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按摩治療 肩周炎 療效體會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33-02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常因風寒濕邪侵襲,慢性勞損,外傷等而發病。因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所以又稱五十肩。由于此病后期絕大多數要發生肩關節粘連和肩關節凍結不能活動,又稱“凍結肩”:有時候因睡眠時受風故祖國醫學又稱漏肩風。此病發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理療、封閉、按摩、中西藥物等方法。筆者近年來運用按摩治療肩周炎收到滿意療效,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1 病因、病機
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主要病理變化有三點:
1.1 是慢性退行性改變。肩關節是人體各關節中運動最廣泛、最靈活的關節,然而其關節囊卻薄弱松馳,故穩定性差,需依靠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其穩定。可是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長期頻繁地活動,容易造成周圍軟組織勞損,隨著年齡的增長,即出現退行性改變。
1.2 是當受風寒、外傷等因素影響,常引起局部腱鞘、肌腱、滑囊發生無菌性炎癥,使組織間廣泛粘連,妨礙關節活動。
1.3 是某些患者與感染性病灶或內分泌機能紊亂有密切關系。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由年老體衰,肝腎虧損,氣血虛弱,使筋脈失去濡養;或因汗出當風,睡臥露肩,久居濕地,使風寒濕邪侵犯人體,阻塞脈絡,造成經脈拘急,氣血運動不暢所致;或因外傷,使筋脈受傷,瘀血內阻,氣血凝結,脈絡不通,故不通則痛。
2 臨床表現
肩周炎的臨床癥狀主要為肩部疼痛、功能障礙和肌肉萎縮等。
2.1 肩部疼痛。發病較慢,少數病人有急性發作。病程數周、數月甚至更長。本病初感肩部酸痛,逐漸發展為肩部較廣泛的疼痛,有時可向頸部、肘部和前放射性串痛或刀割樣痛,一般晝輕夜重,不能向患側臥,熟睡時常痛醒。多數病人在喙突、肩峰、肱二頭肌腱及崗上、崗下部壓痛明顯。
2.2 關節功能障礙。肩部活動逐步受限.包括主動活動與被動活動,尤以上臂外展、上舉及過度內旋弓背觸腰時明顯。嚴重患者,穿脫衣、梳頭、洗臉等活動均出現障礙。拖延日久,病變組織形成粘連,可呈“凍結狀”。
2.3 肌肉萎縮。初期在形態上無任何變化,病程較久者,由于疼痛、廢用,肩部肌肉普遍萎縮,尤以三角肌最為明顯。但臨床上看,凍結肩的肌萎縮程度比肩關節結核或肩部神經麻痹所致肌萎縮為輕。
3 推拿治療
肩周炎患者一般病程較長,如能及時推拿治療,一兩個月即能改善或痊愈。
3.1 治則。正確使用推拿手法和選擇適宜時機,是治療的關鍵。早期,因局部炎癥、腫脹,此時施術手法要輕柔,以疏筋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為主,以便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性滲出液的吸收,促進病變組織的好轉。后期,由于肩關節粘結,活動受限,手法上可加重,患者配合肩關節各功能位的被動活動,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以促使肩關節早日恢復。
3.2 取穴。肩井、天宗、肩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
3.3 手法。揉、按、滾、擦、推、撥、拿、搖拍法等。
3.4 時間與刺激量。每次治療20分鐘左右,刺激量應因人、因癥而定。
3.5 手法操作。
3.5.1 患者取坐位,兩肩放松,施術者位于患側,用手掌在患側肩背部施行揉、按、滾、擦手法3—5分鐘,然后推撥肩胛內緣.手法視病情輕重而定。
3.5.2 用輕緩的力量捏拿臂部.由上而下,反復3~5遍,然后做肩臂部被動前屈、外展、內收,后伸至以患者能忍受的幅度,最后抖、搓、拍肩關節。
3.5.3 撥、揉天宗、肩井穴,點按肩貞、曲池、合谷穴,拿肩井穴各半分鐘。
3.6 局部熱敷與功能鍛煉。施手法后,可在肩部進行濕熱敷或中藥熏洗,待疼痛緩解后,逐步加強肩關節功能鍛煉。患者除接受推拿治療外,還須加強自我鍛煉,以促進病情恢復.常用的功能鍛煉方法有:①雙手臂爬墻運動;②患肢前后伸運動:③患肢內收、外展運動;④患肢內收、拉手運動;⑤體前傾,雙臂屈肘做劃漿運動;⑥雙手托天運動;⑦單臂上舉、上下用力運動;⑧擴胸運動。
4 療效與案例
4.1 療效標準。
4.1.1 治愈。癥狀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4.1.2 好轉。癥狀減輕或基本消失,肩關節功能有所改善。
4.1.3 無效。推拿治療無變化。
4.2 臨床資料。
4.2.1 發病情況。性別,男,21例;女47例。年齡35—45歲5例,46—55歲41例,56—70歲22例。職業,非體力勞動者51例,工人8例,農民9例。從上述情況看,女性多于男性,從職業上看體力勞動者發病低。
4.2.2 治療效果。治愈64例,占94.1%;好轉3例,占4.4%;無效1例,占1.4%。
4.3 典型病例。
4.3.1 患者孫某,女,57歲,教師,于2007年3月18日就診,主訴肩部酸痛,有時頸部、前臂有牽涉疼,日輕夜重,經查,兩肩關節均有明顯壓痛,經推拿治療一個療程,并指導患者經常進行功能鍛煉而痊愈。隨訪兩年未復發。
4.3.2 患者張某,男,61歲,干部,于2009年5月9日就診,主訴肩部疼痛一年余,查其關節上舉,內收,后伸均受限,曾在外院治療無明顯療效,前來推拿治療。經一療程治療后能高舉過頭頂,二療程治療后右手搭到左肩部,三個療程后向活動正常,癥狀全部消失,隨訪兩年未復發。
4.3.3 患者趙某,女,50歲,農民,于2009年11月16日就診,主訴因右肩周炎7月有余,歷經多方治療,效果不佳,近月來發作嚴重,經查右上肢外展內收上舉均受限,功能喪失,稍能動患肢則劇痛難忍。經推拿治療一個療程,配合藥熱敷練功療法而痊愈,隨訪兩年未復發。
5 體會
肩關節周圍炎的病名較多,如因睡眠時肩部受涼引起而稱“漏肩風”,因肩部活動障礙形同凍結而稱“凍結肩”,因該病好發于50歲左右而稱“五十肩”,可見它是一種多因素的病變。風寒濕邪侵襲,勞損為外因,氣血虛弱,血不養筋為其內因,臨床表現以肩部疼痛和關節活動障礙為主,按摩通過手法刺激和穴位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活動關節炎手法可松解粘連,增加關節活動度,促進功能恢復。按摩配合功能鍛煉,常能取得十分滿意的效果。