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住院新生兒皮膚損傷的原因,對有可能損傷皮膚的護理環節進行有效指導和管理,減少皮膚損傷。方法:將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658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行常規皮膚護理;將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864例新生兒作觀察組,在常規皮膚護理的基礎上,針對皮膚損傷的原因,制定相應護理干預措施,對護理人員進行有效指導與管理。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皮膚損傷發生率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皮膚損傷種類的構成比例發生了改變;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護理投訴例數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住院新生兒進行皮膚損傷的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皮膚損傷的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患糾紛。
關鍵詞:新生兒 皮膚損傷 干預措施 預見性護理 護理質量 護患糾紛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17-02
新生兒皮膚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3部分組成,并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表皮的角質層很薄,只由2-3列角化細胞組成,細胞間連結松弛,容易脫落,形成生理性脫屑[1]。表皮和真皮間靠近彈力纖維連接,新生兒皮膚纖維形成少,表皮、真皮間連接欠緊密,皮膚游動大,在摩擦和牽拉作用下發生部分或全部剝脫[2],由于這些組織結構特點,使新生兒皮膚防護功能比成人差,容易損傷,微生物很容易侵入,成為全身感染的門戶[1]。臨床工作中,新生兒皮膚受損也是引起護理投訴,導致護患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對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新生兒發生皮膚損傷的常見原因、主要環節進行統計與分析,進而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有效減少皮膚損傷發生率,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具有一定價值的參考依據。現匯報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新生兒,入選者住院時間大于72小時,入院時體表皮膚完整。將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1658例住院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其中男841例,女817例;入院時日齡1-25天,平均(3.5±1.76)天;體質量1830-4120g,平均(2730±240)g;住院天數3-67天,平均住院天數(7.2±1.46)天。將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864例住院新生兒作觀察組,其中男958名,女906名;入院時日齡1-28天,平均(3.2±1.80)天;體質量1910-4060g,平均(2660±255)g;住院天數3-48天,平均住院天數(6.9±1.73)天;疾病種類包括早產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新生兒肺透明膜病、高膽紅素血癥、缺氧缺血性腦病、新顱內出血、胎糞吸入綜合征、消化道出血、咽下綜合征等,新生兒皮膚感染的患兒不做為研究對象。二組新生兒的性別、日齡、體質量、住院時間及疾病種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皮膚護理。觀察組在常規皮膚護理的基礎上,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對有可能導致皮膚損傷的原因與環節進行有效的干預。預見性護理措施包括:①召集所有參與護理的人員,對新生兒皮膚損傷的發生原因及護理環節進行討論與分析。②針對發生原因制定護理干預措施,將各環節的干預措施串連,制定流程。③干預流程切實可行,并征得護理人員的認可。④流程制定后,對護理人員進行強化培訓。⑤護士長合理排班,保證人力、物力,以利干預措施有效落實。如我科制定的“膠布粘貼所致皮膚損傷的預見性護理流程”如下:選擇3M透氣敷貼或膠布→貼膠布前對粘貼部位進行仔細評估,確認無皮膚炎癥或損傷→去除膠布前先濕潤膠布,揭膠布時動作輕柔→每天更換眼罩與心電極片,毎班更換血氧探頭部位,留置胃管與普通留置針使用時間不超過72小時→嚴格交接班,落實責任制→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及時報告,并做好記錄→定期對干預措施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定整改措施,調整護理干預流程”。
1.2.2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新生兒膠布粘貼傷、尿布皮炎、穿刺部位瘀血、醫療物品接觸部位壓傷、面部指甲劃傷、高危藥物外滲傷、燙傷等七項指標。將兩組新生兒皮膚損傷的發生率、構成比,以及因皮膚損傷所致的護理投訴例數進行比較與分析。
1.2.3 數據處理。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新生兒的皮膚損傷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皮膚損傷的構成比發生了改變,對照組膠布粘貼傷排第一位,占52%,觀察組尿布皮炎排第一,占34%。詳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皮膚損傷發生情況與構成比比較[n(%)]
2.2 對照組因新生兒皮膚受損而受到的家屬投訴1次。觀察組因新生兒皮膚受損而受到的家屬投訴1次,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因皮膚損傷所致護理投訴比較
3 討論
3.1 新生兒皮膚是機體重要保護器官的屏障。它比較脆弱,并且經歷了從母體子宮內羊水到出生后暴露于外界空氣的劇烈環境變化,所以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引發其他系統疾病[3]。
3.2 預見性護理程序是護士有目標的、有預見性的為護理對象提供最優質服務的科學工作方法,采取先預防后治療的原則,盡可能消除發生皮膚損傷的隱患或一旦發生及時給予正確而有效的治療。我科在制定預見性護理措施時,以上述觀點為指導,結合我科實際情況,使得流程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從而使本研究得以順利實施。
3.3 表1顯示,觀察組新生兒各類皮膚損傷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表明,對新生兒皮膚損傷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切實可行,臨床效果良好。
3.4 本科制定新生兒皮膚損傷的預見性護理流程共7個,根據不同的原因,從各個環節進行指導與管理。從表1可以看出,杜絕了面部指甲劃傷,是因該流程中有“入院時仔細檢查患兒指甲,根據需要進行修剪”的環節;膠布粘貼傷與穿刺部位皮膚瘀血發生率下降幅度較顯著,提示該兩類損傷與護理人員的操作關系較明顯,可控制性較強;對照組膠布粘貼傷發生率排第一位,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后,觀察組以尿布皮炎發生率排第一位,說明尿布皮炎的發生與患兒個體體質有關,可控制性相對較弱;兩組均未出現燙傷,說明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燙傷的防范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但護理管理者不應掉以輕心,仍需加強防范新生兒燙傷的培訓與管理。
3.5 表2可以看出,兩組因皮膚損傷所致的護理投訴有所下降,說明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后,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護理糾紛。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50
[2] 劉富菁,顧鶯.危重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的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11,1(11):67-68
[3] 于萍,李蓉,黃賽菊.新生兒皮膚損傷的病因與護理[J].家庭護士,2006,8(4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