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德育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性,繼而就如何更好地實施德育進行了概要的論述,希望能為提高初中生的品德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 德育教育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98-02
初中生正處于思想品德的形成時期,所以學校教育對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貼近生活,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率,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 德育在初中教育中的作用
1.確保學校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政治方向
學校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政治方向,是由黨的教育方針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德育內容決定的。在教學和教育活動中,教育工作者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進行四項基本原則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進行道德品質和遵紀守法的教育等,從而使德育目的、任務得以實現。
2.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任務。而德育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和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重大的責任。特別是初中階段,正是年輕一代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為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形成正確的政治態度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抓緊這一時期的德育工作,對學生一生的成長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 加強德育教育的方案
1.老師要把握好管和放的尺度
在信息傳媒發達的社會環境中,學生有意無意中會接收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顯然回避是不行的,實施溫室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實質了。正在發育的初中生,自尊心、好奇心強,獨立意識開始覺醒,對新生事物或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這時,教師和家長越禁止學生就越好奇,越好奇就越想嘗試。但由于他們涉世不深,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就很容易出現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既不能對學生事必躬親,面面俱到,也不能怕管多了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放任自流,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妥當的。應該把教師的疏導和學生的自覺選擇有機結合起來,采用明智、寬容的態度,分析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采取管與放相結合的方式來實施教育。學生不是教師灌輸、塑造出來的,要想去塑造學生的人格,結果注定失敗。對這一時期的學生,不能急于求成,而應向他們提供廣泛的信息,鼓勵他們親自實踐,在實踐中體驗、調查、了解,然后思考探討所遇到的問題,在觀察、思考和分析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價值觀,在審慎思考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理智的選擇,并在選擇或抉擇的過程中,逐步增強辨別是非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但應注意在給孩子獨立空間的同時,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并且一定的約束和管理不可或缺。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懂得人是社會性的,而不是離群索居,必須懂得承擔責任,懂得團結合作,這樣才有利于完善學生人格及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成為有主人翁意識、有堅強意志力的人。
2.教育學生學會勤勞節儉,常懷感恩之心
現在的中學生,一般條件都較優越,不愁吃穿,加上父母從小的溺愛,形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勤儉節約的觀念蕩然無存。
節儉方面,結合歷史知識講《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時,可以給學生講一講他曾給自己的兒子寫過《訓儉示康》,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講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偉人時,告訴學生雖然他們身居高位,卻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如毛澤東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滿是補丁;毛澤東在延安時穿的一套舊軍裝洗的發白,補丁就有16塊。周恩來在工作時,總是在自己的右手上套一個袖套,目的是為了不讓袖子壞得快。像這樣一些生動真實的例子,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讓學生從中感受教育。而對學生不理解父母、不懂感恩的情況,可以用中國二十四孝圖、陳毅元帥回家給母親洗腳的例子來教育學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有感恩之心。
3.關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關鍵和核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也就沒有教育的成功。老師是一個特殊的角色,是中學教育教學鏈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在農村的初級中學,現在很多學校實行住宿制,老師同時也是家長,其雙重角色使其工作更困難、責任更大。老師工作的開展,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都需要學生的支持與配合。教育不是說教,不是從上而下的以權壓人。要學生接受你的教育,你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會向你敞開心扉,教育才能相得益彰。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是學生幫助了我們,服務了學生同時也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所以,老師要善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得民心者得天下”,有學生的支持與配合,工作的開展和成效才會有保障。
4.強化辯證思想
通過課程研究的對象與具體物質及物質變化的教學,使學生逐步認識和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運動是永恒的觀點;在學習書寫、學方程式時,讓學生真正明白為什么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不能憑空臆造事實上不存在的物質道理;如通過分子、原子、離子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層次結構,認識物質的基本性是無限可分的,但就其各個層次來說又是不可分的。這種可分與不可分,組成了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同時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還須堅持方向性、適應性和有效性原則。
5.注重教育機智的培養與探索,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很多老師在感嘆:“現在的學生確實越來越不好教了,嚴也不是,松也不得。”這就要求老師和班主任具備教育機智的素質。教育機智,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敏銳地觀察到情況的細微變化,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對意外事件迅速作出正確判斷,并采取恰當方法予以解決的能力。具有良好教育機智的班主任,遇到突發情況時,往往用一兩句話或簡單的幾個動作就能擺脫困境,化解矛盾,取得較理想的教育效果。例如,魏書生老師教育兩個打架的孩子:先關心他們的傷情,解除他們的戒備、抵觸心理,再從打人與挨打,打輕打重,打贏打輸的結果,讓學生明白打架無論怎樣都是不對的、不好的。這要比嚴厲的批評訓斥要好得多。教育機智是基于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源于工作實踐中長期勤勞磨煉、琢磨感悟的結果。遇事要冷靜沉著,換位思考;要循循善誘,隨機應變;要對癥下藥,方式多樣;還要審時度勢,把握尺度。
6.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集體主義教育是指使學生形成集體主義觀點,關心集體、助人為樂的感情和善于在集體中生活的教育。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政治原則和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是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它反映著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整體利益。現階段,對我國初中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主要教育學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幫助他人,從小懂得自私自利是不好的品質。在此基礎上,教育他們逐步學會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可以結合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學生明白,禮讓是一種美德,體現了一種胸懷。只有人人學會謙讓,人人學會寬容,這個社會才能真正和諧。介紹陸游、屈原、岳飛、林則徐的故事,教育學生只有從愛身邊的事物出發,包括愛班集體、校園,才會熱愛自己的家鄉、祖國。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田建國.高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5.03.25
[3]陸桂春.淺談加強中學德育工作的科學性[J].現代教育科研論壇,2009(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