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以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現象十分普遍。許多學生因種種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監護人,使孩子處于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學生”隊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確引導,學習上缺少輔導,心理上缺少疏導,行為上缺少教育”,監管教育嚴重缺失,已成為制約“留守學生”有效管理、影響其健康成長的嚴重社會問題。
一 我校“留守學生”現狀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現有在校學生2050人,97 %的學生來自農村,經問卷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經商的學生達1538人,占在校生的75%,其中父母雙雙外出的有1030人,占在校生的50.2%,“留守學生”的大量存在,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其現狀分析如下:
1.父母關愛缺乏,心理健康失衡
在調查中發現,盡管有82.1%的外出務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聯系一次,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與孩子聯系。相當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親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缺少關愛,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養教育為主,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了人格扭曲的隱患,致使大多數留守學生軟弱無助,自卑封閉、寂寞空虛、逆反心理嚴重,情緒異常,難于溝通,對老師、同學甚至親人產生了隔膜感。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監護行為淺層化
調查顯示,有73.2%的“留守學生”與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撫養,他們往往只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另外,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存在難以抹平的“代溝”,且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當部分是文盲。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的重任,特別是當有幾個孫輩一并交由他們監護時,更顯力不從心。在調查“留守學生”的爺爺奶奶等祖輩管理教育“留守學生”的狀況時,有83.7%的人認為教育管理吃力,有16%的人認為“無所謂,基本不管”。從調查來看,由于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也難以保證。據統計,“留守學生”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學生”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學生”的在校率僅為88%。
3.“真空時段”,自我監護,學生道德失范
調查顯示,有50.9%的學生父母雙雙外出,這部分孩子交由親友監管,甚至由孩子自我監管,親友自覺不好管,甚至不管,孩子自控能力較差,每到節假日,成了“家庭管不好,學校管不到”的“真空時段”,這些孩子在學習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導而感到無助,于是學習成績下滑,有的道德品質淪喪,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學生”的行為問題較其他學生多,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說謊、拉幫結派、打架斗毆、小偷小摸;在家不聽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有23.2%的“留守學生”成績極差,倒數幾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學生”;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留守學生”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
4.學校對“留守學生”的有效管理相對薄弱
學校教育必須與社會和家庭密切配合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可能只憑課堂的幾節課,還需要向家長和社會了解學生的表現。但是,由于“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調皮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父母及委托的監護人,這樣使學校對“留守學生”的管理陷入尷尬。
二 “留守學生”的教育對策
“留守學生”的出現,是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是城鄉就業壁壘打破以后必然出現的現象。如何使“留守學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長,已成為一個應當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而作為擔負教育教學重任的學校和教師當然不能等閑視之。我作為工作在教育前線的一名教師,心中對這些“留守學生”的成長時刻擔憂著,惟恐哪位學生因“心靈寂寞”而性格變異、學業荒廢,誤入歧途。所以在工作中盡心盡力,想方設法給予學生以“心靈雞湯”。總結多年的教育實踐感觸及經驗,班級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對策如下:
1.創建新的班級機制,管住“留守學生”
動員“留守學生”在校寄宿,建立“留守學生”專用花名冊及其家庭住址、學業成績、思想品德、日常行為、父母聯系電話等檔案資料。班主任為本班“留守學生”的直接代管責任人,全體教師與“留守孩子”結對,成為孩子的“代管家長”。“代管家長”的職責是:定時與“留守學生”談心,交流感情,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定期整理“留守學生”生活費用,讓孩子少有余錢、絕不少錢;監督“留守學生”學習,對不同學習情況的“留守學生”因材施教。學期末對進步較快的“留守學生”給予表彰獎勵。
2.建立應急機制,關愛“留守學生”
建立“留守學生→學校→家長(監護人)→政府”之間完備的聯系方式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間遇到突發事件,及時告知委托監護人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使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向“留守學生”及其家長公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聯系電話、詳細通訊地址;辦公室開設專用電話,讓孩子與家長保持聯系;通過書信與家長定期聯系,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并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
3.用愛激勵學生
“留守學生”多數在農村,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差,一般都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媽等照料。在他們的心理上,對孩子的愛理解得不夠全面,認為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順著孩子,一切護著孩子,這就是愛。其實這是種不健康、不負責的愛,是一種溺愛。
真正的愛是一種積極負責任的愛,不但要讓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動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錯必改。像父母一樣經常與之談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學習目的明確、自強不息,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這才是一種真愛。
4.指導學生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這種特殊的監管環境,留守學生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會陋習。所以,我們要引導他們慎重交友,以防孩子與有惡習和品德敗壞的人交朋友,被引誘變壞。特別是現在的網絡文化泛濫,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網,把廣東的一名男孩都引來了,這位男孩為會見網友,竟從家偷了一萬多元錢,幸好學校及時發現,與他的家人聯系,才避免了一些意外事情的發生。如我校另一位剛初中畢業的男孩梁某,父母在他讀小學時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確的家庭管教,進入初中就偷扒,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分子結伴,不思學習,不聽老師的教育和勸告,結果走出校園沒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傷淪為少年犯。同樣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較多的學校不勝枚舉。可見,關心學生、學生的交友我們不能忽視,要幫助引導學生慎重交友,為了學生,使之健康成長,我們要向孟母學習,把好“孟母擇鄰”這一關。
5.重視與家長的合作教育
建議父母外出務工要盡量把孩子寄養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時,做到在外地多聯系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務工淡季盡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在孩子生日期間或傳統節日時捎寄些衣物、食品,讓孩子體會親情。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學生”,可讓其發揮起積極的作用: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照顧孩子的生活、傾聽孩子的敘述;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也是促進孩子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
6.注重教育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育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對性格不同、脾氣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學生要多做換位思考,決不能簡單行事,動不動就暴打、臭罵,不讓學生講理。這種粗野、蠻橫的方式,讓學生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在孩子心里演變為仇恨、冷漠的情緒與你作對。這樣,長此以往,影響孩子與監護人之間的相互溝通,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再就是對孩子監護不力,一種監護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錯誤,怕傷孩子感情,輕描淡寫地說兩句就完事,長此以往就滋長了孩子的壞毛病,最后無法管教,誤入歧途。這兩種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我們應教育學生正視現實,理解父母背井離鄉、親情分離的無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氣餒,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留守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性問題,現狀令人堪憂,不是單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完全解決好的。本文只談了作為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所能做的事情,當然不盡完美,期待與教育工作者們交流,更寄于社會和政府的關注,為留守學生的義務教育創設良好的環境。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