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培養學生提問的方法和有效途徑兩個大的方面論述了初中課堂上對學生數學提問能力的培養,希望能對同仁們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數學教學 提問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44-02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和表達能力則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使學生課堂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教學方法
指導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加強學生提問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對數學概念、原則、定理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接受、模仿,形成積極探索的精神。
1.否定假設法
否定假設法是在已知原問題的基礎上,對其條件進行改變產生新問題,這使得問題產生的空間很大,更能掌握問題的本質。首先通過分析數學結構,找出條件、性質、結論等屬性,為提出問題提供有利、充足的信息,隨后不斷改變這些屬性,這樣可以引出大量的新問題。
2.歸納、類比法
歸納法是對科學事實進行概括的恰當形式;類比是抓住事物間的相似特性進行比較、對照的一種思想方法,其實質是根據兩個對象之間的相似性,把信息從一個對象轉移給另一個對象,主要通過仔細的、多方面的觀察能力,才能發現問題的實質。例如在立體幾何第一章“直線與平面”的復習中,可以以棱長為a(或為1)的正方體ABCD-A1B1C1D1為例,對12條棱、12條面對角線、4條體對角線、6個面及體對角面之間開展系統提問,歸納出“直線與平面”一章的知識點,使學生系統地記憶點線、線線、線面、面面、空間角與距離計算等方面的有關定義、定理、公理等。
3.普遍、特殊分析法
發展思維之功能,新知識的獲得與鞏固是在分析中發展的,采用推理分析的思維方式提問,恰到好處地增大知識信息的落差,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震撼與刺激,當教師對例題中條件進行分析或挖掘新概念潛在的內涵時,可通過提問分析,層層揭示隱含條件或知識點的潛在功能,點撥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將教與學兩方面直接統一在分析問題中,發展學生思維。例如,在講立體幾何中證明平面垂直平面一類例題時,一般分析思路是要證明面面垂直先證線面垂直,要證線面垂直必須先證明線線垂直,從已知條件出發層層設問,挖掘隱含條件,使學生思維隨演繹分析設問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4.聯想法
聯想是由一個事物想到與其相關聯的事物的思維過程。它是數學教學中較為廣泛的一種思維方法。數學教學中常見的聯想有:由特殊到一般、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一元到多元、由低次到高次的聯想、數與形的聯想、逆向聯想、類比聯想等。
二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1.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
初中生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這個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最佳時機。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卻很少提問,只是優秀生提問或只是提出簡單的表面層次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課堂氛圍缺乏寬松和諧引起的。教師以權威者、監督者的形象參與教學,上課過于嚴肅,嚴格執行教材與教學大綱,課上不允許學生插嘴,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使課堂教學氣氛緊張,學生沒有時間思考問題,甚至有問題也不敢提出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來組織教學,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個體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展開想象,激活思維,張揚個性,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展示與發揮。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各種奇思妙想,才能提出更多的問題。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重視和尊重。如初中數學有一節關于填幻方的課題研究,學生感覺比較枯燥。我在引入時則結合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射雕英雄傳》來引導,其中的“瑛姑”便是被這個幻方難住的,看我們的同學中有沒有“黃蓉”來解答這個問題?此語一出,學生們紛紛思考、研究,躍躍欲試,課堂效果較好。
2.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增強學生提問意識
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感興趣的圖形著手,創設探究情境。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學生通過努力便可獲得成功的問題情境,不斷質疑。不斷尋求方法解答疑問,讓學生經常處于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矛盾之中,不斷從內心迸發出需要的火花,始終保持一種緊張的、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持信任、放開的態度,允許學生隨時提問,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積極探索,這樣就能很自然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前,問:同學們吃過拉面嗎?拉面師傅制作拉面時,按對折、拉伸的步驟,重復多次。如果拉面師傅每次拉伸面條的長度為0.8米,三次對折后的長度是0.8×2×2×2=6.4(米),那么他拉12次后得到的面條總長度是多長?學生則立刻活躍起來,爭論激烈,當教師宣布:“長度有3276.8米”時,學生驚訝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何列式計算,這時教師提出:“如果利用這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有理數的乘方,你會很快算出結果。”此時學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引入本堂課的學習。
3.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有效評價
初中學生受原有知識水平和思維水平的制約,某些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沒有價值或根本不成立,作為教師,不應忽視,應及時采用鼓勵性語言予以激勵,激勵學生提出存在和有價值的問題。對于那些提出的問題具有很高價值或創造力的學生。在教學中應及時進行正面的肯定性評價,并鼓勵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并要求全班同學向他學習,善于提出別人沒有想到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就會樂于提問。在積極評價的體驗中,學生一直處于一種興奮狀態,他們為了追求成功,積極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機會有疑問,便會毫不拘束“搶著”提問。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提問的興趣。特別是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能幫助老師拓展教學思想,實現教學互動,教學相長,使教師、學生均能得到發展。總之,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只要自己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就能獲得客觀公正的評價。
4.提問要遵循漸進的原則
每堂課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要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問一定要遵循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提出的問題不僅要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而且要注意將學生的學習逐步引向教學設計的目標。如果提出的問題太突然,就會使學生漫無目的,不知所措,更談不上互動探究。這樣必然影響整個教學計劃,甚至不能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在教授“實際問題中最值”一課時,出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矩形的周長為60,其中一邊長為10,求這個矩形的面積。”學生回答后繼而逐一出示問題:“若其中一邊長為15、20、25,矩形的面積是多少呢?”“邊長還可以取其他的值嗎?”“什么時候面積最大?”“若設面積為s,其中一邊長為x,s如何求?”“由列出的式子,你發現了什么?”“畫出函數的圖像,你有什么發現?”等等。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由淺入深,由已知探求未知,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思考和交流,教學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肖成全.有效教學[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袁成良.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情境的設置策略[J].新課程(教師版),2010(2)
[3]沈建紅.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中學數學研究,2007(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