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的亞臨床甲狀腺減退癥的臨床表現以及用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后的療效與不良反應,探討老年患者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治療方案。方法:篩選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診斷為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老年患者89例,并給予其左旋甲狀腺素納(L-T4)作為替代治療。結果:用左旋甲狀腺素納替代治療后,在53例有癥狀的患者中有37例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且所有患者的TC,LDL均有明顯下降(P<0.05)。結論:老年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的臨床表現不明顯,容易誤診、漏診;左旋甲狀腺素鈉對治療老年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有明顯的療效,治療過程中應從小劑量開始,并注意個體化。
關鍵詞:老年患者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 左旋甲狀腺素納(L-T4)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18-02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簡稱亞甲減,是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在臨床上沒有或僅有輕微的甲減癥狀,其診斷必須依靠血清的檢查。該疾病能夠引起老年患者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和心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給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隱患。本文通過觀察對老年亞甲減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分析L-T4替代治療后患者的臨床表現和不良反應,從而為有效的診斷和治療老年亞甲減癥狀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篩選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亞甲減患者89例,其中男29例,女60例。年齡59-87歲,平均年齡(68.9±7.3)歲。既往均無甲狀腺病史,無應用含碘藥物史。
1.2 診斷標準。美國內分泌協會對亞甲減的定義為:TSH>4.5mU/L(正常的參考值為0.45-4.5mU/L),FT4在正常的參考范圍內,并排除
1.2.1 研究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皮膚護理。觀察組在常規皮膚護理的基礎上,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對有可能導致皮膚損傷的原因與環節進行有效的干預。預見性護理措施包括:①召集所有參與護理的人員,對新生兒皮膚損傷的發生原因及護理環節進行討論與分析。②針對發生原因制定護理干預措施,將各環節的干預措施串連,制定流程。③干預流程切實可行,并征得護理人員的認可。④流程制定后,對護理人員進行強化培訓。⑤護士長合理排班,保證人力、物力,以利干預措施有效落實。如我科制定的“膠布粘貼所致皮膚損傷的預見性護理流程”如下:選擇3M透氣敷貼或膠布→貼膠布前對粘貼部位進行仔細評估,確認無皮膚炎癥或損傷→去除膠布前先濕潤膠布,揭膠布時動作輕柔→每天更換眼罩與心電極片,毎班更換血氧探頭部位,留置胃管與普通留置針使用時間不超過72小時→嚴格交接班,落實責任制→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及時報告,并做好記錄→定期對干預措施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定整改措施,調整護理干預流程”。
1.2.2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新生兒膠布粘貼傷、尿布皮炎、穿刺部位瘀血、醫療物品接觸部位壓傷、面部指甲劃傷、高危藥物外滲傷、燙傷等七項指標。將兩組新生兒皮膚損傷的發生率、構成比,以及因皮膚損傷所致的護理投訴例數進行比較與分析。
1.2.3 數據處理。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新生兒的皮膚損傷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皮膚損傷的構成比發生了改變,對照組膠布粘貼傷排第一位,占52%,觀察組尿布皮炎排第一,占34%。詳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皮膚損傷發生情況與構成比比較[n(%)]
2.2 對照組因新生兒皮膚受損而受到的家屬投訴1次。觀察組因新生兒皮膚受損而受到的家屬投訴1次,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因皮膚損傷所致護理投訴比較
3 討論
3.1 新生兒皮膚是機體重要保護器官的屏障。它比較脆弱,并且經歷了從母體子宮內羊水到出生后暴露于外界空氣的劇烈環境變化,所以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引發其他系統疾病[3]。
3.2 預見性護理程序是護士有目標的、有預見性的為護理對象提供最優質服務的科學工作方法,采取先預防后治療的原則,盡可能消除發生皮膚損傷的隱患或一旦發生及時給予正確而有效的治療。我科在制定預見性護理措施時,以上述觀點為指導,結合我科實際情況,使得流程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從而使本研究得以順利實施。
3.3 表1顯示,觀察組新生兒各類皮膚損傷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表明,對新生兒皮膚損傷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切實可行,臨床效果良好。
3.4 本科制定新生兒皮膚損傷的預見性護理流程共7個,根據不同的原因,從各個環節進行指導與管理。從表1可以看出,杜絕了面部指甲劃傷,是因該流程中有“入院時仔細檢查患兒指甲,根據需要進行修剪”的環節;膠布粘貼傷與穿刺部位皮膚瘀血發生率下降幅度較顯著,提示該兩類損傷與護理人員的操作關系較明顯,可控制性較強;對照組膠布粘貼傷發生率排第一位,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后,觀察組以尿布皮炎發生率排第一位,說明尿布皮炎的發生與患兒個體體質有關,可控制性相對較弱;兩組均未出現燙傷,說明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燙傷的防范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但護理管理者不應掉以輕心,仍需加強防范新生兒燙傷的培訓與管理。
3.5 表2可以看出,兩組因皮膚損傷所致的護理投訴有所下降,說明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后,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護理糾紛。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50
[2] 劉富菁,顧鶯.危重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的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11,1(11):67-68
[3] 于萍,李蓉,黃賽菊.新生兒皮膚損傷的病因與護理[J].家庭護士,2006,8(4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