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藥學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用藥方法的一門學科,其內容涉及中藥來源、采制、性能、功效、應用方法(包括藥物配伍、劑量、煎服法、禁忌)等。它不僅是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等課程的前修課程,而且與后繼課程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也有一定的聯系。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中藥學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為了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嘗試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中藥學的特點進行教學,在繼承傳統中藥教學方法和其他老教師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關鍵詞】藥學 中藥學 模式 手段 運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82-02
在教育的普遍規律下,中藥學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律性,必須探索適合本學科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傳統師承教育模式蘊含了大量符合中醫教育特色的規律,其精髓是重視經典、重視實踐;現代PBL教育模式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精髓是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
根據我校三年制中醫專業專科教學大綱要求,本課程總學時124學時(講授104學時,實驗20學時),要求學生掌握和熟悉300味左右常用中藥的性能、應用等理論知識和技能。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總論部分概念多,內容抽象,需要記憶與背誦的知識較多;各分論部分,中藥數量多,內容繁雜,關聯性差,難記易混,枯燥乏味,要在學時相對較少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好教與學,對學生和老師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 學習目的教育,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開學第一課注重學生學習目的的教育,強調中藥學在中醫專業課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從事臨床后學好中藥學的重要性。緒論,是學習中藥學的入門課。對于學生來說,面對全新的課程,他們會產生好奇,也會有強烈的求知欲,老師把握好學生的這種心理至關重要,這節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中藥的興趣和熱情,對今后的學習至關重要。筆者在給學生講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時,先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說出自己心目中的中藥是什么。這時再介紹這些概念以及相關內容,同學們印象就會非常深刻。再穿插講解一些著名醫家的故事及中藥學在世界享有的盛譽以及中藥學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極大地增強了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中藥學乃至中醫學的自信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熱愛專業的情感。
二 布置自學內容,培養創新能力
在每次課后布置預習內容,通過預習讓學生自己找出學習上的難點,在下次上課之前以書面的形式提出,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對提出問題較好的同學進行表揚,使教學過程更具互動性,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三 以功效為核心,導藥性與應用
在講解每一味中藥時,以每味中藥的功效為核心,重點掌握個性特征,上可推斷藥性,下可引出應用。這樣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講得生動具體、通俗易懂。如黃芩為清熱燥濕類藥,功效有四:(1)清熱燥濕;(2)瀉火解毒(可理解為清熱瀉火與清熱解毒);(3)止血(涼血止血);(4)安胎(清熱安胎)。
本藥以清熱燥濕為主。從藥性上推斷,寒涼藥具有清熱等作用,從五味理論分析苦味能泄、能燥,具有清泄火熱、燥濕等作用。由此可以推斷黃芩藥性為苦寒。因其清熱燥濕力強,廣泛用于各種濕熱癥,歸經較廣,但主入肺經,善清上焦濕熱。又因其有清熱瀉火作用,故其可清氣分熱之高熱煩渴,瀉臟腑熱之肺火。其涼血止血功效,可用治血熱引起的吐血、便血等出血癥。因其有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治火毒熾盛之癰腫瘡毒及痔瘡等病癥。因其有安胎作用,可用治血熱胎動不安。如此理解,只要記住功效,藥性及應用就迎刃而解。
