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基石,也是學習進步和事業成功的金鑰匙。讓職業學校學生學會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是職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德育工作的新課題。
經統計分析表明:當前中學生心理問題較嚴重,表現出的各項癥狀中最嚴重的是適應不良,其次是學習壓力、人際關系敏感度、情緒波動性。
一 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1.學習與認知問題
學習是學生主要任務,職高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厭學,其表現為對學習目的性不明確,情感上消極對待,行為上遠離學習活動。第二,認知偏差,不少職高生在適應環境、學習目標取向、對前途的認識、自我感知等方面存在問題。
2.情緒、情感問題
抑郁心理表現為:傷感憂慮、興趣淡薄、被動消極、悲觀失望、反應遲鈍、對各種活動漠不關心,在身體方面經常出現無緣無故的疲勞。
職高生的緊張、焦慮心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時無法達到目標而使個體形成一種不安、恐懼的情緒狀態。據統計約有52%的職高生表示,自己經常有一種緊張、焦慮和莫名的恐懼感。
3.人格障礙問題
人格障礙體現在職高生的身上,主要為個體的不良傾向,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自卑和偏執。第一,自卑,職高生自卑心理的產生,緣于他們所處的地位(認為職高生的就業職位不高、當普通工人沒出息)、生理原因(生理有缺陷)、能力方面(自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以及個人家庭和生活道路上的挫折等。第二,偏執,這是職高生常見的一種不良個性傾向,偏執的學生看待問題絕對化,片面性很大,要么全好,要么都壞,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準,容易固執己見,我行我素。行為上表現為魯莽從事,不顧后果。
4.人際關系的問題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職高生健康成長的保證。但不少職高生存在著不善交往、人際關系緊張的問題,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建立人際關系網
與師長關系:父母、老師、師傅、地位高者,應該尊敬、有保留地服從、恰當地交流。與同學(同性):友善不嫉妒,求大同存小異,不搞拉幫結派或小團體。知道朋友是有條件的,是非特異性的(不具有排他性)的關系。(異性):正常的友誼,在校內保持關系不過密,不能出現感情表達方面的身體接觸(拉手、擁抱、親吻、撫摸),盡量避免與男女同學單獨接觸,特別在晚間;學校規定無管理人員允許,不要隨意進入男女生宿舍;提倡文明的貞潔觀,不挑逗、不隨意亂結交異性,學會拒絕,不發生性關系;熱情應適度,避免造成誤會;在經濟方面不依賴他人,不以交異性朋友趕時髦;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合理調節情緒方面的需要。與陌生人:講究必要的禮貌,但要學會保護自己,要自重(打扮、表情、言詞等),學會拒絕、拖延、報警、脫身、取證等保護自己的方法。不要貪小便宜,輕信他人;注意選擇信息和網絡道德,不做學生不該做的事情。
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與技巧,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知道作為學生在學習期間的行為禁區。它是法律、道德與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女學生得到社會保護的外在因素和自我需要的保證。
2.建立心理援助網絡
同伴咨詢師——父母、班主任;心理咨詢教師——社會正規的心理援助機構。不要等問題嚴重時才想到宣泄,心理垃圾要及時清除。
為了發揮社會各種資源為學校健康教育服務,學校制定“每月一主題”班會活動,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教師指導專業科和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各類心理輔導;每月進行一次兩課時的職業心理、專業知識講座,為學生進行定期的與專業有關的教育。
2.咨詢指導工作
第一,學習問題的咨詢。幫助學生尋找產生學習困難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由于學生能力差、身體疲勞、記憶力衰退,或是由于沒有興趣、恐學癥、學習習慣不好、方法不當;智力、學習基礎問題以及非智力因素也成為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根據學生的問題成因,心理輔導教師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第二,適應環境問題的咨詢。適應問題可分為行為問題和人格問題兩大類。重大的行為問題如偷竊、暴力、不良性行為、傷害、恐嚇、欺辱、自殘、自殺未遂等。輕度的行為問題如厭食、失眠、夜驚、異常性好奇、舔指、口吃、神經質、說謊等,對這類問題要從發展的角度看,有些是暫時性的問題,在適當的教育環境中會逐漸消失。有些是人格問題,其中嚴重的如神經癥,學校則建議家長帶學生到神經科醫療專家治療,輕度情緒情感問題如:自我概念不清而產生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自我為中心、嫉妒、不安感和怠惰、怯懦、偏執等,則在學生本人同意下,由心理輔導教師帶領同伴咨詢師,并協助學生家長共同給予矯治。
第三,成長與發展問題咨詢。主要是關于學生如何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問題,其中包括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自我優勢潛能的激發與消極潛能的控制;對自己各種能力和學習特點的理解和把握;自我社會性的發展和將來人生的設計,進入青春期后的性心理、身體發育等問題的引導。此外,交友健康、網絡心理等,特別是對畢業升學、擇業求職等人生發展問題的咨詢,也是發展性咨詢的任務。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轉折時期,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成才、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會產生各種心理困惑或問題。在這些情況下,做好學生心理狀況分析,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出發,研究有效的改善方法,有針對性、有目的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有效的溝通,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自信心極為必要。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