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調控能力的強弱是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提高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對數學教育改革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調控能力進行了分析,尤其是對情感因素進行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數學課堂 情感教育 新課改 調控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49-01
一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特點也有了新的、全面的認識。新課改下的課堂調控要求不同于以往,改變了過去教師授課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要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要求教師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而且要求教師在思維方式上,從繼承和接受知識發展為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使課程內容更加具體、更富有生活氣息。
二 數學課堂調控的方法
1.教師知識結構的完善是基礎
首先教師在知識結構上,從原來只要求會處理局部知識,發展到要求會處理一些綜合性的學科知識。新課程改革改變了課程內容繁、難、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實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生活化與適應性。這是掌控課堂的前提。
2.情感調控是手段
我們要清楚: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有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具有情感的交流,情感是傳授數學知識的潤滑劑和催化劑,教師通過情感調控,和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這是數學教師調控課堂的高層次的追求,優秀的數學教師總是著力以情感為動因,觸及學生的思緒,促發學生一系列的智力活動,使課堂成為主客觀統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統一的教學氛圍。為此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以情感為手段和目標。教師應以情感為手段,巧妙地組織教學內容,充分調動情感因素的功能,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教師可結合所教授的內容、問題,巧妙地采用激勵性語言,使學生煥發出積極向上的情感,從心里萌發出奮斗的信心和力量。教師要以情動情、以理服人,將自己的情感熔鑄于教學中,才能真正激起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受到感染,主動置身于學習環境中。
教師應以情感為目標,有效地利用教學內容中的情感資源,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各種方法挖掘材料的情感因素,讓學生透過文字去理解和分享,從而滲透情感教育。對于那些蘊涵顯性情感因素的教材內容,教師可指導學生首先找到作者表情達意的句子,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第二,將語言和表情作為傳遞情感的手段。教師應借助語言和表情來傳遞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的情感氛圍。教師的授課語言不但應具有啟發性、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且應生動形象,富于感情。教師要運用精妙有趣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推心置腹、言辭誠懇的語言使學生感到教師的真情實意。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表情變化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影響很大。教師要善于控制和巧用面部表情進行說話和表演,使學生通過表情體會出教師的真誠、愛護、信任、鼓勵、責備之情,從而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3.數學課堂的適時調控取決于學生的信息反饋
課堂教學的調控藝術是數學教師教學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根本途徑。課堂上學生情感的特點是膚淺外露的,需要教師從察其顏、觀其色、聽其言、觀其行,達到“洞其心”的目的,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過程,使信息的輸出與接受都處于最佳狀態。
若學生認真思考,神情愉悅,時而議論、時而私語,時而發問、時而皺眉,說明此時學生正處于積極投入狀態,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強烈、思維活躍,若多數學生并不正視老師,似乎雙眼迷蒙,不言不語,表情木訥,甚至個別學生輕打哈欠,此時可能信息接收通道受阻,必須檢點輸出的信息是否深邃或含糊不清。這時我們就要調整編碼,改變教法,變換角度,努力避免學生對數學課堂產生厭煩情緒。
對于學生的反饋信息能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是數學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這種判斷可使我們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 結束語
數學課堂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主戰場,是師生雙方探求數學知識的共同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一般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進行的,教師調控數學課堂的藝術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調控數學課堂是一個多層面、多因素的相關活動,因而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必須完善課堂調控藝術,探究如何有效地達到控制課堂、提高課堂實效,從而使自己成為新課程標準下的新型老師,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學生是陽光下一朵朵美麗的花,他們需要我們的精心呵護,更需要我們用心來澆灌。隨著課改的實施,情感教育已經慢慢地發展起來,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還需要我們的不斷探索、總結,使數學的教學充滿溫馨,讓數學課堂和諧而生動!
參考文獻
[1]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王坦、高艷.合作教學理念的科學創意初探[J].教育探索,1996(1)
[3]王凱、聶俊.合作學習中常見問題的分析及對策[J].遼寧教育,2003(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