四 采用歌訣形式,強化功效歸類
每一節藥物講完后,學習老教師經驗,將每節藥物編成歌訣。如將發散風寒藥總結為:發散風寒桂麻黃,細辛荊芥白芷防;羌活藁本蘇梗葉,辛夷蒼耳薷生姜。將清熱燥濕藥總結為:清熱燥濕芩柏連,白鮮苦秦龍膽全(桂為桂枝,防為防風,蘇梗葉為蘇梗與蘇葉,薷為香薷。芩柏連為黃芩、黃連、黃柏,白鮮為白鮮皮,苦為苦參,秦為秦皮)。目的是讓學生用最簡便的方法盡快地牢記藥物名稱,因為教材是以中藥功效歸類分章節,記住每節的藥物,就等于記住了每味藥的最主要的功效之一,再記個性特征就相對容易很多。這種方法經實踐證明可以加快記憶速度。
五 加強類藥對比,突出個性特征
1.功效相同或相近的藥物進行對比
如黃芩、黃連與黃柏三黃共性:性味皆苦寒,皆具有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治濕熱內盛或熱毒熾盛之癥,都可廣泛用于各種濕熱之癥,常相須為用。
黃芩:偏于中、上焦及大腸。善清上焦肺火及大腸之火,肺熱咳嗽痔瘺便血多用;能退壯熱,濕溫病中多用;還能清熱安胎。(長于清氣分熱、肺熱、少陽熱)
黃連:大苦大寒,藥力最強。偏于中焦,瀉心、胃之火,中焦濕熱、痞滿嘔逆及心火亢盛、高熱心煩者多用。
黃柏:偏于下焦,瀉相火、退虛熱。除骨蒸,濕熱下注諸癥及骨蒸勞熱者多用。
由此得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綜合推斷的能力。
2.同一植物或同類植物,不同藥用部位功效對比
如麻黃與麻黃根,二藥同出一源,均可治汗。然麻黃主發汗,麻黃根主止汗。麻黃以發散表邪為用,麻黃根以斂肺固表為用,一為解表藥,一為收澀藥。金銀花與忍冬藤,為同一植物花與莖枝的關系,臨床功效相似,但金銀花清熱解毒作用較強,忍冬藤雖解毒作用不及金銀花,但有清熱疏風、通絡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溫病發熱。大青葉、板藍根、青黛,來源相近,大青葉、板藍根分別為菘藍的干燥葉片、干燥根,青黛為馬藍、蓼藍與菘藍的葉或莖葉經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團塊。均性寒,善清熱解毒、涼血。主治溫病高熱、溫毒發斑、丹毒、痄腮、喉痹等。
大青葉:大寒苦咸善涼血消斑,又治口舌生瘡。
板藍根:苦泄性寒,善解毒散結利咽。
青黛:咸寒,善涼血而消斑。
3.同一藥物,不同炮制方法功效對比
如鮮地黃、生(干)地黃與熟地黃,均有養陰生津之功,均能治陰虛津虧之癥。鮮地黃甘苦大寒,滋陰之力弱,長于清熱涼血,瀉火除煩,多用于血熱邪盛,陰虛津虧癥;生(干)地黃甘寒質潤,涼血之力稍遜,長于養心腎之陰,用于血熱陰傷,陰虛發熱者;熟地黃性味甘溫,入肝腎而養血滋陰,填精益髓,用于真陰不足,精髓虧虛者。再如生大黃、酒制大黃與大黃炭,生大黃瀉下力強,久煎瀉下力減弱;酒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大黃炭則有涼血、止血作用。
六 重視中藥實驗,注重技能培訓
通過對中藥植物標本與中藥飲片的講解、示范與觀察掌握中藥的識別以及有關中藥調劑的常識。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帶教中發現,中醫專業學生在進入臨床初期對中藥的用量、特殊用法等知識是在校學習時的薄弱點,為了彌補這一不足,通過學習處方書寫等知識對中藥煎煮法、中藥服藥法及特殊中藥用法、中藥的常用劑量加深記憶,強化臨床動手能力。如在實驗課上,首先觀察中藥飲片,通過觀察掌握其基本特征后,將標本瓶標簽轉向對側,讓同學通過觀察飲片,默寫出規范的藥物名稱,然后按中藥處方書寫標準,標出如先煎、后下、烊化等特殊用法及常用量最大值。通過練習,進一步強化對藥物名稱、用法、用量的記憶。同學們對此貼近臨床的實踐普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七 乏味中添樂趣,理解中拓視野
有些藥物,歷史上或傳說中有一些有趣的故事,講解相關藥物前,在輕松的氛圍中以故事形式,講給同學們,為枯燥乏味的內容注入些許樂趣。課堂中間適當穿插一些中藥學的發展動態及現代研究成果等相關知識使學生們的知識視野得到拓展。如當歸、何首烏、佩蘭、豬苓等藥名的由來,茯苓、玄參等藥名的變遷,人參、辛夷等的歷史傳說,再如講到附子為有毒藥物,宜先煎時,向同學們說明,附子中含有多種烏頭堿類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毒性,但經長時間煎煮,烏頭堿被水解后毒性大大降低等,故需先煎,使學生在學習中藥時既體味到了趣味性,又理解了科學性。
八 開展知識競賽,提高綜合素質
在學期接近期末時舉行一次中藥學知識競賽,題型簡單,如藥物分類、功效搶答、藥名競猜、特殊用法舉例、簡單類藥對比等。采取分組形式,提前復習,全體參與,適當獎勵。意在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興趣,重點鞏固基礎性、概念性知識。同學們普遍對這種形式表示歡迎,并積極參與。通過開展競賽,不僅使中藥的基礎得到夯實,也增強了同學們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
九 結束語
通過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及手段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漸產生了興趣,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郝芬蘭.對中專學校中藥學教學方法改進的探索[J].中醫教育,2006(01)
[2]姜楠、張文順.《中藥學》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07)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