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更好更快地促進學生學習已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話題。而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勢必要有所改變,以便快速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獲得大量知識和技能。以快速提高學習效率而著名的暗示教學法,或許能在更好更快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我國學者對暗示教學法進行了翔實的研究,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暗示教學法的本土化更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暗示教學法 潛力 整體性原理 暗示 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79-02
暗示教學法是以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有關理論為基礎,從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一角度出發,把認知與情感,有意識和無意識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暗示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心理潛力,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由保加利亞生理和心理學家格奧爾基·洛扎諾夫發明的。最初,它是成年人學習外語的速成教學法,后來推廣到各種教學中。自1969年推廣以來,暗示教學法很快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還專門成立有關研究機構進行研究和實驗。暗示教學法已成為20世紀后期出現的教學流派中不可忽視的一支。
一 暗示教學法在我國的研究和發展及其特點
暗示教學法最早是由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洪丕熙教授和外語教學專家吳棠教授率先引入我國的。在當時便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一些大學教授開始研究暗示教學法的理論原理和技術,一些中學英語和語文教師也開始在日常教學中實踐這種教學方法,有人還在物理、珠算、算術等學科領域進行了嘗試,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我國學者對暗示教學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我國學者對暗示教學法的理論原理和方法特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比如,石林老師提出了暗示教學的三個基本原則“愉快而不緊張原則”“有意識和無意識相統一的原則”“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則”;潘海燕老師則在《論暗示教學法的理論價值》中系統地闡述了暗示教學法中所體現的新的理念以及對我國當時教學改革的啟發;王章雄老師在《論暗示教學法的啟發式內核》中詳細地論述了暗示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的區別和聯系;廖坤老師在《洛扎諾夫暗示教學法的技術特點分析》中對洛扎諾夫在實踐中所總結的六種有利于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產生的技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王敏勤老師通過具體的教學實驗研究論述了暗示教學法在“促進學生身心和諧”中的重要位置。
2.在其他學科的應用研究
鑒于暗示教學法在外語教學中的顯著效果,部分研究者開始嘗試在其他學科教學中運用暗示教學法的理論原理和方法技術。例如,王敏勤老師曾做過在數學課中運用暗示教學法來進行教學的實驗,主要借用暗示教學法中的暗示技巧和音樂的作用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啟發學生的思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王學義老師倡導在德育中運用暗示有關的原則、條件和方法。此外,還有研究者嘗試在體育、音樂等課程內運用暗示教學法。
3.注重暗示教學法的中國化問題
對音樂的選擇和教室的布局等一些學習條件的設置,研究者針對東西方文化思維差異的因素,對暗示教學法加以改進,以便更好地適合國內學生。
4.暗示教學法實證研究極少
盡管國內學者對此研究也不少,但多數研究為介紹理論和談授課時運用暗示教學法中的部分方法技術時的感受,進行實證研究的很少,所以研究不及國外細致,取得的效果也不及國外那么顯著。
二 暗示教學法的本土化研究
綜觀暗示教學法在我國的發展,有一種高開低合的趨勢,由剛開始的得到廣泛關注,到后來的逐漸離開人們的視線,再到最后的幾乎無人問津。究其原因,暗示教學法當時之所以受到廣泛的關注,是由于其在實驗室內所得到的顯著效果,是“它能使人一個月學會外語”,但由于暗示教學法本身對教師水平以及各種外界學習條件的要求過于苛刻,而當時國內課堂教學的條件遠遠達不到其要求,因而限制了這一教學法的推廣和普及。另外,暗示教學法建立在生理學、心理學以及腦科學的理論基礎上,而國內在這些領域起步較晚,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所以國內研究者在引進這種教學法時并不能完全領會它的原理、模式、操作注意事項以及本土化問題,再加上國內中小學教育一直受困于應試教育,導致教育單一化、機械化,暗示教學法就失去了得以繁衍的土壤。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要使學生快樂地學習,高效地學習,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得很累,并且效果不佳,而暗示教學法中許多理論和實踐的精華值得我們再次研究和借鑒。
