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思路
2006年1月,黨和國家發出了動員令,動員全黨全社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要有一大批符合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來承擔起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任。因此,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就是擺在首位的要務。由此而引申的問題是:如何衡量一個國家人才的創新創業狀態與水平?進而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是:中國人才的創新創業狀態與水平如何?在全球處于什么樣的定位?如何優化中國人才的創新創業狀態、提升中國人才的創新創業水平、推進中國創新創業人才的開發?
本研究試圖從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最新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1—2012)》(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簡稱GCR)評價指標體系的諸多評價指標中抽出部分反映、體現、影響人才創新創業的指標,從而形成一個評價國家人才創新創業狀態與水平的新的指標體系。并藉此指標體系評價、解析在全球背景下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狀態與水平以及存在的薄弱環節,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中國人才的創新創業狀態、提升中國人才的創新創業水平、推進中國創新創業人才開發的政策措施。
二、人才創新創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為構建人才創新創業評價指標體系,作者對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1—2012)》(GCR)的117個評價指標逐一進行了分析,從中選擇出反映、體現或影響人才創新創業的79個指標;另外增設1個從總體上體現創新創業人才規模的評價指標,形成一個專門用于評價人才創新創業的指標體系。
在指標體系80個要素指標中,作者把諸要素分為人才創新要素指標和人才創業要素指標兩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為可能性要素(表征、反映決定人才內在的創新創業能力的要素)和可行性要素(表征、反映影響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實現的要素)兩個要素類型。指標體系的構架可用圖1-1表示:
圖1-1 人才創新創業評價指標體系圖
表征決定人才內在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可能性要素”是指標體系中的內在要素,反映了國家或地區人才創新創業的核心競爭力;表征影響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實現的“可行性要素”是外在要素,反映了國家或地區人才創新創業的外部影響(體制、機制、政策、制度、環境等)因素,對核心競爭力起到正向(激揚、促進)或反向(壓抑、制約)作用。各部分、各類型要素的重要程度將在后文的評價模型中通過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予以體現。
(二)評價對象的選擇
參加評價和比較研究的國家和地區35個,包括世界七大工業國、5個“金磚”國家、23個人均GDP超過5千美元的OECD國家和人口超過5千萬的發展中國家以及部分地區(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這35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了目前世界上公認的20多個創新型國家,經濟總量(2011年)占全球的85%,人口(2011年)占全球的68%,科技創新產出——以所獲得的三方專利(美國、歐洲和日本授權的專利)數計(2010年),占全球總量的99%。因此,比較研究人才創新創業狀態與水平,此35個國家和地區具有充分、足夠的代表性。
本研究對最新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1—2012)》(GCR)中的35個國家和地區的80個評價指標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賦值處理、量綱及邊界約束處理等)。
三、人才創新創業狀態與水平的評價模型
對由此構建的人才強國評價指標體系,在每個一級指標下分列GCR中的相關指標79個(加上增設指標共80個),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二級指標的權重。
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人才創新的可能性、人才創新的可行性、人才創業的可能性、人才創業的可行性4個評價模型如下。
(一)人才創新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評價模型
1.人才創新的可能性評價模型(如表3-1所示)。
2.人才創新的可行性評價模型(如表3-2所示)。
3.人才創新狀態與水平的評價模型。
綜合人才創新的可能性、人才創新的可行性兩個評價模型并考慮到人才創新內在因素對人才創新的影響作用大于人才創新的外在因素,由此可構建人才創新狀態與水平的評價模型如下:
表3-3 人才創新狀態與水平的評價指標矩陣
則可得到:
人才創新狀態與水平=Ⅰ* UⅠ+Ⅱ* UⅡ
=(A*QA+B*QB+C*QC+D*QD)* UⅠ+(E*SE+F*SF+G*SG+H*SH)* UⅡ (1)
