,而是改造現有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對這樣的人,不能寄希望于已有的教學來培養,要靠科學的方法,即科學化的教學方法來造就。“五步教學法”就是科學方法在學校里的具體應用,從表面上看,“五步教學法”似乎是想把學生都培養成科學家,但實質上其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具有民主的態度,民主的態度和科學的態度兩者是一回事。科學的精髓是實證,用事實來檢驗真理,而在整個科學方法中最古老的就是民主的方法,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說,每個人都可以說,這就是一種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如果把這種態度和精神應用于社會生活,就是民主。
3.課程和教材的社會性
課程和教材作為學生學習內容的載體,自然受到杜威的重視。杜威認為,一個課程計劃必須考慮課程能適應現在生活的需要,選材必須以改進我們的共同生活為目的,課程編制的標準要用廣泛的人類標準,能反映人們的共同生活,這樣才能維持民主主義社會。而教材也必須與人類的共同利益有聯系,只有這樣才是人類化的教材,教材只有能促使年輕人認識他們現有經驗中所含意義的作用,教材自身才有價值。“承認教育的社會責任的課程必須提供一種環境,所研究的問題都是有關共同生活的問題,所從事的觀察和傳授的知識,都能發展學生的社會見識和社會興趣。”社會性的主動的作業是杜威所倡導的課程和教材的中心。杜威說:“我所說的教育是指兒童的一種活動方式,它重演某種社會生活所進行的工作,或者同這種生活平行。”主動性的作業被杜威看得如此重要,是因為在杜威眼中它們可以代表社會的情境。
參考文獻
[1]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2]王紅霞.自由、民主與教育的關系——杜威教育哲學關系的精髓[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2)
[3]袁銳鍔.杜威的課程論探討[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