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董氏奇穴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以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三步定位法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灶進行精確定位,董氏奇穴針法配合關節松動術,同時與普通針刺配合關節松動術作對照。結果:董氏奇穴組80例中,痊愈38例,顯效30例,好轉10例,總有效率97.50%,其療效明顯優于普通針刺治療組(P<0.05)。結論:董氏奇穴針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明顯優于對照組,療效顯著。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董氏奇穴 關節松動術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28-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亦稱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為骨科疑難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種病情復雜,病程長的慢性疾病。多見于老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肥胖者居多[1]。筆者自2010年6月—2011年12月,運用董氏奇穴針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本病,同時與普通針刺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組進行了對照觀察,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120例,將所有病例隨機分為董氏奇穴針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組和普通針刺配合關節松動術對照組。董氏奇穴針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組80例,男28例,女52例,年齡40~86歲,病程1個月~10年。普通針刺配合關節松動術對照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齡40~82歲,病程1個月~8年。所有患者常規拍膝關節X線正側位片,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病理改變。
1.2 診斷標準。采用《臨床疾病診斷標準中》[2]膝關節病骨性關節炎的診斷依據擬定。①多發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多有積累性損傷或急性損傷未得到及時治療者。②早起或久坐后站起不能即刻行走者,自感關節僵硬,活動后減輕,可行走,運動多時又加重。③行走不便,關節疼痛,局部熱感,伸屈受限,有腫脹史或反復腫脹史,亦可見膝關節內外翻畸形,骨性膨大,髕骨粘連嚴重幾乎無活動性。關節積液多時,浮髕試驗陽性。④X線片示:關節間隙變窄,雙側不對稱,內側變窄為主,軟骨下緣骨質邊緣硬化。髁間嵴變尖,關節邊緣增生,骨贅形成。
2 治療方法
2.1 董氏奇穴針法治療。①患者采用仰臥位針刺取健側內關穴、患側太沖穴,健側肩中穴(后臂肱骨外側,距肩骨縫二寸五分),皮膚常規消毒,按要求刺入一定深度,得氣后留針,同時做關節松動術,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3日行下一療程,3~5個療程。②三金穴放血,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其分別位于胸椎第三四五椎外開三寸處,相當于膀胱經之魄戶、膏肓、神堂穴。施術方法:取同側的三金穴,先用拔罐器拔罐五分鐘,再用一次性三棱針點刺出血然后用拔罐器拔罐五分鐘。如年老體弱氣血不足不宜大量放血的,可在三金穴處刮痧,可刮出許多紅黑色成串狀,在瘀包點上用糖尿病人取血用的取血針點出血。以上方法每周可施術一次。[4]
2.2 關節松動術。①長軸牽引:患者坐在治療床上,患肢屈膝25°。治療者雙手握住小腿遠端,將小腿向足端牽拉約15秒,反復5次,3-4級手法;②前向后滑動:患者仰臥位,患肢屈膝,足平放床上;治療者面向患者,坐在床上,以其大腿固定患者足部,雙手抓住脛骨,拇指向前,其余四指向后,上肢伸直,將身體前傾,以拇指將脛骨向后推動約15秒,反復5次,3-4級手法;③后向前滑動:患者俯臥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健側上肢伸直,治療者站在治療床一側,遠端手抓住脛骨末端,近端手掌面放于脛骨近端的后側面,借助上肢的力量將脛骨向前推動約15s,反復5次,3~4級手法;④髕股關節的滑動:患者仰臥位,膝關節伸直;治療者站在治療床一側,面向其足部,A、一手手指握在髕骨上緣,另一只手做加強用,將髕骨向尾端平行于股骨滑動,反復5次,3~4級手法;B、雙手拇指、手指分別置于髕骨外側,將髕骨往內外測滑動,反復5次,3~4級手法。⑤旋轉股脛關節:治療師一手放在患者患肢大腿遠端,另一手托住足跟,將小腿向內外旋轉各6次,3~4級手法[5]。
3 討論
3.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目前治療上的一大難題,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其發病是從軟骨面開始的。主要原因是關節軟骨磨損和關節代謝失調。正常情況下,關節軟骨板的存在為關節提供了一個抗磨擦、低阻力的軟骨面,使關節能夠承受一定的壓應力和剪切力,而活動自如。由于各種損傷因素,纖維蛋白物質沉積覆蓋關節軟骨,影響關節軟骨代謝,導致軟骨變性。其中膠原纖維暴露,形成絨毛狀纖絲,甚至體積縮小,使軟骨面粗糙,失去光澤變軟,繼之出現裂隙,軟骨面軟化破裂,脫落而消失。
3.2 董氏奇穴針法治療膝關節骨質增生治療機理。①根據董氏奇穴治療膝蓋痛從肺、心、心包、肝論治和臟腑別通的理論,心包絡與胃相通,由于胃經通過膝眼與膝痛關系最密切,內關為心包之絡穴,又在兩筋中,“以筋治筋”治痙攣及屈伸不利之病亦甚效,治膝痛甚為有效。②在古歌訣里治療膝蓋痛癥最有效的穴位是用肝經的太沖穴,《肘后歌》、《席弘賦》都說可以治膝痛;《通玄賦》、《勝玉歌》則說能治行步艱難。③內關穴和太沖穴可以說都是治療穴,患側的太沖也是牽引針,牽引法最常用的穴位是滎穴和俞穴,尤其是俞穴,因為俞主“體重節痛”,所以他們也有治痛的效果。內關及太沖在使用時,由于兩穴上下的交叉,調氣的效果很好,能形成交濟作用。
總之,董氏奇穴針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針刺與關節松動術同時進行,與針刺運動療法同工異曲,增加氣至病所,加強針刺止痛的作用和改善關節的活動度,促進膝關節無菌性炎癥的消除。但從緩解癥狀,延緩病程進展,生活自理等方面來講,仍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偉杰.董氏奇穴針灸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
[2] 孫傳興,主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第二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
[3] 朱漢章.小針刀療法.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