其中,一級指標A至H的計算方法同上,將各二級指標的賦值乘以權重Ri或權重Ti并加總即可得到。
(二)人才創業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評價模型
1.人才創業的可能性評價模型(如表3-4所示)。
2.人才創業的可行性評價模型(如表3-5所示)。
3.人才創業狀態與水平的評價模型。
綜合人才創業的可能性、人才創業的可行性兩個評價模型并考慮到人才創業外在因素對人才創業的影響作用大于人才創業的內在因素,由此可構建人才創業狀態與水平的評價模型如下:
表3-6 人才創業狀態與水平的評價指標矩陣
則可得到:
人才創業狀態與水平=Ⅲ* ZⅢ+Ⅳ* ZⅣ
=(I*VI+J*VJ+K*VK+L*VL)* ZⅢ+(M*XM+N*XN+O*XO+P* XP)* ZⅣ (2)
其中,一級指標I至P的計算方法同上,將各二級指標的賦值乘以權重Wi或權重Yi并加總即可得到。
四、人才創新創業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國際比較研究
按照人才創新的可能性、人才創新的可行性、人才創業的可能性、人才創業的可行性四個評價模型,運用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1—2012)》(GCR)中的79個相關指標評價值(加上增設的1個指標值),就可以進行各國人才創新狀態與水平的國際比較。
(一)人才創新的狀態與水平評估及國際比較
表4-1 人才創新的狀態與水平評估及比較表
注:國家或地區名稱前的數字為該國的GDP總量在全球的排序,下同。
比較表4-1、表4-2可見,中國人才創新的狀態與水平在35國中處于中等偏下的層次(排名第21),但優于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等中等發達國家以及金磚五國中的其他四國;而中國人才創業的狀態與水平在35國中處于下等偏上層次(排名第25),不僅低于在創新狀態上超越的意大利、土耳其等國,而且低于金磚五國中的南非、印度。這一結果說明中國人才在創業方面滯后于創新。
值得說明的是,無論是在創新狀態還是創業狀態方面,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都處于35國的中上等水平,其中中國香港的創業狀態(排名第5)優于中國臺灣(排名第16),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中國臺灣的創新狀態(排名第8)優于中國香港(排名第19),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五、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狀態的分析評價
綜合創新創業四個方面的各種二級指標,分離出比較優勢指標(排名前12名,即前1/3)和比較弱勢指標(排名后12名,即后1/3)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同時,選擇人才創新創業的核心指標(如研發能力、專利授權、創業程序等)進行專項分析。
(一)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比較優勢指標
在評價人才創新創業的80項二級指標中,中國人才具有比較優勢的指標有9項,占全部指標的1/9。比較優勢指標主要表現在商業環境(國外市場規模指數、國內市場規模指數、GDP占世界總量的份額)、人才總量(高素質勞動力占比)、經濟環境(通貨膨脹)、金融服務(風險資本可用性)等方面(見表5-1)。
表5-1 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優勢指標
在上述優勢指標中,核心指標“高素質勞動力占比”(本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數量在全球總量的占比:賦值57.01,排名第2)顯示了中國僅次于美國(賦值91.83,排名第1)的優勢,這是創新創業人才的不絕源泉。
經濟環境類重要指標“國外市場規模指數”(貨物和服務出口的價值規模:賦值100,排名第1)和“國內市場規模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加上進口的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減去貨物和服務出口值:賦值95.71,排名第2)表征了中國人才創新創業具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環境。“GDP占世界總量的份額”(基于購買力平價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賦值40.1,排名第2)顯示了中國人才創新創業具有較高的經濟平臺。
金融服務類核心指標“風險資本可用性”(企業家在推進或創新具有風險的項目時找到創業資金的可能性程度:賦值50,排名第12)也顯示了中國金融服務對人才創新創業具有較高的支持度。
(二)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弱勢指標
在評價人才創新創業的80項二級指標中,中國人才具有比較弱勢的指標有21項,占全部指標的1/4強。比較弱勢指標主要表現在管理支撐(創業所需的時間、創業所需程序的數量、保護投資者強度等)、技術基礎(最新技術的可用性、生產過程的復雜性、企業級技術的消化吸收、整體基礎設施質量等)、商業環境及經濟環境(以客戶為導向的程度、商業規則對外國投資的影響、總稅率、貿易關稅等)、知識基礎(高等教育入學率、管理學校的質量等)、HR供需(專門培訓的可用性)等方面(見表5-2)。
表5-2 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弱勢指標
在上述弱勢指標中,與人才創新創業可行性密切相關的管理支撐類核心指標“創業所需的時間”(辦理創業所需的全部手續所需要的時間:原值平均38天,賦值24,排名第32),重要指標“創業所需程序的數量”(創業所需辦理的手續、需要經過的程序的數量:原值平均14道手續、程序,賦值30,排名第33)表明中國人才在創新創業中得到的管理支撐很弱(或受到的管理障礙很強)。
