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中國科協等單位
聯合召開的一次雙清論壇上,與會者討論了如何通過
制定有效的政策,來調動承擔國家科研課題的科學家
來從事科普及更廣泛的科學傳播工作。
盡管與會者提出了種種困難,但大家還是認為,
這是一項值得進行的事業,通過有力的政策推動也可
以進行下去。現在需要的是國家各個相關部委制定更
加積極的政策,協調一致來推動這一事業。
的確,中國做事情必須依靠政府的強力推動。但
這并不意味著推動科學家參與傳播,這只是政府的事
情或者說是政府推動的結果。相反,科學家參與面向
公眾的科學傳播工作,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
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不斷發展的
科學傳播工作,我們會發現,科學傳播不是科學
界和科學家以及政府給予民眾的恩賜,即便是出
于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為目的的科學傳播工作。實
際上,科學傳播在西方的蓬勃發展,是基于從核
能利用到轉基因到干細胞等被一些公眾質疑的“問
題科學”的不斷出現,以及科學界不斷擴大的研
發規模需要獲得更多的公共資金。
另一方面,由于科學的相對政治中立性,西方各
國,特別是北歐各國在推動參與式民主的實踐中,常
常把一些爭議的科學問題作為主要內容。換句話說,
即科學搭了參與式民主的順風車,而參與式民主則從
科學中找到了用來鼓勵參與的話題。
而與此同時,科學傳播的研究者們也發現,傳統
的基于“科普”模式的科學傳播,也就是教育公眾獲
得更多科學知識的科學傳播,并沒有在提升公民科學
素質及降低公民對爭議問題的反對方面發揮極為明顯
的作用。而在各種爭議問題上,本來并沒有自然科學
訓練的公眾則會表現出極為強大的學習能力,盡管有
時候學習的方向并非是科學家們所認可的。
這一點,與筆者在中國多年來推動就熱點科學問
題的社會對話中所獲得的經驗極為相符。例如,2010
年11月,筆者當時負責的《科學新聞》雜志在門頭
溝召開了一次專家與公眾就垃圾焚燒問題的對話。
讓人驚訝的是,參與討論的兩位主要的反燒派,
盡管沒有環境科學的專業訓練,但是對垃圾焚燒問題
的掌握程度確實達到了相當深入的程度,比起參加科
普活動或者間讀科普書籍之后的公眾,他們無疑更勝
一籌。而同樣有趣的是,這兩位嘉賓盡管沒有用幾個
專業名詞,卻能把垃圾焚燒的科學問題講得清清楚楚,
就像給臺下的聽眾上了一堂科普課。而這堂科普課涉
及的遠不止是科學,還包括政策、市場以及管理體制。
而這個主動學習的過程,恰恰是目前很多科普傳
播活動中所欠缺的。毫無疑問,目前的科普傳播活動
雖然開始抓住了一些熱點問題,但是對爭議性比較大
的話題仍然有意無意地回避。于是,我們也同樣會擔
心,即便在政府政策的強力推動下,科學家們開始做
科普,他們及其背后的政府力量也會回避那些因為爭
議而成為熱點的話題,而這些爭議,本來是可以成為
調動相關科學家從事傳播的激勵因素的。
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我們愿意建議有關部門,
在推動普遍性的、甚至是強制性的科學傳播政策
的同時,也要仔細地考慮民眾的主動參與,并讓
這種公眾參與成為相關社會成員就科學問題進行
廣泛對話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