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隧道式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治療白內障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本實驗選取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入我院治療的80例白內障患者為研究對象,把所有患者隨機分為40例A組(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組)和40例B組(超聲乳化術組),后進行統計和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及角膜內皮細胞的變化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術后視力均有明顯改善,但恢復情況兩者比較,P>0.05,差別無顯著性差異;A組患者在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數和六角型細胞所占比例方面優于B組,P>0.05,兩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治療白內障時應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選用合適的手術方式,隧道式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是治療白內障的一種方法,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術后角膜散光,既安全又有效,治療費用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白內障 隧道式小切口 白內障摘除術 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16-02
白內障在眼科老年人為多發人群,其發病率高達80%,治療白內障目前以手術為主,尚無特效藥。臨床中常規大切口白內障摘除術缺點是術后并發癥多且散光大;而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雖具有散光小、切口小、視力恢復快的特點[1],但設備昂貴、治療費用較高;本實驗選取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入我院治療的80例白內障患者為研究對象,把所有患者隨機分為40例A組(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組)和40例B組(超聲乳化術組),后進行統計和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及角膜內皮細胞的變化情況,現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所選患者80例共88眼,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45歲~78歲,平均年齡69歲。術前患者視力情況:光感~0.12;患者晶體核硬度情況:19眼1級核,13眼2級核,28眼3級核,22眼4級核,6眼5級核。術前均行必要檢查,均無手術禁忌癥。
1.2 方法。A組(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組):術前充分散瞳,倍諾喜行術眼表面麻醉。常規消毒鋪巾,開瞼器開瞼,上直肌以縫線固定。作結膜瓣,把上穹窿部位作為基底,燒灼鞏膜面止血。作反眉鞏膜隧道切口,切口長約6mm左右,深至1/2鞏膜處,作隧道式分離,用隧道刀分離至透明角膜內2mm。切口兩端的相鄰鞏膜要分離充分,形成一個鞏膜隧道。穿刺前房后把黏彈劑注入,用截囊針或撕囊鑷連續環形撕囊。切口擴大后,充分水分層、水分離,旋轉晶體核至前房,分別在核上下方注入黏彈劑,以保護后囊膜及角膜內皮。把上直肌固定用縫線在娩核前松開,緩慢娩出晶體核。沖洗并吸出殘留皮質,注入黏彈劑于囊袋內并植入人工晶體,調整至水平位。吸除黏彈劑,切口不縫合。注射地塞米松及慶大霉素于上方球結膜下,結膜瓣隆起以遮蓋鞏膜切口,包蓋術眼。2 結果
2.1 術后視力恢復兩組進行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視力均有明顯改善,但恢復情況兩者比較,P>0.05,差別無顯著性差異,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情況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角膜內皮細胞變化情況的比較。A組患者在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數和六角型細胞所占比例方面與B組比較,均明顯優于B組,P<0.05,兩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角膜內皮細胞變化情況的比較
3 討論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雖是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手術[2,3],但超聲乳化術對硬核(Ⅳ、Ⅴ級),超聲能量及乳化時間均需提高,角膜內皮等組織易引起損傷,而且超聲乳化技術不易掌握、設備也較昂貴,治療費用較高,在基層醫院應用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隧道式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對晶狀體硬度沒有特殊的要求[4],而且臨床效果與超聲乳化術接近,所以更有實際應用價值。因其不用昂貴的設備、治療費用較低、療效安全可靠的特點,在基層醫院已成為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手術方法。該術式采用了隧道式切口,更加增強了切口的穩定性,促進傷口愈合;術后散光小;恢復視力快;手術適應癥較廣,尤其對超聲乳化不易操作的硬核也都可以順利完成。綜上所述,治療白內障時應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選用合適的手術方式,隧道式小切口白內障摘除術是治療白內障的一種方法,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術后角膜散光,既安全又有效,治療費用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曉玲,岳向東,劉彥才,等.白內障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與超聲乳化手術對角膜內皮細胞的影響[J].河北醫藥,2008,30(12):1918-1919
[2] 顏華,陳松,張靜楷,等.白內障術后眼內炎保留人工晶狀體的治療[J].中華眼科雜志,2009,45(8):684~687
[3] 賈彩蒲,王先英.高齡老年人白內障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術健康教育與護理[J].長治醫學院學報,2009,23(4):309
[4] 于建春,周丹英,吳雁冰,等.反向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9,27(1):68~69
B組(超聲乳化術組):表麻下做透明角膜切口、環形撕囊、行超聲乳化、皮質吸凈、切口擴大到6mm,將直徑約6mm的人工晶狀體植入,切口不縫合。
1.3 觀察指標。統計和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及角膜內皮細胞的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最新的統計學軟件包SPSS19.0對我們調查到的數據進行統計,t檢驗計量資料,X2檢驗計數資料,如結果顯示P<0.05,則表示有顯著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