與人才創新創業可能性密切相關的知識基礎類重要指標“高等教育入學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即高等教育在學人數占適齡人口的比例:賦值24.97,排名第31)、“管理學校的質量”(本國學校管理或教學業務的質量:賦值61.43,排名第26),顯示了現行教育體制不利于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與卓有成效的經濟體制改革極不相符,亟待變革。
與人才創新創業可能性密切相關的技術基礎類重要指標“最新技術的可用性”(在本國廣泛推廣和使用最新技術的程度:賦值64.29,排名第32),“生產過程的復雜性”(本國企業的生產過程采用世界上最好的和最有效的工藝技術,而不是勞動力密集的方法或工藝技術的前幾代的程度:賦值57.14,排名第28),“外國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本國帶來新技術的可能性程度以及本國對外來新技術的依存度和接納傾向:賦值65.71,排名第28),“企業技術的消化吸收”(在本國的企業積極吸收新技術的程度:賦值70,排名第27)等等,均顯示了中國人才在自主創新方面的嚴重不足,不僅與世界七大工業國和大部分OECD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在金磚五國之中也不具有優勢。
與人才創新創業可行性密切相關的商業環境和經濟環境類重要指標“總稅率”(各種稅率的總和:賦值36.5,排名第31),“貿易關稅”(貿易關稅稅率:賦值35,排名第31),“以客戶為導向的程度”(本國對待客戶快速響應、注重客戶保持的程度:賦值64.29,排名第29),“商業規則對外國投資的影響”(本國的商業規則對外國直接投資的規管程度:賦值62.86,排名第28),“保護投資者強度”(對投資者保護的力度:賦值50,排名第27),“證券交易的規范性”(在本國證券交易的監管和監督的有效性程度:賦值64.29,排名第24),均顯示了在商業環境中的諸多方面還不成熟,抑制了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三)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核心指標
在評價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80項二級指標中,雖然既不是中國的優勢指標也不是弱勢指標,但是是核心指標或與人才創新創業密切相關的重要指標,客觀反映了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狀態(見表5-3)。
表5-3 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核心指標
在創新創業人才數量方面,核心指標“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可用性”(本國提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得到廣泛使用的程度:賦值65.71,排名第18),“腦漏(人才外流)”(人才外流的程度,最好和最聰明的人留在其他國家尋求發展的可能性程度;換言之,有才華的人在國內有許多發展機會的程度,國家具有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能力的大小:賦值61.43,排名第20)顯示中國創新創業人才的數量賦值排名居中,吸引人才力度較大。
在創新創業人才質量方面,核心指標“研發能力”(在本國的企業通過自主進行正式的研究和開拓自己的新產品和工藝來獲得技術,而不是完全由專利許可或模仿外國公司得到的程度:賦值60,排名第17),重要指標“教育體系的質量”(在本國的教育系統滿足社會發展和經濟競爭需要的程度:賦值57.14,排名第22),“科研機構的質量”(本國的科研機構在國際各自領域處于質量上乘和前沿研究水平的程度:賦值61.43,排名第23)均居中等水平偏下,特別是“教育體系的質量”和“科研機構的質量”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需要。
在創新創業人才開發方面,核心指標“公司RD開支”(本國在公司的研發上花費巨資投入的程度:賦值60,排名第16)水平居中;但核心指標“大學與產業合作研發”(在本國,企業和大學的合作研究和開發,在所有領域廣泛合作的程度:賦值64.29,排名第21),重要指標“員工培訓的程度”(本國在公司投資于培訓和員工發展上的重視程度:賦值60,排名第23)居中下等水平,顯示了與創新創業人才開發密切相關的中國產學研合作及人才培訓方面存在較大的缺失。
在創新創業人才管理方面,核心指標“就業剛性”(為雇傭難度指數、工時彈性指數、解雇難度指數三項分指數之和。指數的范圍由0至100,數值越大表明規則越嚴格,就業越難:賦值69,排名第19)顯示中國人才就業存在較大的難度;重要指標“知識產權保護”(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度:賦值57.14,排名第23),“倚重專業管理”(在本國企業中,選擇有功績和資格的職業經理人擔任高級管理職位的概率:賦值67.14,排名第23)顯示,創新創業人才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企業家人才的選拔使用均居于較低水平的狀態。
在創新創業人才效能方面,核心指標“競爭優勢的性質”(本國的公司在國際市場上是以獨特的產品和工藝而不是以低的成本或天然資源獲得競爭優勢的程度:賦值54.29,排名第21)顯示中國人才創新的水平尚未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不具備競爭優勢;“專利授權”(美國專利局授予發明專利的數量:賦值1.93,排名第22)顯示,中國人才創新在美國專利局獲得的授權非常有限,與美國、日本不在一個數量級(見表5-4)。
表5-4 部分國家專利授權比較(2008)
