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基本特點,并闡述了開展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改革的必要性,同時對實行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教學模式改革等問題進行了客觀的分析與冷靜的思考,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學習領域;學習情境;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取決于人才的競爭。作為培養技術人才的職業教育更加成為了國家教育政策中需要大力發展的對象,這是職業學校發展的機遇,更是職教人的使命。為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各職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改革探索,出現了不少新經驗。
當前,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觀點受到了不少職教界人士競相追捧,得到了職教界廣泛的關注,成為職教界的一個熱點話題,一些學校也以此為理論基礎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但真正進入到教學改革的實際操作層面時,往往由于個人理解上的偏差,出現了千差萬別的思路、方案。為此,筆者將圍繞“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這個問題進行一次深刻解讀。
一、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基本特點
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核心是打破傳統的學科理論體系,在“以能力為核心”的思想指導下對知識進行了重構。著眼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和崗位技能的提升,著力培養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基本特點表現為:(1)在理論知識方面,以適度夠用為原則,不片面追求理論的系統與完整。(2)在實踐技能方面,強調引導學生在預設學習情境中逐步提升,注重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關注思維成長規律。(3)在學習方式上,以任務驅動為手段,注重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的激發。(4)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理論的學習以適度夠用為原則,重點在于職業素養的形成與職業技能的提升。
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是教育思想的革命,它打破了傳統的學科體系,在“以能力為核心”的思想指導下對知識進行了重構。“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重心是培養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了職業素養和崗位技能兩個維度。
二、開展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在職業教育領域中,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觀念逐步被大家所認識、認同,并以此為理論基礎,開始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之所以能在職業教育領域不斷推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種教學模式符合職業教育的規律,切合中職生的實際,破解了傳統教育思想、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上所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條新的職業教育思路。筆者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以下的弊端:
(1)傳統教學模式與行業對從業人員能力要求存在矛盾。行業要求從業人員有較高綜合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課堂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以書面形式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以理論知識為課程內容,理論課程過于集中,理論與實踐間隔時間長,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
(2)傳統教學方法與中職生的認知規律的不適應。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按照學科分類劃分課程門類,以理論知識為學習起點,按照知識邏輯組織課程內容,忽視了知識與具體工作的聯系,不利于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3)中職生專業素養與專業技術發展存在差距。在現行招生制度下的中職學校,中職生的理論基礎普遍較差,知識遷移及自我學習的能力不高,分析解決問題不強,組織協調能力差。
(4)當代青年自我意識膨脹與崗位意志毅力的要求不匹配。目前的中職生都是90后,家庭條件普遍較好,往往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從低做起、逐漸進步的勇氣,對加工這種又苦又累的工作缺乏認同感,一些學生畢業后頻繁更換工作,最終把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技能也丟失了。
中職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強調技術與能力的培養,而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思想正適應了這一基本要求。在教學中不斷強化實踐操作,注重工作的全過程,在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理論適度與夠用的原則下組織教學,強化技能訓練,讓學生在“做中學”,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開展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教學改革,是在深入調查各專業所服務的崗位群的基礎上,深度解讀各崗位對職業素養、技能和能力的要求,通過歸類分析,從而確定學習領域(課程)和學習情境(項目)。這種按工作過程的實際情境設計所形成的教學思路符合了中職生思維成長的規律。
建立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項目課程體系,以具體生產工作過程為導向選擇課程內容,確定教學內容排序,讓學生在相關的學習情境中積累完整的工作經驗,從而使校內教學進一步融入生產實際和工作實際,實現做“項目”猶如“做產品”,“課堂學習”猶如“生產實踐”。
三、對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冷思考
1. 從教育的起源看,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并不是一個創新性的提法。對教育起源的論述主要有三種主流觀點:(1)生物起源論:認為人類教育發源于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2)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3)勞動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教育的需要起源論和交往起源論等。但不論從其中哪一種來看,最初始的教育都與工作(實踐)過程密切相關,教育者(長者)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實踐完成知識、技能的傳授,學習者(幼者)在生產過程中受遺傳影響、在模仿中習得、在勞動中熟練,從而完成對知識、技能的有效吸收。其實這也就是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職教理念的核心。在人類社會不斷進化的過程中,由于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本身的先天不足,使其弊端日益顯現,特別是與工業化的生產發展方式的不適應,而最終被現代學校發展模式所取代。
2. 從教育的發展來看,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職教理念在教育實踐中也存在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中國幾千年間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師傅帶徒弟”的教育方式,從本質上說是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技能傳授與學習模式。而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德國等西方國家推行的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教學模式已經歷了二十多年,建立起了“讓學生在完整系統的工作過程中,通過在實踐中逐步形成、提升技能”的教學思路和實踐體系,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我們在不斷認識德國產品的同時,也逐步加深了對德國職業教育的了解。我們在學習、借鑒時,卻由于認識水平的局限性,而經歷了一個從注重學科體系到強調技能本位再到關注能力結構的逐步發展,從而形成了目前我們推崇的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但是,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并不是完美的,其在實踐中也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1)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是一種以高投入為基礎的教育,其教育效率偏低。這種職業教育模式一般表現為學校擁有足夠的生產設備、實施小班制教學、采用一對一輔導,能夠根據學生的性格、思維及能力結構特點,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及特長發展。這是一種高標準、個性化的教育目標,與當前人們所追求的高效率、立竿見影等評價標準不符,所以,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 的職業教育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難。
(2)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 的職業教育模式是一種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財政實力、領導人眼光等因素密切相關的教育,其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必然受到影響。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要處理好包括有教無類實現教育機會的公平、因材施教實現教育過程的公平和人盡其才實現教育結果的公平這三方面的關系。雖然我國高度重視教育的公平與均衡,也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政策,但教育的公平與均衡并不是僅依靠這些就可以實現的,它與地方許多因素相關,這將使職業教育在公平與均衡上的差距在短期內無法消除。
(3)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 的職業教育模式是一種以“學”為關注重點、促進人在適合自身領域的最大發展的教育,教育效果難以明確評價。這種教育模式更多地依賴教育實施者所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高度的責任意識,需要教育者耐得下性子、守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境、忍得下委屈,能在冷峻中推進、在非議中堅持、在失敗中堅強、在贊賞中清醒。但在教育主體及教育過程極其復雜的情況下,由于缺乏客觀科學的過程評價標準,客觀上增加了這種職教模式開發與實施的難度。
總之,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是職教人在對東西方教育深入研究之后主動對教育規律的一次理性回歸,對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但我們也要冷靜地看到,這種教育模式并不新鮮、也不完美,需要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以更加智慧的方式統籌規劃、揚長避短、合理利用,以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中山市小欖鎮建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代謙,李唐.技術傳承方式與長期增長:對傳統中國增長停滯的一個解釋[J].經濟研究,2010,(6).
[2]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概念解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7).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