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班杜拉的理論,通過對影響自我效能感因素的探討,闡述了編制中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問卷的方法,并且進行了效度與信度分析。
關鍵詞:中職生; 一般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效度;信度
一、引言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以自身為對象的思維的一種形式,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的自我感受。影響自我效感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個體的成敗經驗。個體所獲得的成就是以真實經驗為基礎的,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觀判斷,不是憑空做出的,而是以個體真實經驗為依據的。一般而言,多次成功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敗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二是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指個體通過觀察了解能力水平與自己相當者的活動,獲得的對自己能力的一種間接評估。如果跟自己水平相當的人通過努力能獲得成功,那么個體也會相信自己通過同樣的努力能獲得相似的成功。如果看到與自己能力相平的人通過巨大的努力,最終還是失敗了,那么個體也會如此評估自己。
三是言語說服。當個體總能獲得外界的關心和支持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那些與勸說和被勸說者自身經歷相似、理由充足而且勸說者的威望較高時,利于被勸說者高自我效能感的啟動,反之,勸說者不可信,或勸說內容與被勸說者自己的經驗不一致,就不可能促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產生,更不可能啟動相應的行為。
四是情緒和生理狀態。情感喚起的水平越高對成就行為的妨礙就越大,對成功的期待減弱。強烈的激動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緊張、危險的場合,壓力較大的狀態,無力控制的陌生環境,引起個體焦慮的環境以及強烈的情緒狀態都會降低自我效能期待。同時,心理和生理疲勞、疼痛都會影響個體的效能判斷和信念建立。
每一種行為都會有其背后的原因,若能對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進行分析,并且對癥下藥,是否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呢?這就需要通過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問卷來對學生進行測量。筆者查閱文獻發現,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的問卷并不多,蔣玉芝、葉茂林(2009)對高職大學生進行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的研究。該研究將一般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分為家庭影響、社會影響、學校影響、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成功體驗等六個維度。一般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問卷信度和效度較好,生理特征維度對一般自我效能感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成功體驗和心理特征。
中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低、缺乏表現自我的勇氣,適合中職生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問卷能更好地了解影響中職生自我效能感的原因,對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有積極的意義。筆者采用班杜拉的理論作為四個影響維度編制了問卷,并對問卷進行了信度與效度分析。
二、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本校高一級兩個班的學生進行預測驗,共89人,回收有效問卷79份,回收率為88.8%。問卷修訂后,隨機抽取一個班學生進行測驗,兩個星期后進行重測。
(二)研究工具。
自編的《中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問卷》。
(三)問卷項目編制方法。
①制定編題計劃:確定編制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問卷的目的;②設計測驗藍圖:確定各個維度的內容和比例;③編寫測驗項目:根據分目標查詢文獻,編制測驗題目;④確定預測驗項目:經過論證,確定題目;⑤預測驗:選約100人進行預測;⑥項目分析與修改:根據預測樣本計算項目區分度和因素分析結果,修改或刪除項目。
(四)問卷構成。
本問卷根據班杜拉提出的影響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因素進行編制:個體的成敗經驗,共6題;替代性經驗,共6題;言語規勸,共7題;情緒和生理狀態的信息,共6題。問卷共包含25個項目,采用5點 Likert式評分,要求被試根據問卷項目所描述的情況與自己真實情況的符合程度進行打分,1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2 分代表比較不同意,3 分代表不確定,4 分代表比較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
(五)統計方法。
所有有效的問卷信息錄入電腦, 使用 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三、結果與討論
(一)項目分析。
在自編的測驗中,為了得知測驗的可行性與適合度,常會分析測驗的難度、鑒別度與誘答力。項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求出問卷個別題項的決斷值,也稱為臨界比,可根據受試者在量表的總得分加以排序,遞增或遞減均可,以求出高低分組的臨界點。找到高低分組上下27%處的分數,依臨界分數將量表得分分成二組,用“T檢驗”檢驗高低組在每個題項上的差異,將T檢驗結果未達到顯著性的題項刪除。
經過T檢驗,發現第19題t=1.494,p=0.142;第22題t=1.130,p=0.256,p值均>0.05,故這兩題項鑒別度比較低,應刪除。而其他23題中,21題t值均達到顯著,2題達到邊緣顯著,則這些題項都具有較好的鑒別度。
(二)效度分析。
所謂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夠測到該測驗所欲測的心理或行為特質的程度。在此進行結構效度分析。
1. 結構效度。
結構效度指測驗能夠測量出理論的特質或概念的程度,即實際的測驗分數能解釋某一心理特質有多少。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來驗證結構效度,原始量表共 25 個項目,初次施測,Bartlett球性檢驗達到顯著水平(x2= 778.753, df=253,p= .000) , KMO= 0.749,可進行因素分析。
第一因素層面(個人成敗經驗),Bartlett球性檢驗達到顯著水平(x2= 55.030, df=15,p= .000) , KMO= 0.621,勉強可進行因素分析。轉軸后的結構矩陣顯示,可以分為兩個因素,其中第2個因素只有第1題,因此可以只保留一個因素,刪除第1題與第9題。題數為4題。第二因素層面(替代性經驗),刪除第6題與第10題。題數為3題。第三因素層面(言語勸說),刪除23題與11題。共4題。第四因素層面(情緒與生理狀態),全保留。題數為6題。
2. 問卷總分與各維度的相關分析。
經過修訂,各維度保留的各個項目的總分與問卷總分相關比較高,相關系數在0.54-0.93之間。由此可見,修訂后的量表統計指標改進比較明顯。問卷總分與各維度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54-0.93之間(表1),極為顯著(p<0.001)。
(三)信度分析。
信度是多次測驗測量所得的結果間的一致性或穩定性,或者估計測量誤差有多少,以實際反映出真實量數程度的一種指針。本研究從兩個方面去考察問卷的信度:a系數與重測信度,a系數主要檢測問題的同質性信度;重測信度考察問卷跨時間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1. 內部一致性。
總量表的Cronback’s 系數(a)為0.84,四個維度的a系數在0.50-0.77之間。同時,四個維度內條目間的相關在0.68-0.83之間(表2)。由于我們的目的在于編制預測問卷,信度在0.50-0.60已足夠,各個層面信度都超過0.50,并且總量表也超過了0.70,本量表的信度比較好。基本達到了問卷測量的要求, 說明條目內部具有一定的同質性。
2. 重測信度。
對34名被試在初次測試后,兩周后進行了重測, 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為0.56,p=0.01;4 個維度的重測Person相關系數在0.41-0.64之間(表2),P分別為p=0.002;0=0.001;p=0.000;P=0.016,p均< 0.05,結果達到顯著。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重測信度,穩定性較好。
四、結論
問卷在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上, 根據班杜拉的理論結構,分為四個維度編制問卷共25題,通過檢驗,最后修訂問卷共17題,統計數據顯示了問卷具有良好的項目區分度、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通過效度檢驗,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問卷的整個編制過程基本符合編制要求,統計分析結果以及信度、效度檢驗結果均達到統計學與心理測量可接受的水平。
當然, 問卷也存在不足,最重要的是取樣比較單一,沒有進行大樣本抽樣。大范圍抽樣可以讓問卷數據更完整,問卷的實際應用價值得到更好地發揮。
(作者單位: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曾榮俠.論自我效能感理論及其教育價值[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3).
[2]潘樂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的影響及其培養[J].邢臺學院學報,2005,(9).
[3]蔣玉芝,葉茂林. 高職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09,(19).
[4]趙志紅.自我效能理論簡述[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3,(4).
[5]丁鐵軍.自我效能感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4,(8).
[6]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