由表5-4還可以看到,中國創新人才的發明專利授權總量雖然優于部分發達國家(與德國相當,是法國的2倍、英國的4倍,但是是日本的1/4,美國的1/3),但中國的發明專利由國外專利組織授權的比例僅為4.56%,而發達國家的此指標10~20倍于中國。這足以說明中國人才創新的整體水平要得到世界的認可還有待時日。
六、推進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對策措施
管理學中有一個“吉德林法則”,其命題是:“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 提出者: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管理顧問查爾斯·吉德林。
專家點評:只有先認清問題,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在瞬間萬變的環境下,怎樣才能最有效地解決難題,并沒有一個固定的規律。但是,遇到難題,不管你要怎樣解決它,成功的前提是看清難題的關鍵在哪里。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來具體實行了。
按此法則,基于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狀態的分析評價結果,就可以提出提升中國人才創新創業水平、推進中國人才創新創業健康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從創新教育入手,實現教育創新,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鑒于我國在與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密切相關的競爭力要素“教育體系的質量”、“管理學校的質量”、“高等教育入學率”等方面在全球處于低端水平,我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首先變革大大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利于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現行教育體制,必須從創新教育入手,實現教育創新,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1.改變大學的結構體系,科學平衡學科性人才和應用性人才的培養規模。
傳統大學是按學科培養人才的,強調知識的專深與創新。隨著我國社會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應用性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強調的是創業能力、綜合素質和技能。只有在培養出高水平學科性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同時、還培養出高質量的應用性人才(創業型人才),國家的發展才能長治久安,產品才會有國際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才有了創新創業人才的支撐。為此,必須改變我國目前“重一本,輕三本”、“重普高,輕高職”的不合理現象。
2.大學管理必須有科學合理的學術體系,真正讓教師回歸學術。
首先,要杜絕學術的“關系化”。學術職務權力尋租等教育領域關系化現象的出現,使社會喪失了部分公正性從而在學術上喪失激勵性,扼殺了年輕人的激情與聰明才智。其次,擯棄人才獎勵的“獎官提拔”機制。在現有體制下,有了行政職務就有了更高的聲譽,就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但這樣的導向恰恰腐蝕了學術大師生長的土壤。有利于創新的大學制度應該是讓一流人才在學術框架內成長、走學術發展的道路,要給予績優者更多更大的學術自主權和決策權。
3.變革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杰出人才輩出。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靠我國現行的“記憶力教育”模式,是無法完成這個艱巨任務的,必須要改造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盡快地通過建立“創造力教育”模式培養出大批符合創新型國家需要的人才來滿足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觸及了人才培養的真諦,即注重個性,因材施教。高等教育必須能夠適應個體的特殊需要,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個性是創造性的基礎和基本特征,高等教育作為一個完備體系必須包容個性化才能更具創造性,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
(二)以產學研為平臺,實現技術創新,孵化創新企業,孕育創新創業人才
鑒于我國在與開發創新創業人才密切相關的競爭力要素“大學與產業合作研發”、“科研機構的質量”、“競爭優勢的性質”、“最新技術的可用性”、“生產過程的復雜性”、“企業技術的消化吸收”、“研發能力”、“專利授權”等方面在全球處于弱勢狀態,我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以產學研為平臺,實現技術創新,孵化創新企業,孕育創新創業人才。
產學研合作有多種模式,其中戰略聯盟模式最具典型性,其載體就是工業。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與大型企業結盟,優勢互補,通過強強聯合,以產學研戰略聯盟的形式,共同組建高技術研發中心、高技術轉移中心、孵化基地,形成完整的技術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和服務鏈。美國硅谷工業園就是戰略聯盟模式的經典。在硅谷,從學校的教授、學生,到企業、公司的員工,都有具有強烈的創業精神。硅谷幾乎每個教授都辦公司,幾乎每個學生都在公司任職,或自己創業;同時還有著成千上萬的創業家在活動,他們以創業為工作,以創業為樂趣,即使暫時失敗了,也會不屈不撓地尋求新的成功。正是硅谷人才這種創新和創業精神,形成了硅谷中無限的繁衍生息能力。我國推進創新創業人才開發,首要的是要培養硅谷人才的這種創新和創業精神。
