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對于室外和居室的空氣質量問題越來越重視,國家還出臺了《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來規范車內空氣質量。但是,對于大型客機的空氣質量,國家標準還是空白。飛機里沒有居室所用的電動壓縮系統,采用的是發動機引擎經過制冷單元送到客艙,同時50%的空氣會被過濾重新循環使用,簡單來說飛機里的空氣是通過送風和過濾凈化的。
??在客機空氣過濾過程中,空氣過濾器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物件,最早的飛機百分之百全是用新風,新風指的就是沒有經過過濾器過濾過的空氣,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飛機空氣質量是非常好的,因為大氣潔凈度是非常高的,沒有任何污染物。但是,由于機艙內外的壓力不同,新風都需要飛機的發動機經過處理后才能使用,無形中耗費了能源,隨著能源危機的出現,為了節省能源,飛機使用新風減少到一半,而另一半使用經過循環過濾的艙內通風。但這存在一個問題,在飛機上,你周圍的乘客可能會有各種各樣潛在的風險或者疾病,因為不可能要求人人拿著體檢證上飛機,所以飛機里可能有各種顆粒物,包括各種可致病的微生物,所以SARS和禽流感時期,我們很擔心飛機是否把傳染病在世界范圍內快速傳播了。目前世航標準要求在環控系統里必須要有高效系統過濾器,對于回風進行過濾處理,保證飛機里的潔凈度和安全??杉词谷绱耍w機里仍存在各種各樣的污染物。
??我們曾將一架客機的過濾器拆開,發現上面有大量人的皮屑、毛發和各種各樣的纖維。同時,我們在機組檢測的數據也顯示在機艙含有大量超細菌顆粒物,這是發動機燃燒產生的,這意味著這些超細菌的顆粒雖然有高效過濾器進行保護,但它們也有可能被乘客大量地吸入,對健康造成威脅。
??我們為了研究大型客機里的空氣質量,曾經買了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我們發現在飛機的座艙里,納米顆粒物具有非常大的濃度。一方面,發動機會產生納米顆粒物;另一方面,在飛機飛行過程中,臭氧會進入到座艙里,臭氧會和人體表面生成顆粒物。
??要消除客機機艙里的污染物威脅,就得要求過濾器對細菌和病毒,還有一些微生物顆粒進行很好的過濾,使這些微生物不能生長和繁殖。現在生產航空座艙全世界只有三個廠家,一個在歐洲,兩個在美國,我們沒法直接引進他們的技術。因此如何研究這樣的過濾材料和過濾產品,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我們做了一個容塵實驗,用AC粉塵代替座艙里的顆粒物,模擬過濾器到底能使用多長時間,容塵量有多大。我們發現不同過濾器過濾材料的性能是不一樣的,有的相對纖維更粗一些,有的更細一些,從容塵效果來說,細的容塵效果更好。我們必須進行很多科學建模的模擬,才能模擬出在不同情況下,玻璃纖維的阻力以及效果的變化。
??此外,我們還必須自主研發過濾航材,這種過濾技術在我們大型客機國產化過程中是一個突破,我們有可能比航空發動機走得更快,因為我們有很好的研究基礎。再者我們更應該關心如何在目前環境里應用這樣的產品。同時,將這些技術延伸到其他的領域。
科學要搭民主“順風車”
文/賈鶴鵬
科學媒介中心執行主任、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格蘭公共事務學院在讀博士生
??在最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中國科協等單位聯合召開的一次雙清論壇上,與會者討論了如何通過制定有效的政策,來調動承擔國家科研課題的科學家來從事科普及更廣泛的科學傳播工作。
盡管與會者提出了種種困難,但大家還是認為,這是一項值得進行的事業,通過有力的政策推動也可以進行下去。現在需要的是國家各個相關部委制定更加積極的政策,協調一致來推動這一事業。
的確,中國做事情必須依靠政府的強力推動。但這并不意味著推動科學家參與傳播,這只是政府的事情或者說是政府推動的結果。相反,科學家參與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工作,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不斷發展的科學傳播工作,我們會發現,科學傳播不是科學界和科學家以及政府給予民眾的恩賜,即便是出于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為目的的科學傳播工作。實際上,科學傳播在西方的蓬勃發展,是基于從核能利用到轉基因到干細胞等被一些公眾質疑的“問題科學”的不斷出現,以及科學界不斷擴大的研發規模需要獲得更多的公共資金。
另一方面,由于科學的相對政治中立性,西方各國,特別是北歐各國在推動參與式民主的實踐中,常常把一些爭議的科學問題作為主要內容。換句話說,即科學搭了參與式民主的順風車,而參與式民主則從科學中找到了用來鼓勵參與的話題。
而與此同時,科學傳播的研究者們也發現,傳統的基于“科普”模式的科學傳播,也就是教育公眾獲得更多科學知識的科學傳播,并沒有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及降低公民對爭議問題的反對方面發揮極為明顯的作用。而在各種爭議問題上,本來并沒有自然科學訓練的公眾則會表現出極為強大的學習能力,盡管有時候學習的方向并非是科學家們所認可的。
這一點,與筆者在中國多年來推動就熱點科學問題的社會對話中所獲得的經驗極為相符。例如,2010年11月,筆者當時負責的《科學新聞》雜志在門頭溝召開了一次專家與公眾就垃圾焚燒問題的對話。
讓人驚訝的是,參與討論的兩位主要的反燒派,盡管沒有環境科學的專業訓練,但是對垃圾焚燒問題的掌握程度確實達到了相當深入的程度,比起參加科普活動或者閱讀科普書籍之后的公眾,他們無疑更勝一籌。而同樣有趣的是,這兩位嘉賓盡管沒有用幾個專業名詞,卻能把垃圾焚燒的科學問題講得清清楚楚,就像給臺下的聽眾上了一堂科普課。而這堂科普課涉及的遠不止是科學,還包括政策、市場以及管理體制。
而這個主動學習的過程,恰恰是目前很多科普傳播活動中所欠缺的。毫無疑問,目前的科普傳播活動雖然開始抓住了一些熱點問題,但是對爭議性比較大的話題仍然有意無意地回避。于是,我們也同樣會擔心,即便在政府政策的強力推動下,科學家們開始做科普,他們及其背后的政府力量也會回避那些因為爭議而成為熱點的話題,而這些爭議,本來是可以成為調動相關科學家從事傳播的激勵因素的。
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我們愿意建議有關部門,在推動普遍性的、甚至是強制性的科學傳播政策的同時,也要仔細地考慮民眾的主動參與,并讓這種公眾參與成為相關社會成員就科學問題進行廣泛對話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