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博物館珍藏著一件毛澤民在寧夏鹽池時曾使用過的銅手爐,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一直陳列在“紅旗漫卷”展廳中,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那段紅色的歷史。
1936年6月21日,紅軍西征解放了鹽池,建立了紅色革命政權中共鹽池縣委和鹽池縣城市革命委員會。鹽池剛解放時,由于戰爭和國民黨馬鴻逵的反動宣傳,當地百姓一時還不了解黨的政策,工匠、商販停工停商,滿目蕭條,百廢待興。鹽池縣雖地廣人稀,但卻是資源豐富,盛產“咸鹽”、“皮毛”和“甜甘草”,素有“三寶”之稱。1936年7月,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毛澤民同志攜夫人錢希鈞、工礦科長高登榜等風塵仆仆趕到鹽池,幫助恢復和發展生產,指導開展經濟工作。
毛澤民同志聽取鹽池縣城市革命委員會匯報后,講到“鹽池剛解放,群眾對共產黨的政策還不大了解,現在的關鍵問題,是要多向群眾宣傳黨的經濟政策,使蘇維埃貨幣在人民群眾中建立起信譽。”他耐心教給大家一些宣傳發動群眾的方法。蘇維埃政府的同志們按照毛部長所說的辦法分頭行動,縣城市革命委員會主席王錫林帶領一部分人在城里召集群眾大會,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并動員商號開門營業;縣武裝部部長牛占彪帶領一部分人到縣城周圍的村莊向農民作宣傳,動員他們進城賣米面,賣柴禾。毛澤民還指示城市革命委員會發布安民告示,外地商販可以自由來鹽池做生意,馱鹽的腳戶可以自由出入,法幣和蘇票一樣通行,自由兌換,買賣公平,不許囤積居奇,買空賣空等。不幾天,鹽池縣城民心安定,各商號相繼開門,農民進城買賣,鹽池的市場活躍了起來。
1936年7月22日,中央發布《關于土地改革的指示》,鹽池縣在開展土地斗爭中對黨的政策理解不深,掌握得不準,執行政策水平不高,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有兩件事:一是四區雷記溝游擊隊的叛變;二是打土豪,曾出現了擴大化,把有些本不該關押的人扣押起來了。毛澤民同志發現這些情況后,及時提出糾正意見,并深入群眾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在毛部長和三邊特委書記賈拓夫的領導下,大家立即糾正錯誤:一派縣委組織部長王敬民同志去鄭記堡子做叛變游擊隊的爭取教育工作;二當即釋放在押的王維善、唐文煥等人,并退還了毛生秀等人的牛、羊、駱駝等財物。這些行動影響非常大,那些外逃的地主、富商聞訊后紛紛回鄉操持家業。
為了便利廣大勞動群眾買賣貨物,加大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力度,毛部長親自指導由城市革命委員會開辦的陜甘寧邊區的第一個城市消費合作社,經營油、鹽、醬、醋、火柴、毛巾和布匹、文具、鋤頭、犁鏵等人民生活、生產的必需品,收購本地“三寶”(成鹽、皮毛、甜甘草)向敵占區出售,換取邊區軍民急需的布匹等日用雜貨,供應人民生活,支援前線。
1936年10月,在毛部長的指導下,鹽池縣成立了陜甘寧邊區的第一個稅務局,并在鹽池五個區政府中建了四個稅務所(稅務局在縣城,一區除外)。政策規定的稅率都較低。
毛澤民同志在鹽池開展經濟工作的同時,始終把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放在首位。1936年7月,毛澤民同志與駐鹽池西征紅軍政治部主任劉曉研究決定,將鹽池境內的北大池、茍池等鹽湖劃給綏遠(現內蒙古)蒙民管理。
毛澤民在鹽池期間,幾乎天天要到鹽池各地去考察指導工作,為方便工作,鹽池縣委的同志們考慮到毛澤民工作很辛苦,吃飯往往不準時,就給毛澤民的警衛員配備了必要的行軍物資,又專門送了一只銅手爐,這樣在行軍中就可以加熱干糧喝到熱水。開始毛澤民沒有注意,后來發現每次總能很快喝到熱水、吃到熱干糧,便問其原因,警衛員就向毛澤民展示了這只銅手爐,并告知銅手爐的用法:將銅手爐的蓋子揭開,里面放上鹽池地區小煤窯出產的一種叫做“砟子”的無煙煤,用一根火柴就能點著,這種無煙煤火力旺,熱效快。毛澤民聽警衛員說完,就拿起銅手爐來仔細端詳,感慨地說道:“在南方很少見到這種東西,如果在紅軍長征翻越雪山時,有這樣的銅手爐就可以挽救許多紅軍指戰員的生命。”后來在鹽池工作的毛澤民,每天都要拿起銅手爐看一看,有時還親自用銅手爐熱干糧,喜愛有加。直到1936年12月,毛澤民、錢希鈞夫婦離開鹽池,將銅手爐留給鹽池縣委。寧夏博物館成立后,回漢支隊政委梁大均將這件珍貴的銅手爐捐贈給博物館。細觀此銅手爐,光澤度極好,紅銅制造,長方形,長16厘米,寬12.5厘米,高7厘米。有一個長28厘米的提手,蓋子中間有一圓形“壽”字裝飾,蓋子其他部位則全部為鏤空花格圖案。銅手爐又稱“袖爐”“手熏”“火籠”,是舊時宮廷乃至民間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
博物館人員訪問原鹽池縣第一任城市革命委員會主席王錫林,這位當年負責陪同毛澤民在鹽池工作過的老人,談起毛澤民在鹽池的工作時仍然滿懷感恩思念之情。
毛澤民同志以他卓越的經濟才能,組織恢復和發展了鹽池經濟,使之成為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中國革命事業和邊區建設。在他的指導下,鹽池人民對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