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出生于遼寧,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教授,博士,北京納源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現在主要從事空調制冷、空調以及通信信息機房節能散熱方向的研究。
校對 ??1993年考入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以后,李震就算和能源這個行當結下了緣,自此以后,他的視線一直沒有脫離這個行業。在攻讀博士時,盡管專業有所更改,但是李震參與的研究項目也都是圍繞“溫度、濕度、節能”展開,其中節能領域及信息機房環境控制系統方向的研究是他研究的重點,而“濕度控制”則是他研究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入學之后,通過前期調研,我發現濕度控制是個十分有趣并且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的領域,這與工業生產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關,于是我選定除濕作為今后的研究方向,并一直做到現在。”李震說。
在研究的過程中,李震參與過“溫濕度獨立控制系統”﹑“數據中心環境控制技術”等多個項目的研究,其參與的這些項目,有的成功了,但給他留下最多的記憶還是一次次的失敗和教訓。
??了解李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不怕挫折和失敗的人,在研究的道路上,盡管到處是荊棘,但他總是保持著百折不撓的心態,并將這種精神灌輸給他的團隊。
“我們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在失敗的打擊下跌倒又爬起來后取得的。記得當初,我參與設計的機組核心部件可靠性很差,隔三差五電機就會出故障,委托我們做的人從信任到失去耐心到最后放棄我們機組,經歷了不到半年的時間。我當時認為,只要解決了部件的穩定性,我們的設備就會成功,于是我們內部討論修改方案,修改流程,試用其他的部件以提高可靠性。誰知道改了這個部件之后,我又遇到了第二道難題,就是泄露問題,記得當初有一次,我們的設備裝到現場,一夜之間實現熱能和機械能相互轉化的3噸媒介物質就不知去向。事后通過一個星期的分析,我們發現了漏洞,并從設計思路上做了修改,這個問題才解決。”李震說。
通過上面兩次改進,他們的設備可以運行一兩個月不出問題了。但是緊接著,他們又遇到了第三只攔路虎,就是腐蝕問題的,于是他們又重新研究材料,修改流程,不斷提高設備的壽命,直到現在,還在不停進行著改進工作。
當然有時在挫折面前,李震很有一些絕望,他形容說有時簡直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然而,每次他們都堅持過來了。現在,他們的設備在持續的改進中也日臻成熟,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他們的堅持終于得到了回報,其中的溶液除濕空調項目還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以及“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現在,除了是清華大學的副教授,他的另外一重身份是清華大學及中關村的孵化企業—北京納源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堅信他們的研究和創業項目能夠為節能減排做出重大貢獻。
李震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主營產品為通信基站用熱管換熱機組,并致力于數據中心機房和通信基站高效排熱設備的研發與制造,為客戶提供高效排熱系統的設計、安裝等服務。這些業務為他的相關研究產業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目前他們的設備已經為政府及一些大型企業所采用,其應用范圍也擴張到了全國二十幾個省市。
李震說,數據中心領域是以前被忽視的耗能大戶。在未來5年,其能耗將翻一倍,甚至比全社會用電量5%的比例都還要多。但是他們研發和生產的設備可以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實現節能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