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教育已成為了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在語文教學中要實施有效的語文創新教育,筆者認為:(1)更新為師者的教學觀;(2)鼓勵學生張揚個性,激發學生創新意識;(3)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4)鼓勵學生主動質疑,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5)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教育 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06-0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指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的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師神圣而光榮的使命。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不斷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主觀能動性。
一 更新為師者的教學觀
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先決條件。要塑造具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新人,關鍵在于學校的創新教育。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必須擁有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型師資隊伍。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拋棄應試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教學方法,用課改的新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盡快轉變課堂教學行為。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從“以知識為核心”的觀念轉變為“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觀念,從“以教師為本位”的觀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從“模式教學”觀念轉變為“開放教學”的觀念。只有教師的教學觀更新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才有希望。
二 鼓勵學生張揚個性,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個性通常是指一個人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總和。在學習上,它能使學生向著某個目標積極進取,使學生的創新意識盡快轉化為實際創新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如果學生的個性被壓抑,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對學習的自信。張揚學生的個性,必須尊重、鼓勵學生的個性,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中,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孔子,你如何用所知道的科學知識去解釋兩小兒的看法呢?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讓持不同看法的同學在課堂上展開大討論,各抒己見。這樣不僅讓課堂氣氛民主、愉快、和諧,同時在熱烈的討論、爭論中,真正達到寓教于樂。這樣的發散思維中已經或多或少地滲入了創新意識,既保證了良好的課堂氣氛,又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 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邊活動的過程。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是教學民主的重要體現。教師的課堂角色不是唯我獨尊的權威,而是課堂學習的參與者和倡導者。我們通過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創設情景,激發求知欲,讓學生去思考、探索、發現,進行創造性地學習,把教育的根本立足點由知識傳授轉移到開發潛能上來。如我常常讓學生在課前演講4~5分鐘,每節2人,輪流進行,或作時事評論,或復述一則新聞,或講一個故事、笑話。我還經常讓學生互評作文。這樣做,不僅訓練和促進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而且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創造的空間。因此,我們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從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
四 鼓勵學生主動質疑,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大膽生疑、質疑。大膽質疑是學生創新精神的充分體現。一般來說,質疑可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課中、課后。每次質疑的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如根據課題發問,從文中的重點詞、句、段發問,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發問,從文章寫作特點方面發問等。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沒有疑問的學習就像一潭死水。設置疑問,喚起思維,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因此,教師不僅要容忍學生的種種質疑舉動,而且還要鼓勵并為之創造條件,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五 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開展適量的課外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讓學生嘗試新的體驗,對于有興趣的事物作進一步的探究,從而使創新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課外活動呢?一是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如朗讀小組、創作小組等,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二是開展多種活動,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故事會、優秀作文展覽、讀書筆記展覽、創辦圖書角、剪貼材料等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有選擇地將千姿百態的社會信息引進校園,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向大自然、走向豐富多彩的社會,讓他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親身從事改造世界的實感、體驗和確認自身的創造力。
總而言之,新課程需要創新型的教師,如果教師不能常教常新,就不可能培養出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較強的學生。因此我們還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為適應新課程的新型教師。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盧靖.淺議信息技術與語文創新能力整合的作用[J].甘肅科技縱橫,2007(2)
[3]王玲英.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2009(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