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36例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隨機分為專業手法治療組200例和家庭治療對照組36例。治療組使用三步推拿法治療,對照組以揉法為主,調整頭部姿勢為輔。結果:治療組痊愈率和有效率為91.0%,97.0%,對照組分別為25.0%,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5)。結論:三步推拿法是一種治療小兒肌性斜頸安全、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三步推拿法 小兒肌性斜頸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30-02
小兒肌性斜頸又名“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俗稱“歪脖”。筆者采用三步推拿法治療小兒肌性斜頸200例,并與家庭治療36例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來我院康復科就診的小兒斜頸236例,年齡10天到8個月。男134例,女102例。排除姿勢性斜頸、鎖骨產傷骨折、視力障礙引起的頭部傾斜等。按斜頸的嚴重程度分輕型94例,中型98例、重型44例;按患病部位分,左側98例,右側130例,雙側8例。按病程長短、腫塊硬結和攣縮程度情況分,腫塊型101例、條索攣縮型88例、結節型47例;其中小于3個月的患兒122例,3個月到6個月的89例,6個月以上的25例。患兒出生時順產168例,剖腹產68例(其中胎位不正32例)。
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重型[1]。輕型:頭頸部輕度向患處偏斜,患側胸鎖乳突肌增厚,稍縮短,內有直徑在1~2cm左右的包快,其硬度如軟橡皮,頸部活動輕度受限。中型:頭頸部中度向患側偏斜,下頜轉向健側,患側胸鎖乳突肌明顯縮短變粗,內徑有2~3cm左右的包快,其硬度似軟骨,頸部活動明顯受限,伴面部畸形。重型:頭頸部顯著向患側偏斜,下頜轉向健側,患側胸鎖乳突肌顯著縮短變粗,內徑有3~4cm左右的包快,其硬度似骨樣,頸部活動顯著受限,伴面部或頭顱畸形。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治則:舒筋活血,軟堅散結,矯正畸形。
三步推拿法包括:①指揉;②轉頭;③側拉。準備:患兒取仰臥位,頭向醫者,充分暴露胸鎖入突肌。用醫用滑石粉做介質涂于患部。
①指揉:醫生坐于床前,一手托住患兒頸枕部,另一手食、中、無名三指并攏用螺紋面按揉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及其周圍10分鐘。
②轉頭:,患兒取仰臥位,家長將患兒雙肩固定床面,醫者雙手置于患兒頭顱兩側,緩慢向患側轉頭,遇有阻力繼續轉10—20度,停頓約10秒,反復操作5次。早期治療的患兒(約一個月左右)在此被動轉頭過程中可出現“咔嚓”樣聲響,患兒腫塊立刻減小、變軟,轉頭顯著好轉,大多一療程及可痊愈。
③側拉:患兒取仰臥位,家長固定住患側肩部,醫者雙手置于患兒頭顱兩側,使患兒頭部漸漸向健側肩部傾斜,與家長對抗牽拉使胸鎖乳突肌拉長,停頓10秒,反復操作5次。
每天1次,5次后間歇2d,20次為一療程。每次治療時間為15-20分鐘左右。
2.2 對照組。因各種原因不能來院治療,囑其家長自行按摩,配合調整患兒頭部姿勢,定期復診。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療效標準參照第二版《上海市中醫病癥診療常規》[2],痊愈:患兒頸部可以自由向兩側旋轉,運動幅度正常,并可長期保持與中立位,畸形消失。好轉:患兒頸部可以自由向兩側旋轉,運動幅度基本正常,能保持于與中立位,但習慣處于斜頸位(<10°)。或斜頸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者(≥15°)。無效:患兒頭頸仍不能保持于中立位,或近期治療效果尚可,但遠期又恢復斜頸畸形者。
3.2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評定結果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由表1可見,治療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91.0%和97.0%,對照組分別為25.0%和7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
200例小兒斜頸的手法治療療效情況見附表。總有效率為97.0%,痊愈率為91.0%。
從表2和表3中可以得出結論:患兒越是早期治療,效果越好。輕型和中型的推拿效果較好,而重型的則效果較差。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組別 例數 痊愈 好轉 無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200 182(91.0) 12(6.0) 6(3.0) 97.0
對照組 36 9(25.0) 18(50.0) 9(16.0) 75.0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患兒就診時月齡與療效的關系月齡
月齡 例數 痊愈 好轉 無效
<3個月 122 118 3 1
3~6個月 89 69 15 5
>6個月 25 4 12 9
表3 各型斜頸與療效療程的關系
分組 例數 痊愈 好轉 無效 療程
輕型 94 90(95.7) 4(0.04) 0 1~3個月
中型 98 88(89.8) 5(16.0) 5(16.0) 3~6個月
重型 44 13(29.5) 21(47.7) 10(22.7) 6個月~1年
4 討論
病因:斜頸的病因尚不明確,有多種學說:有學者認為胎兒在宮內受到異常壓迫致頭頸部歪向一側,使該側胸鎖乳突肌因長期受壓,造成缺血缺氧而導致攣縮;或是在分娩過程中,一側胸鎖乳突肌受到過度的牽拉、擠壓、損傷出血形成血腫,血腫機化而攣縮,或由于產程中胸鎖乳突肌的某處血管受阻,引起肌肉部分缺血,進而纖維化造成攣縮。還有人認為,由于遺傳或先天性發育異常所引起。中醫認為血脈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是發生斜頸的機理。
病理: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病理研究表明,胸鎖乳突肌間質纖維細胞增生、纖維化、胸鎖乳突肌攣縮是基本病理特點,其間質纖維細胞包含成纖維細胞、成肌細胞、肌成纖維細胞,其中成纖維細胞大量增殖并轉變纖維細胞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膠原纖維,使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攣縮,因此,早期通過臨床干預,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和纖維化,就可以減輕或阻止先天性斜頸的發生和發展。[3]
三步推拿法的作用機理:推拿是中醫傳統療法,它在臨床中應用頗為廣泛,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按摩患處,能起到通經絡、行氣血的作用,從而達到舒筋活血、軟堅散結的效果。杭州市中醫院推拿康復中心余慧華指揉手法刺激可產生熱能,促使肌肉組織的炎癥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缺氧狀態,從而達到松解局部軟組織粘連,解除肌肉痙攣,促進腫塊逐漸消退,改善并恢復頸部的活動功能。轉頭、側拉為被動手法,可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拉長伸展攣縮的肌肉組織,松解粘連組織,使肌肉的彈性盡快回復,改善患兒頭部活動的范圍。頭部靈活性好轉又可進一步使肌肉的血液循環改善,從而促進攣縮的恢復,腫塊的吸收,畸形的矯正。
參考文獻
[1] 李莉.推拿治療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60例臨床觀察.按摩與導引,2005,21(6):17
[2] 上海市衛生局,主編.上海市中醫病癥診療常規[M].第二版,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442
[3] 劉傳康,張德文.地塞米松對大鼠骨骼肌間質中成纖維細胞增殖的影響.兒科藥學雜志,2003,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