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鑒賞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詩歌教學應采用什么方式,是教師們困惑的問題。筆者通過不斷摸索,運用“化整為零”的形式,分階段有針對性的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 詩歌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00-02
一 從教師層面談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們的祖國被稱為“詩的王國”,詩歌是我們燦爛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說:“讀詩的好處,就在于可以培養我們有一顆美好的活潑不死的心靈。尤其是讀中國的古典詩歌,可以有一種興發感動足以變化人之氣質的作用的。”然而,考察目前詩歌教學的現狀卻并不樂觀,越來越多的學生是為了考試的需要而學習詩歌,我們的詩歌教學也背離了我們的傳統,現在詩歌教學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很多,下面筆者主要談談教師層面的因素:
1.認識不到位
很多老師也不過是把詩歌當做高考的必考內容,僅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讀幾首詩歌,無疑將詩詞教學淡化了,使得學生也有了為了考試而學的功利心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大打折扣。
2.教學內容太窄
現在使用的人教版1~5冊課本,5冊書中的古詩詞有:《琵琶行(并序)》、古詩二首(《氓》《行行重行行》)、《蘭亭集序》、宋詞二首、《滕王閣序》、《離騷》、《孔雀東南飛》、唐詩三首。課本中的篇目是非常有限的,學生只接觸課本中有限的詩詞,而課外的基本不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還一味嚴格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向學生“傳授”所謂的鑒賞方法。并且要求學生達到一定的鑒賞水平,其難度可想而知,老師的要求過高,導致學生有了厭學情緒!
3.教學方式單一
普遍使用的是講授法,先介紹作者和背景,接著讀兩遍詩歌,就開始分析內容,而且是逐字逐句地分析,然后是賞析情感,最后講解詩歌的藝術特色。幾乎不管是什么詩詞,都是按照這個流程來進行。而整個過程中,老師按照設計好的程序來進行,學生只要跟著記、讀、聽、背就行了。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根本無法調動自己的情感經驗來感受文學作品,更不可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很多時候學生對作品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老師卻已經結束了教學。
二 解決教師層面存在問題的策略
一言以蔽之,目前詩歌教學的主要問題就是分析有余,鑒賞不足。現行的詩歌教學,更多的還是考慮其應試性,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實用性,而忽視了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故而老師花了不少時間與精力,仍不能提高學生詩歌鑒賞題的分數,更不能起到熏陶學生的效果。針對這種現狀,我在詩歌教學上做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教學中做了嘗試:
1.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激情教學
情感是詩歌中最本質的東西,換句話說,情感就是詩歌的生命力。每一首詩歌中都飽含著詩人熱烈的情感,沒有情感,詩歌就失去了價值。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最重要的是入情入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將學生引入詩歌的意境,以滿懷的熱情投入詩歌教學。只有將教師之情與詩人之情融為一體,達到彼此合一的境界,才能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真情實意,并產生共鳴,受到強烈的熏染。只有激發了情感才能讓學生發現詩歌的魅力。而詩歌教學要面對浩如煙海的古詩詞,和不同風格的作品、不同個性的詩人,再加上應試壓力使得教師在實踐中很難有時間和精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不能潛心研讀古詩詞領會其精髓,無法找到古詩詞教育中情感傾注的突破口,很少能激起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鳴。這種情況下,老師只能依賴教參,從各種教參中拼湊各種理解與認識,課堂上多是對著教參照本宣科了,或是干脆放給學生讀讀背背,根本沒有激情,學生也就難免會昏昏欲睡了。要想激發學生興趣,必須先提高教師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才能擺脫對教參的依賴,激情教學。
2.改變傳統的教學設計
傳統教學是只講課本中有的詩歌,學生的學習是斷斷續續的。而教學也是片段性的,無法構建詩歌學習的體系。不妨將詩詞教學看做是一項研究性的學習,將詩歌教學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第一,高一階段,以背誦的方式進行量的積累。俗話說:有量變才會有質變。每個班放一本《古詩文背誦》,利用語文早讀的時間由學生輪流往小黑板上抄寫,然后進行背誦,還要抄到各自的詩歌積累本上,當天上課時,師生還可以齊讀、齊背,讓語文課堂時時有朗朗的讀詩聲。這樣一周下來學生可以積累兩到三首詩歌。這個階段不要求學生一定要會賞析,更別拿各種詩歌題目來考查學生。為了更好地鼓勵、督促學生,也必須有評價機制,評價方式主要是激發興趣,常用的是詩歌朗誦比賽、十分鐘名句默寫競賽、小組間對詩比賽,因為這些活動趣味性較強,很受學生歡迎。
第二,高二階段,引導學生正確鑒賞詩詞。在平時積累的前提下,開設《唐詩宋詞》選修課,開始就詩歌鑒賞的知識進行系統化的學習。課堂教學中不急于教學生如何做題,也不急于灌輸解詩歌鑒賞題的方法與思路。而是做好三方面的引導:首先,引領學生了解詩歌鑒賞方面的專業術語,如詩歌意象、意境、抒情主人公、抒情方式、 藝術特色等。其次,引導學生借助想象欣賞,詩歌欣賞就是展開想象的過程,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最后,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整體美,不要在詞句和技法上過分糾纏。
第三,高三階段,化整為零進行答題訓練。進入高三開始進行詩歌鑒賞題目的練習,有了高一、高二的積累,此時進行答題的練習與指導,就會水到渠成。詩歌鑒賞的練習題很多,但有很多是不典型、不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的,可以選擇近年的各地高考題給學生練習。由課代表利用每天晚自習的時間抄一個題目在黑板上,并要求學生將其抄在自己的積累本上,作為課下的作業要求既要背誦又要解題,第二天上課時由教師拿出五分鐘時間來講解和誦讀。這樣一來,避免了以往教學模式的單一性,而且一天一首,化整為零,學生不覺得有壓力。
總之,詩歌教學應該是一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應當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養成在日常學習中涵詠詩詞的習慣,教會學生通過想象整體感知詩詞。這樣三年下來,不僅能保證學生應試能力的提高,更能達到陶冶性情、提高綜合素質的效果。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