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索骨性關節炎的康復護理措施,為臨床治療骨性關節炎和恢復關節運動功能提供科學可靠的參考。方法:將2012年1月1日至4月1日期間在我科住院治療的78例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僅運用傳統治療方法,實驗組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結合我科特有的肌力訓練,關節靈活性訓練等新型康復治療護理方法。結果:實驗組在傳統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我科特色訓練,病員在出院時其康復效果,骨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討論:在已有的傳統治療方法上,科學合理地運用新一代的的康復治療手段有利于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恢復。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 肌力訓練 關節靈活性訓練
【中圖分類號】R4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12-02
骨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骨關節病、退行性骨關節病,多發于老年人,關節損傷后、過度運動等。骨關節炎不等同于關節炎,關節炎是風濕病最常見的表現之一,但有關節炎不一定有風濕病,且風濕病患者不一定出現關節炎[1]。國內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患有OA的人數占總人口的3%,其中大部分為膝OA,55歲以上的人群X線有膝OA表現者約60%,65歲以上老年人OA的發病率可達85%,7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每人都有至少一個關節有OA變化。面臨著如此巨大的人群,探索骨關節炎新型治療方法刻不容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在我科住院治療的78例骨性關節炎患者,均符合OA的臨床診斷標準:①前一個月大多數日子有關節疼痛;②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③晨僵小于30分鐘;④年齡≥40歲;⑤X線檢查示關節邊緣骨贅;⑥關節炎實驗室檢查符合骨關節炎。根據住院號單雙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9例。實驗組男17人,女12人,年齡為43-87歲,平均年齡65歲,對照組男15人,女14人,年齡為47-89歲,平均年齡68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調查對象。為2012年1月1日至4月1日期間在我科住院治療的78例患者(不包括病房原有的骨性關節炎患者)。根據所住床位號單雙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單號為實驗組,雙號為對照組。
1.2.2 對照組。運用傳統治療護理方法,包括:中藥內服、中藥熏蒸中藥外敷、離子透入、手法與針灸、西藥內服療法、關節腔內用藥。
1.2.3 實驗組。在傳統的治療護理方法上,應用肌力訓練和關節靈活性訓練。
1.2.3.1 肌力訓練。平臥于床上,一側腿伸直再抬高,使足跟離開床面10cm,持續10秒,休息3秒,10-20次為一組,每天做3-4組,以出現酸脹感為度。
坐位將一側腿抬高伸直,持續10秒,休息3秒,10-20次為一組,每天做2-3組,以出現肌肉酸脹感為度。
靜蹲:上身挺直,靠墻站立,雙足與肩同寬,足尖與膝關節正向前方。
左右腿均勻分配體重,緩慢下蹲至無痛角度,調整腳離墻的距離,使膝與足尖連線垂直于地面,下蹲角度≤90°,即下蹲角度小時離墻近,下蹲角度大時離墻遠。在膝屈至90°內無痛及可控制的最大角度保持一定時間為1次。
1.2.3.2 關節靈活性訓練。平臥,雙腿抬起,在空中模擬騎自行車動作,動作要緩慢而用力。必要時可于踝關節處加沙袋等為負荷。一般一天練習20-30次為一組,2-4組每日。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和治療滿八周后平均每天疼痛時間。②治療滿八周后實驗室檢查骨贅情況。③治療滿八周后出現晨僵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計量資料用t檢驗,其余用X2檢驗(NemanKeuls法)。
2 結果(見表1,2,圖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和滿八周后平均
表2 治療八周前后出現晨僵的患者例數
3 討論
骨性關節炎,亦稱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一個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計骨質并包括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它結構的慢性炎癥;它亦不同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硬皮病及腫瘤等在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關節炎的表現。因該類關節炎多為非侵蝕性關節炎,在原發疾病控制后部分關節炎可緩解,多不遺留關節功能障礙。[2,3]
3.1 骨性關節炎其主要的臨床特征之一就是疼痛,由表1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患者在疼痛時間上無明顯差異,通過八周的康復治療,實驗組≤1時/日的患者例數由17例上升到了27例,增長率為58.82%,而對照組的增長率僅為22.22%,說明肌力訓練和關節靈活性訓練在治療骨關節炎上具有顯著的療效。
3.2 實驗組在治療前實驗室檢查存在骨贅的患者例數為37例,對照組
為35例,兩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經過八周的治療存在骨贅的患者例數分別下降到15、19例,實驗組降低率為59.46%,對照組降低率為45.71%。實驗組降低率大于對照組。
3.3 本實驗中,參考標準為:實驗室檢查患者存在骨關節炎的病理改變,且臨床表現出晨僵的現象。表2顯示,通過兩個月的綜合治療,實驗組患者存在晨僵的例數減少率為71.43%,對照組晨僵患者例數減少率為40.91%,結合上面分析,康復鍛煉對減輕患者臨床表現有顯著意義。
由以上統計表格及數據,我們可以得知,在實施中藥、離子療法、手法針灸、西藥療法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應用康復肌力訓練和關節靈活性訓練能夠極大程度上減少患者出現骨贅的情況,從而減輕患者疼痛和晨僵的臨床表現,促進患者疾病的轉歸,減少殘疾率,減少后遺癥,幫助患者重歸社會。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診斷及治療指南.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5(01)
[2] 袁淑娟,梁英,徐勇.心理干預對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的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12)
[3] 沈海麗,夏亞一,王翠芳,朱琴,漢華,汪靜.骨關節炎的疼痛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