(三)從體制改革入手,實現制度創新,支撐人才創新創業
鑒于我國在與管理和使用創新創業人才密切相關的競爭力要素“創業所需的時間”、“創業所需程序的數量”、“腦漏(人才外流)”、“知識產權保護”、“就業剛性”、“員工培訓的程度”、“倚重專業管理”、 “以客戶為導向的程度”、“保護投資者強度”、“公司RD開支”、“總稅率”、“貿易關稅”、“商業規則對外國投資的影響”等方面未能有力支撐(在某些方面甚至是阻滯)中國人才創新創業的現狀,必須從體制改革入手,實現制度創新,以支撐人才創新創業。
1.變革管制型政府,建立服務型政府。
服務型政府是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實現了合理分權的政府,服務型政府的規制不應成為維持政府部門利益的手段。政府設置過多過繁的審批或檢查項目,大大增加微觀主體的市場運行成本和制度成本,同深化市場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馳。為此,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礎工作;從高成本政府轉向高效率政府,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公共產品和高效率服務,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之一,也是當前我國創新創業人才最需要的政府服務平臺。
2.視科技投入為公共戰略性投資。
要將科技投入作為最為重要的公共戰略性投資,而不再是社會事業性投入。在知識經濟時代,如同工業經濟時代對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樣,對科技的投入將是最為重要的公共戰略性投資。
3.創新體制和科學管理機制。
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及其推廣應用需要相應的創新體制和科學管理機制作保證。為此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體制與運行機制,鼓勵競爭合作,促進持續發展。要建立績效優先、鼓勵創新、競爭合作、流動開放的新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和管理機制,使科技資源向競爭能力強、創新貢獻大的組織單元和優秀團隊富集,形成創新成果涌流創新人才輩出、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4.完善與全球經濟規則接軌的法規體系。
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與世貿經濟規則接軌的法規體系,調整有利于人才創新創業的金融規制,是人才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對金融環境的期盼。為促進技術創新,韓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稅收和財政上的優惠政策,以及擴大技術開發資金支援來促進技術開發,如允許企業以利潤的20%作為研究開發的投資,而且在頭兩年可將此作為虧損處理。政府還鼓勵企業成立自己的科研機構,對應交稅款予以減免。這些做法,值得我國在建設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法規體系時借鑒。
只要我們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全面實行“創造力教育”,全面提升國民的“創新素質”,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建立“創新保護和鼓勵機制”,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就會脫穎而出,實現建成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就為期不遠。
參考文獻:
[1]世界經濟論壇(WEF)官方網站,http://www.weforum.org/.
[2]美國專利與商標局網站,http://www.uspto.gov/.
[3]歐洲專利局網站,http://www.epo.org/.
[4]日本專利局網站,http://www.jpo.go.jp/.
[5]Patent grants by country of origin and patent office (1995-2008).
[6]葉取源.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中國高教研究,2002年第9期.
[7]路甬祥.20世紀技術創新規律的探討.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2年4月.
[8]馬陸亭.高等教育如何構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國教育報,2006年10月16日第007版.
[9]路甬祥.把握科技創新規律樹立新的科技發展觀.光明日報,2004年03月19日.
(作者簡介:桂昭明,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才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才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桂樂政,武漢輕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才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