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運用中西醫康復方法治療社區中建立家庭病床的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方法:78例建立家庭病床的社區腦卒中患者被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6例,采用常規內科加中西醫康復方法治療,對照組32例,采用常規內科治療及必要的健康宣教和康復咨詢,但不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結果:治療組Barther指數評定、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表、功能獨立檢查FIM、Berg平衡量表末期評定相對初期評定分數提高比率分別為171.6%、152.3%、169.9%、207.8%,對照組分別為129.0%、130.2%、130.3%、159.4%,兩組間差異均有極顯著性(P<0.01)。結論:家庭病床中西醫康復治療社區腦卒中患者有明顯的療效,而且方法安全。
關鍵詞:社區 腦卒中 家庭病床 中西醫康復 療效
【中圖分類號】R49,R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04-01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疾病模式的轉換,腦卒中的發病率日益上升,具有高死亡率、高復發率以及高致殘率的特點,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本課題主要觀察運用中西醫康復方法治療社區中建立家庭病床的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78例患者均為本單位在社區建立家庭病床的腦卒中病人,年齡53-76歲,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病程4-15個月。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無重大內科疾患及并發癥,如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表現、消化道出血、截肢等,無精神殘疾及前庭、小腦功能障礙,無嚴重語言功能障礙,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晰,認知功能正常,四肢、骨關節活動正常。隨機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和中西醫康復治療組,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腦卒中病情輕重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常規內科治療方法均相似,包括控制血壓、血糖、營養腦細胞、預防感染及對癥支持治療等,對照組采用常規內科治療及必要的健康宣教和康復咨詢,但不進行系統的康復治療,僅在家人的幫助下進行康復鍛煉;中西醫康復治療組除常規內科治療外,增加運動療法、作業訓練、針灸(或/和艾灸)、推拿、物理因子等康復治療,分三個階段,共4個月。第一階段為第1、2個月,第二階段為第3月,第3階段為第4月,每周派康復治療師上門三至五次進行康復治療與訓練,家人協助跟進,每階段末小結評定功能恢復情況,并制訂下階段治療措施。
1.3 療效判斷標準。兩組患者分別于入組時(初期評定)、第一階段末(治療2個月后中期評定)、第三階段末(治療4個月后末期評定),由同一康復小組進行療效評定,采用Barther指數評定患者ADL能力,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表評定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功能獨立檢查FIM評定患者功能及獨立生活能力、Berg平衡量表評定患者平衡能力。
1.4 統計方法。采用X2檢驗進行分析。
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后兩組康復評定結果如下,可見治療組評定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采用Barther指數(總分100分)評定患者ADL能力,結果如表1。
表1 Barther指數評定平均得分
組別 n(例) 初期評定(分) 中期評定(分) 末期評定(分) 提高比率(%)
治療組 46 36.3 58.4 62.3 171.6%
對照組 32 37.3 45.9 48.1 129.0%
采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表(上肢66分、下肢34分,總分100分)評定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結果如表2。
表2 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平均得分
組別 n(例) 初期評定(分) 中期評定(分) 末期評定(分) 提高比率(%)
治療組 46 42.1 58.3 64.1 152.3%
對照組 32 43.2 51.8 56.25 130.2%
采用功能獨立檢查FIM(總分126分)評定患者功能及獨立生活能力,結果如表3。
表3 功能獨立檢查FIM評定平均得分
組別 n(例) 初期評定(分) 中期評定(分) 末期評定(分) 提高比率(%)
治療組 46 53.1 80.0 90.2 169.9%
對照組 32 53.8 65.1 70.1 130.3%
采用Berg平衡量表(總分56分)評定患者平衡能力,結果如表4。
表4 Berg平衡量表評定平均得分
組別 n(例) 初期評定(分) 中期評定(分) 末期評定(分) 提高比率(%)
治療組 46 14.1 26.2 29.3 207.8%
對照組 32 14.3 20.5 22.8 159.4%
3 討論
康復治療能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減低致殘率已被大量研究證實。由于腦卒中后的康復是一個較長的過程,目前我國醫院病床極為緊張,存在醫院床位有限與腦卒中高發病率之間的矛盾,使許多患者在醫院度過急性期后即須出院回家,而穩定期的恢復治療往往得不到重視。社區家庭病床是醫療機構、患者、家庭“三位一體”的形式,堅持因病施治的原則,是定點社區對適合在家庭條件下進行檢查、治療和護理的某些病人,在其家庭就地建立的病床。
規范化的社區康復(fcommunity-base rehabilitation)治療包括,弛緩期腦卒中患者:①臥位和坐位抗痙攣姿勢的擺放;②患側肢體各關節的被動運動;③翻身和轉移練習;④坐位訓練。痙攣期患者:此期康復目的主要是抑制協同運動模式,盡可能訓練肢體的分離運動,提高肢體的協調性,增強肌力,逐漸恢復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①坐位與站立位轉換訓練;②站立訓練從靠墻站立逐漸過渡到支撐下站立、獨自站立;③室內步行訓練;④上下階梯訓練;Brunnstrom分期在4期及以上的患者,更側重于目標性強化訓練,以減少異常的運動模式,為克服健側肢體代償而產生的“習慣性廢用”,適度使用強制性運動療法,鼓勵患者盡量應用患側肢體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傳統的針灸(或/和艾灸)、推拿等中醫治療方法可貫穿其中,另外還要根據患者的實際功能情況,安排作業治療,從而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日常生活訓練,如飲食、梳洗、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動,以及繪圖、拼圖等文娛方面的訓練。
本課題研究表明,中西醫康復治療組的ADL能力,肢體運動功能、獨立生活能力、以及平衡能力較內科治療對照組有明顯的差異,各項量表的評估得分明顯高于內科治療對照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行走能力、社交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運用中西醫康復方法治療社區中建立家庭病床的腦卒中患者具有明顯的效果和安全性,適合我國國情,便民利民,彌補了專業醫療機構病床的相對不足,是社區中腦卒中患者進行鞏固性治療,改善預后的重要環節,符合當前的醫療衛生政策,具有極大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卓大宏,主編.中國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0
[2] 潘翠環,等.社區康復模式下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調查[J].中國醫學創新,2009(6):140-142
[3] 江曉峰,等.我國腦卒中社區康復初探[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149-1151
[4] 范文祥,等.社區康復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遠期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68-71
[5] 趙雪萍,等.協同護理干預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3(47):206-208
[6] 高春華,黃曉琳.我國腦卒中患者社區康復的進展[J].中國康復,2011,12(26):475-477
[7] 袁利云.家庭訪視護理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的干預作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2(1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