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對暗示教學法作深入細致的分析、簡化,進行中國化改造,配合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相信會創造出切合我國實際的、高效的外語教學法。要解決暗示教學法的中國化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轉變對暗示教學法的傳統認識
要轉變對暗示教學法的認識,暗示教學法不是一種簡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個教學體系。暗示教學法是暗示理論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應用。它不是一種單純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它有一系列的理論基礎、教學原則和教學程序,甚至對教材的編寫也有一定要求,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以往許多教學研究者在對暗示教學法進行研究時,僅僅對暗示教學的一種或幾種方法進行移植運用,在達不到預想效果后就歸咎于方法本身的不當,放棄對暗示教學法的研究和運用。究其原因,就在于許多研究者對暗示教學法的研究僅僅是由于受到其高效性的吸引,而實質對暗示教學法的原理和技術沒能完全理解,不能深刻體會到它的科學性和操作的嚴格性。運用暗示教學法教學,一定要深刻理解暗示教學法的理論基礎,靈活使用暗示教學的各種方法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只進行簡單模仿。
2.對暗示因素的元分析和再分析
在影響暗示教學法的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主要的,如暗示性教師行為、音樂背景、雙層面交流、放松練習、詞語聯想、雙語課文、角色扮演等,我們可以改造并加以利用;而有些因素是我們難以把握或次要的,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時靈活采用,如呼吸技術、身體語言學習、注意的主動態與放松態交替等。因此,教師應透徹知道每個因素的作用,以便依照不同目標、對象、內容、課型、條件和活動采用不同的暗示手法。同時,對于暗示因素的劃分我們可以從其他不同的角度進行,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一定的營養,如關于放松練習、呼吸技術等可以借鑒太極拳的練習。
3.對課程與教材進行重新安排
因為暗示教學法具有“高速度、高難度而又要面對全體學生”的特點,考慮到如何使學生容易理解、記住而又能夠運用,課程的安排不可能隨便設置,而要根據學生的記憶規律和教學活動的需要;教材也是如此,對已有課文要重新編排,特別是按照學生認知和瞬時記憶特點編寫。這一點在過去是阻礙教師運用暗示教學法的重要因素。而如今,由于我國近年來在認知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迅速發展,相應的研究成果為課程與教材的編排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
4.對授課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培訓
在國外,暗示教學老師的培訓課程有一半以上的內容涉及理論研討,因為觀念、理論學習不到家,很難領悟暗示教學的精髓,在具體的教學中也難以靈活應用。所以,我們對實驗老師或授課老師的培訓應該在傳授方法技術的同時,更注重其包含的思想、理論和原則的解釋,使他們逐漸具備教學的理論思維與工程思維。
5.制定一套新的教學效果評價標準
暗示教學重視終結性評價,但更重視形成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因此評價的次數不能太頻繁,但反饋要多樣化,要重進步,講效率,“抓大放小”,高密度輸入,低難度輸出,特別注意能力的形成而不是零碎的知識記憶,注意學生掌握的詞匯、語言的應用能力,如說話的流暢性和得體性、聽力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閱讀的速度和寫作的質與量等。
6.注意彌補暗示教學法的局限性
暗示教學法對發展學生語言的精確性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要時也要采取其他方法配合暗示教學法,使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相得益彰。同時,并非每節課都得重復使用暗示教學法完整的程序,而是視目標、條件、情境和學習者的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石林.暗示教學及其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發[J].當代教育科學,1988(1)
[2]潘海燕.論暗示教學法的理論價值[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0(2)
[3]王章雄.論暗示教學法的啟發式內核[J].教育科學,1992(3)
[4]廖坤.洛扎諾夫暗示教學法的技術特點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3(6)
[5]王敏勤.暗示教學法基本原理芻議[J].當代教育科學,1990(2)
[6]王敏勤.暗示教學法在數學課中的應用與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1988(1)
[7]王學義.德育中運用暗示的原則、條件及其方法[J].教育科學研究,1987(4)
[8]李志厚.暗示教學法研究:歷史、現狀與啟示[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